<題組題>[題組:第12題到第13題]西方對於悲劇的定義,大多談到人的局限性-主角最終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受更大的意志所支配的對象,但在必然性的驅使之下,仍無可奈何地走向毀滅。我們不必指望在中國的傳統裡發現西方意義上的悲劇,這種悲劇的結構是受文化限制的。不同的文明有各自不同的典型,我們可以在非道德的必然性與人的道德秩序的衝突中,發現中國的典型。中國傳統中非道德的必然性,通常是指周而復始的自然,是一種非人格的力量,人們稱之為「命」。相對於西方悲劇的必然性來說,最引人注目的對比,是這種必然性完全能夠為人所理解,而且每當不可避免的事情快要發生時,會出現許多徵兆,「命」往往通過這些徵兆顯示它的存在。西方的悲劇英雄總有一個從懵然無知到恍然大悟的過程;在中國,與悲劇英雄對應的人物常在既定的不幸結局來臨前,早就認識到這種結局是不可避免的。主角在這裡沒有抗爭,而是在註定要遭受不幸的情況下「知其不可而為之」,令人崇敬地克服絕望情緒。(改寫自宇文所安《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
12. 下列敘述,符合作者看法的選項是:
(A)西方的悲劇英雄雖然早已預知難逃毀滅,仍堅持抗爭不懈
(B)中國傳統中的「命」具有非人格的神祕性,人們無從窺知
(C)中國缺乏西方意義的悲劇,乃因人們習於順「命」而遠遁
(D)無論西方或中國的傳統,皆有人們無法超越必然性的思維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