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選題>63-66 為題組
許多國家可能基於某些理由查禁流行歌曲。以臺灣為例,1930 年代開始流行以福佬系民謠為創作題材,當時西門町與大稻埕有許多收費不低的音樂廳,傳唱這些歌謠。但部分歌謠後來遭政府以過於寫實、動搖民心為由,予以查禁。1950 年代左右,行政院依據《戒嚴法》訂定《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開始管制流行文化,主要由警備總司令部執行歌曲查禁。如披頭四樂團演唱之〈革命〉便因「內容欠妥,混淆視聽,危害社會治安」遭禁。至1970 年代,查禁業務改由新聞局負責,據統計,當時約有六分之一的歌曲因未通過審查而禁唱。到了1980 年代,絕大多數歌曲都通過審查,禁唱歌曲大幅減少。面對審查制度,音樂人仍勇於透過流行樂曲批判現狀。曾有外國歌手唱道:「這是最好的年代,所以人民不需要自由」而遭到禁播。有樂評指出,該歌詞字面上說政府讓經濟成長率翻升,表示統治萬能,所以人民也就不需要自由,但實際是諷刺該政府,試圖以經濟成果遮掩其威權統治事實。像這類具批判性的樂曲,多非屬主流文化,常被忽視;但也有作品廣受歡迎,甚至在特定時期帶動反叛精神。請問:從人權保障與法治國原則來看,關於戒嚴時期政府查禁歌曲之相關規定與現象,下列評論何者正確?
(A)警總的查禁處分是根據政府的法律和行政命令,符合法治國原則
(B)政府查禁〈革命〉一曲違反比例原則,改採罰款手段才符合法治
(C)1970年代以後查禁歌曲改由新聞局負責,顯示已經轉向人權保障原則
(D)1980年代多數歌曲通過審查可能是自我思想審查,人權侵害未必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