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題>[題組:第33題到第34題]今之好惡者,多不免於因人,而尤易於附眾,不知眾人有眾人之好惡焉,而我亦自有我之好惡焉。使茍而同於眾,是我遂無好惡也,惟舉而試為察,則我故自有好惡也。
察者不因眾而起信,豈因眾而起疑?獨彼所為瑕瑜失得之端,亦必嘗親見之,而後愛憎之意得緣而有所出,不然,則未知夫所曹好曹惡之為何事也。
既無意於徇眾,豈有意於矯眾?獨彼所為積毀積譽之實,亦必嘗微得之,而後妍媸之意始因而有所生,不然,則未知夫所受好受惡之為何本也。
故即眾人之惡自真,吾惡眾人之惡自妄,察則彼此皆真矣。即眾人之好自確,吾好眾人之好自浮,察則人我皆確矣。(〈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33. 關於上文第二、三段的說理方式,敘述最適當的是:
(A)第二、三段平行,皆論「對於眾人之所好、所惡,都應親自明察」
(B)第二、三段對立,先論「明察眾人之所惡」,再論「明察眾人之所好」
(C)第二、三段是因果關係,先談「眾人有所好、有所惡」的原因,再談結果
(D)第二、三段是總分關係,先述「眾人有所好、有所惡」的現象,再加以分論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