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18


<單選題>18-19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18-19題 。

下列敘述,最符合乙文對甲文「人禽之辨」詮釋的是:
甲: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
乙:「幾希」,言幾於無也,乃一線之象,非一點之象,凡事俱異。凡事之異無多,猶一差錯,則墮入彼中。如禽獸亦未嘗不知「庶物」,只是不「明」;亦未嘗不有「倫類」,只是不「察」;未嘗不有所愛,而不能「行仁」;未嘗不有所宜,而不能「行義」。舉凡日用飲食,俱有異處,而俱差不遠,此其所以必戰兢惕厲,無時無事不忍求其所以「異」也。「存之」,謂存其所以異者,以要言之,謂之人道。(《四書箋解》)
(A)人禽在道德意識和日用飲食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異
(B)禽獸亦具對外在事物的認知能力,且擁有情感和好惡
(C)人只要稍有過錯,在價值層次上,即墮入禽獸的範疇
(D)禽獸未嘗無仁義之心,但缺乏追求仁義的意志和智力

答案

(B)正確。乙文闡釋禽獸亦有知覺、情感,但缺乏人的道德自覺與實踐能力。
(A)錯誤。乙文強調差異細微(「幾希」、「俱差不遠」)
(C)錯誤。過度推論
(D)錯誤。禽獸無仁義「之心」,僅有本能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