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15


<單選題>15-17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5-17題。
我乘戰士有勇,大將有謀,成軍在胸,地利足恃,猶不如務之登岸而設伏殲之。不然,汪洋海上以數百人操一身,東馳西突,以角逐於勝負不可知之地,我即無患,而彼之所扶者小,我之所勞者大,設防設守,形勢不亦憑乎!然務之上岸,非有成軍,則斷不可。蓋敵一登陸,民心易動,軍心易震,非宿將強兵不能得手也。生,盡人也,為盡灣計,盡北可務之近岸,盡南則不可。蓋盡北港道深通而有屏蔽,彼之駐輪甚便;若登岸,則反失所恃。盡南則港門雖深,風浪甚苦,四圍無山,港中非可駐輪;彼不登岸,不能久居也。若盡中諸港,沙線淺灘,難駛鐵船。然澎湖不守,則敵人得之,安穩收泊。有時展輪四掠,有時載小艇覆闊,盡中難防,盡南、北亦可慮。(洪編〈籌海議〉)
關於上文對清末臺灣攻守情勢的分析,敘述最適當的是:
(A)基於後勤準備已充足而可誘敵深入
(B)由海戰與陸戰兩方面揭示敵我利弊
(C)因船艦操作耗人力而主張放棄海戰
(D)從軍民齊心的優勢判斷可無懼陸戰

答案

文中分別討論海戰的劣勢(「汪洋海上以數百人操一身」)和陸戰的條件(「非宿將強兵不能得手」),從海陸兩方面分析攻守利弊。
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