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3分科歷史考科-38


<題組題>[題組:第38-40題]二、近年來,印度政府數度在公開場合,以「婆羅多國」(Bharat)取代「印度」(India),稱自己的國家,以彰顯本土精神,引發討論。「印度」之名,出現於七世紀中國佛教經典。唐僧玄奘(602-664)和義淨(635-713)曾先後留學印度,在著作中有如下討論:資料甲、玄奘指出:「天竺的稱法,眾說紛紜,過去有人稱之身毒,有的叫它賢豆,按照音譯,應稱作印度。⋯⋯『印度』,用唐人的話說,就是月亮。不過,在天竺,月亮有多種稱法,『印度』只是其中之一。⋯⋯天竺出了指引眾生的聖賢,就像月亮臨照大地。基於此一深義,天竺被稱作印度。」資料乙、義淨說:「有人將印度譯為月亮,雖不無道理,不過『印度』不是月亮的通稱。而且,就像西方國家稱大唐為支那,只是一個標識,並無其他深義。此外,大家應瞭解,五天竺(東西南北中)一向泛稱為婆羅門國,就如北方之地照例通稱為胡彊,實則,不能將它們混為一談。」資料丙、現代學者季羨林指出:「印度之名,起源於梵文Sindhu 一詞,此字本義為河流,後又專指今之印度河。公元前六世紀,操伊朗語的波斯人從西北方侵入印度,首遇此大河,便以該河名Sindhu 命名其所在地。」38. 依季羨林之見,「印度」一詞最初是指稱:
(A)明月照臨之國
(B)聖賢輩出之土
(C)婆羅門的國度
(D)大河流經之地

答案

答案:(D)。季羨林指出「印度」源自梵文「Sindhu」(河流,特指印度河),最初指大河流經之地;明月、聖賢、婆羅門非季羨林所述,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