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50


<多選題>

【第50-53題組】在寒武紀以前的地層中,可找到由氧化鐵與二氧化矽鈕粒反覆堆疊形成的「鎬狀(帶狀)鐵礦床」,是重要的鐵礦來源。約24億年前的地層中,更普遍地出露厚層的鎬狀鐵礦床。鎬狀鐵礦床形成原因的假設模型,是由亞鐵離子( Fe\(^{2+}\))與氧氣作用生成氧化鐵( Fe\(_2\)O\(_3\)及 Fe\(_3\)O\(_4\))沉澱所致。而 Fe\(^{2+}\)是由海底岩漿噴發所形成,氧則是由藍綠菌行光合作用所產生。
圖20彙整了一些地球歷史事件,包括化石紀錄、鎬狀鐵礦形成時段與相對含量,以及大氣中氧氣含量相對於現今濃度的變化。
下列關於鎬狀鐵礦與相關地球歷史事件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3項)
(A) Fe\(_2\)O\(_3\)是亞鐵離子經還原反應形成的
(B)在24~35億年前,鎬狀鐵礦床形成當時,大氣中氧氣的濃度並未大幅增加,而是在其形成後,才大幅增加
(C) Fe\(_2\)O\(_3\)與 Fe\(_3\)O\(_4\)均不易溶於水
(D) Fe\(_2\)O\(_3\)與 Fe\(_3\)O\(_4\)均屬於分子化合物
(E)在19億年前,鎬狀鐵礦床形成時,推測當時海洋中 Fe\(^{2+}\)的濃度大幅上升

答案

(B)(C)(E) (A)Fe\(^{2+}\)→Fe\(_2\)O\(_3\)為氧化反應;(B)從圖20可見鎬狀鐵礦主要形成期間大氣氧濃度低,之後才上升;(C)Fe\(_2\)O\(_3\)和Fe\(_3\)O\(_4\)均難溶於水;(D)兩者為離子化合物;(E)19億年前鐵礦形成表示海洋中Fe\(^{2+}\)濃度高。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