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4學測國寫試題-01


<非選擇題>一、 人際關係本來建立於社會場域的互相往來,當上個世紀電視機登場後,改變了這種情況。 霍頓和沃荷便於 1956 年,提出了「擬社會互動」概念:「媒體透過單向式的人際傳播, 讓觀眾覺得節目主持人如熟悉的朋友,看電視就如同與他會晤,產生了對媒體的信任感與 依賴感。」 事實上,擬社會互動是欠缺實際互動的虛構擬態,建立於單方面的想像,如粉絲對於 網紅、明星、政治人物所產生的行為與反應。這些公眾人物常以不對等訊息潛移默化粉絲 的認知,即便他們只是扮演精心設計的「人物設定」,也會讓支持者產生親密感和認同的 錯覺。 許多營運團隊瞄準這個心理現象,進一步運用各種策略凝聚支持者,例如為後援會取 親暱的綽號、透過付費的會員制分享私生活等。某些政治人物會刻意營造擬社會互動以加強 支持者的向心力,使其從單純的理念相符,到產生家人般的親暱感,以增加對自己瑕疵的 包容度。 在聚光燈下,每位粉絲都只是偶像眼中的「之一」,但偶像卻是粉絲眼中的「唯一」。 如演唱會時,歌手向舞臺下揮手,無數粉絲便會覺得「我跟他對到眼了!他在跟我揮手!」 公眾人物會左右受眾對某些議題的看法,包括他們的消費習慣與價值認同。 有些學者擔憂擬社會互動容易使人與現實脫節,失去判斷力,但這種關係也有其正面 效益。例如:某些偶像能為社會中的離群分子提供心理支持、運動明星可以為有運動夢想 的孩子帶來希望、成功的企業家也能為青年樹立楷模。藉由情感連結,受眾可以從中獲得 成長。隨著媒體科技的變遷,互動更加多元,雙向交流也可能發生。因而有些學者主張, 與其排斥不如認識擬社會互動是現代生活的日常。(改寫自泛科學〈「擬社會互動」的本質 與其引發的社會問題〉)
問題(一):依據上文,請說明粉絲與公眾人物的「擬社會互動」有哪些特徵?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答案

擬社會互動的特徵主要包括:
1. 單向式的人際傳播,媒體透過此方式讓觀眾對節目主持人或公眾人物產生熟悉感。
2. 建立於單方面的想像與虛構擬態,粉絲對於網紅、明星、政治人物產生行為與反應,但缺乏實際互動。
3. 公眾人物常運用精心設計的「人物設定」與各種策略(如為後援會取親暱綽號、付費會員制分享私生活)來潛移默化粉絲認知,使支持者產生親密感和認同的錯覺,並加強向心力,增加對其瑕疵的包容度。
4. 在這種關係中,粉絲往往視偶像為「唯一」,而偶像眼中粉絲只是「之一」,形成不對等的互動模式。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