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選題>15-19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5-19題。
對三國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赤壁之戰,然而赤壁最初在李白、杜甫詩中,不過
是一個地名。「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這首〈赤壁〉最早將赤壁之戰與銅雀臺連結,並賦予「赤壁」具體的形象與情感。
「赤壁」自此取代銅雀臺,支配了人們對三國的想像,直至今天。
〈赤壁〉開篇看似平直,卻涵藏深刻。眼前古戟因經歷實戰而折斷,「折」字傳達出
戰爭的暴力。杜牧磨洗戟,並非如兵士般用以傷敵,而是為辨認前朝。於是,戟由「武」
的工具變成了「文」的載體。詩的後半藉「東風」引入虛設的情境:若周瑜未得到偶然
的助力,二喬姊妹將被魏晉廣而禁錮在銅雀臺。首句的未銷之「鐵」,在末句做為囚禁
二喬的鐵鎖重現。「春深」表示草木茂盛,與「折戟」所象徵的受挫欲望,形成對比。
〈赤壁〉為杜牧在黃州任官時所寫,以磨洗折戟,強調了與歷史的相遇是個人性的,
通過與古物直接接觸而實現。
蘇軾被貶黃州,留下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影響深遠的名作,
標誌了「赤壁」建構過程的第二個關鍵時刻。
〈赤壁賦〉中,蘇子吟誦的〈月出〉與扣舷所歌的「望美人兮天一方」,傳達了
求而不得的情思。歌詩裡的悲愁渴望,削弱了「飲酒樂甚」的稱述。不過蘇子並未意識到
這點,反歸終於吹簫客的悲音,因而發出「何為其然也」的扣問。客在回答中引述
〈短歌行〉詩句,又接連提出問題。客雖未明言曹操機撰賦詩所賦的就是〈短歌行〉,
卻在赤壁之戰與曹操此詩間,建立起含蓄的關聯。作者蘇軾通過客,為〈短歌行〉標示
了一個具體的創作時空,並從此左右後人對此詩的解讀。
客對赤壁之遊提供了與蘇子截然不同的視角,先前①「凌萬頃之茫然、羽化登仙」
的浪漫描寫,被他成功地一一否認。面對客的反駁,蘇子先②以莊子式的相對論回應
「裘長江之無窮」,再申明清風明月,他與客可以取之、用之、享受之。但它們同樣需要
一個感受主體才得以存在(耳得之而為聲,目過之而成色),而且被主體的感受塗上了
主觀色彩。故山水之美不過是心境的反映。由此推論,蘇子在賦文開篇所感受到的一派
空明飄逸,亦是蘇子自身的延伸。
〈赤壁賦〉中蘇子萬物終歸不變的議論,若對照〈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時可撥?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便帶出一層新的涵義:個人生命終期於盡,不像長江明月永恆,
唯一能使之永恆的是歌詩文字。文字將一世枭雄對應於某個轉瞬即逝的困局而生發的
憂思,塑造為一篇經久的藝術作品,在曹操和他的水軍艦隊灰飛煙滅後,依然感動著千載
之後的人們。於是,在曹操釀酒臨江而賦詩的形象中,我們看到了飲酒作歌的蘇子與創作
〈赤壁賦〉的蘇軾。蘇、曹二人的受挫,並不看損其文學創造的偉大。(改寫自田曉菲
《赤壁之戟》)
下列敘述,最符合本文對杜牧〈赤壁〉一詩意象解讀的是:
(A)「戟」被賦予殺敵之外的作用,呈現了文武交疊的影像
(B)「鐵未銷」暗示戰事慘烈,並隱喻赤壁之戰的影響深鉅
(C)「東風」喻生命的復甦,意謂二喬在銅雀臺享受新生活
(D)「銅雀」指銅雀臺,藉空間的閉鎖以暗示政治權力轉移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