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選題>32-36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2-36題。
張氏以髮長委地,立梳床前。靖方刷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而封,乘蹇驢而來,投草囊於爐前,取枕轅臥,看張氏梳頭。靖怒甚,未決,猶刷馬。張氏熟視其面,一手握髮,一手映身搖不靖,令勿怒。急急梳頭畢,欲插前問其姓。臥客答曰:「姓張。」對曰:「妾亦姓張,今是妹。」遂拜之。……張氏遙呼曰:「李郎且來拜三兄!」靖駭拜之,遂獲坐。曰:「煮者何肉?」曰:「羊肉,計已熟矣。」答曰:「飢甚!」靖出市胡餅。客抽腰間匕首,切肉共食。……答曰:「觀李郎之行,貧士也,何以致斯異人?」曰:「靖雖貧,亦有心者焉。他人見問,固不言,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曰:「然則將何之?」曰:「將避地太原。」答曰:「然,吾故謂非君所能致也。」曰:「有酒乎?」靖曰:「主人西則酒肆也。」靖取酒一斗,酒既巡,答曰:「吾有少下酒物,李郎能同之乎?」靖曰:「不敢。」於是開草囊,取一人頭並心肝,卻頭囊中,以匕首切心肝共食之。曰:「此人天下負心者,銜之十年,今始獲,吾憾釋矣。」又曰:「觀李郎儀形器宇,真丈夫也。」
貼這段《判髯客傳》,是打算討論明天的報告?
有默契。我們現在完全沒主題、沒框架……
那就拿「概念框架」當框架吧!
什麼?不懂!
凡是理解、思考,都需要概念框架。剛才你說「有默契」,就是明白對方有相同的理解框架;又說「不懂」,則是缺乏理解對方的框架。框架不同的人,很容易難同時講。若不試著接近對方的框架,就無法消除隔閡。
這麼說,《西遊記》的唐僧剛收孫悟空為徒時,曾因為孫悟空打死強盜大吵一架,就是沒有相同理解框架。孫悟空強調那是正當防衛,唐僧則認為打劫罪不致死,不該傷人性命。
唐僧斥責孫悟空沒有慈悲好善之心,「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也出自特定的身分框架。
哈!你們不打遊戲去看《西遊記》?不過,身分確實是人際關係的常見框架。「你是哥哥,怎不讓弟弟?」就是在設定兄長本分框架。紅拂去找李靖並說「願託喬木」,則是引導對方走進終身伴侶的框架。
孫悟空氣得丟下師父,本想回花果山,但東海龍王提醒他:若不保護唐僧,「到底是個妖仙,你想得成正果」。孫悟空想了想,選擇回唐僧身邊。
當初他大鬧天宮,得到「獨鳥溫」一職,又棄官自封「齊天大聖」,應該也是找合適的身分框架。
人們常說要跳脫框架,活出自我。但孫悟空若不走進「西天取經」的框架,就成了「鬥戰聖佛」。人們即使能擺脫一個框架,也無法擺脫所有框架。甚至可以說,若沒活在某個框架裡,可能也不知道什麼是自我肯定的方式。
下列①、②「→」後,是就前人名言所提出的看法。關於這兩項看法是否符合上文觀點,
最適當的研判是:(占2分,單選題)
①「你可以從外表的美評論一朵花或一隻蝴蝶,但不能以此評論一個人。」→人其實
不適合以任何框架「評論」,有框架反而會壓抑才能的發揮。
②「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發現與否,其實無關眼睛構造,
而是得先具備「看見」某個事物的概念框架,才能發現它的美。
(A)①、②皆符合 (B)①、②皆不符合
(C)①符合、②不符合 (D)①不符合、②符合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