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4會考國文試題_36


<題組題>[題組:第36題到第37題]
五代十國是指唐亡後至宋建國前,在各地分立興亡的諸國。當時北方有五個政權遞趨的王朝,稱為「五代」。南方有十個並存的國家,稱為「十國」。以下短文是根據這樣的時代背景論述,請閱讀並回答36~37題:

南唐 後主 李煜跪在明德樓前,白衣素袍,向宋太祖 趙匡胤歸降時,內心肯定百感交集。他想過以後的歷史,怎麼寫他嗎?《舊五代史》直接把十國裡凡稱帝的都貶為「僭偽列傳」,南唐當然也逃不了。《新五代史》稍稍客氣,但也僅以「世家」定位。《舊五代史》南唐部分只寫到烈主 李昇、中主 李璟,並沒有後主 李煜。《新五代史》雖提及李後主,但入宋的部分不寫。
為何新、舊《五代史》如此定位?這就必須了解中國史家重視傳統王朝興替的「正統情結」。趙匡胤是借「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當上皇帝,其政權正當性,乃繼承北方中原的政權更替。以此史觀來看,唐朝滅亡後在中原相繼更迭的北方政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便被視為正統,其他政權則被視為僭越。
然而紛亂的五代十國,主戰場就在北方中原。五代國祚最短的是後漢,三年多換了兩個君主。最長的是後梁,十七年四個皇帝。何況,五代王位之爭,經常是血腥暴力、骨肉相殘,朝廷難有建樹,更談不上人文建設、經濟民生。
「君王唯兵強馬壯者得之」,五代帝王幾乎沒幾位是有高度文化修養的。反倒是十國裡的南唐前後維持近四十年,只經歷三個皇帝,沒有繼承權的紛亂,政權相對穩定。且南唐三位國君都重視文教,珍藏圖書,蒐羅書畫,建立教坊,網羅畫師,一時之間南唐成了文化重鎮。宋朝雖然滅了南唐,可是汴京皇城裡的文化資產,有多少是來自南唐啊!

——改寫自蔡詩萍《李後主事件簿》

關於文中新、舊《五代史》對南唐君主的記載,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舊五代史》記錄李昇,是因為認同他的正統地位
(B)新、舊《五代史》都不肯承認南唐君主的帝王身分
(C)南唐君主在《舊五代史》的定位比在《新五代史》高
(D)《新五代史》不承認北方政權,故未提及李後主入宋

答案

兩史書均未將南唐君主列入帝王本紀,僅列為僭偽或世家,表明不承認其帝王身分。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4會考答案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