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題>33-35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33-35題。
甲 古典是穿越世代的共有智慧,也是橫跨國界的共享遺產。
在人文教育上,思想的開放是終極目標。文化應通過批判性地消化繼承,而不能全盤否定或粗暴對抗。美國獨立成功,文化上仍與英國文學緊密銜接。主張脫亞入歐的日本,從來就持續接納儒學的薰陶。
古典之成為古典,並不是因為年齡蒼老,而是因為它經過不同歷史階段的過濾與篩選,禁得起解釋、開發、創造。無論時代如何進步,只有人性是千古不變。即使是千年以前的《詩經》,在恰當時刻也能啟發不同時代的心靈。
追求進步並非要摒棄古典,而應以開放的精神重新檢視。所有的古典,經過閱讀、解釋、再創造,就會變成當代價值的一部分。
經過閱讀與再閱讀,創造與再創造,古典就是永遠的現代。(改寫自陳芳明〈古典是永遠的現代〉)
乙 古典不等於古文,年代也未必久遠。被頭回的歌曲迄今不過半世紀,但對後世音樂影響深遠;蘇聯導演艾森斯坦〈波坦金戰艦〉的蒙太奇手法,如今已是電影的基本文法。
這些在當時展現新手法或開創新規範的作品,後人愈是追隨,愈能顯出其永恆的地位。
2006年,龐山都夫斯群社思安也夫斯基1880年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一出版即暢銷百萬冊。優秀的譯筆能賦予古典現代生命。
古典的耀眼光彩從不會因古老而褪色。《論語》提供的建言,引今日仍可為人生的困境解惑。古典有時理解不易,可參考專家的引導,但不要變成先入之見。正因子規認為《古今和歌集》不及《萬葉集》,他便是為了替低迷的短歌灌注活力,才批判有貴族傾向的和歌,讀者不能斷章取義。(改寫自蕭維華著,莊雅瑪譯〈古典力〉)
請就甲、乙二文關於「古典」的敘述,回答下列問題:
(1)能成為古典的作品,在流傳過程中須具備什麼條件?又在創作當時可能具有什麼特徵?(占4分,作答字數:40字以內。)
(2)請說明乙文哪個例子,最適合印證甲文「人性是千古不變」?(占2分,作答字數:20字以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