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3


<非選擇題>

二、 看到山上那麼多參天大樹時,會勾起我的惻隱之心。在無法順暢呼吸的空間裡,樹木 之間為了生存必須展開激烈的競爭。為了能多接受一些陽光,它們只能拼命向上生長。 但是,只為生存而競爭的森林卻漸次死亡,因為陽光無法到達地面,所以溫度不夠高, 無法讓幼小的生命萌芽。小樹和花、草,以及與它們一起生活的小昆蟲沒有生存的空間。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完美,但這種森林其實與沒有希望的不孕之地無異。 根據我的經驗,密集栽種的樹苗體型壯大數十倍時,就需要開始砍樹,否則樹木會抱 怨空間太窄,活不下去。要想確保樹木能充分接受陽光照射的空間,就必須做出犧牲。因 此,幾年期間強行進行砍伐,樹木間距剛開始時是一公尺,現已擴大到七公尺。也就是說, 即使是粗略估算,也可知七棵樹中有六棵為之消失。 森林要想成為孕育新生命的希望之地,就需要有縫隙。如果樹木壽命結束或因為意外 災害而倒下,該位置就會產生空間,那麼,溫暖的陽光就會照射進來,被陽光照射的地面 混雜著前一年秋天凋落的樹葉,於是積聚起能夠孕育新生命的養分。因此,樹木的縫隙, 既是結束和開始共存的空間,也是由缺乏轉化為希望的空間。(改寫自禹鐘榮著、盧鴻金 譯《樹木教我的人生課》)

請回答下列問題:
根據上文所述,為什麼森林需要縫隙?由此聯想,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請以「縫隙的聯想」為題,寫一篇文章,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書寫你的感恩與體悟。(占25分)

答案

此題要求以「縫隙的聯想」為題,從森林需要縫隙聯想到人生。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類比:闡述森林因過度密集競爭而漸成「不孕之地」,需要透過縫隙讓陽光、養分進入,方能孕育新生命,成為「希望之地」。進而點明,人生亦然,看似完滿緊湊的表象下,實則需要「縫隙」——即留白、停頓、餘裕與接納不完美的空間。
2. 闡述人生需要縫隙的體悟: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從多個層面論證「縫隙」之於人生的必要性與積極意義。
- 時間的縫隙:在忙碌學業或工作中刻意留出的空白時光,允許自己發呆、閱讀無用之書、發展興趣。這並非浪費,而是讓心靈喘息、思緒沉澱,醞釀創造力與靈感的必要空間,避免身心耗竭。
- 人際的縫隙:在親密關係中保持適當的個人邊界與獨處時刻,尊重彼此的差異與獨立性。這份「縫隙」非關疏離,而是讓情感得以自由呼吸,使關係更健康、持久。
- 心境的縫隙:接納生命中的失落、失敗與不完美,視其為成長必經的「縫隙」。正如森林中倒下的樹創造了新空間,人生的挫折與缺憾,往往能讓我們停下慣性腳步,反思生命方向,看見新的可能性,孕育出更堅韌的智慧與更寬廣的胸懷。
- 學習與成長的縫隙:不過度填滿行程,允許自己有探索、犯錯與調整的餘地。這些探索的過程,正是知識內化與人格成熟的養分所在。
3. 表達感恩與總結:感恩那些生命中的「縫隙」時刻——可能是挫折後的暫停、獨處時的寧靜、計畫外的轉彎——它們如同森林中的光隙,帶來了溫暖、養分與新生的希望。總結「縫隙」並非空洞與缺乏,而是結束與開始共存、轉化與希望萌發的家園。學會欣賞並為人生保留縫隙,是我們能給予自己最珍貴的禮物之一。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