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6


<單選題>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的是:
(A)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B)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C)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D)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俯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將文中描述的特質與其他古文情境進行對應的能力。解題關鍵在於理解「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描述的是不循常規道路、開闢新徑的探索精神。
(A)描述沿山路行走,最終發現醉翁亭,雖有「峰回路轉」,但仍是沿路而行,並非「不從官道」、「不必有徑」。
(B)描述在西湖斷橋至蘇堤一帶遊覽,這是著名的遊覽路線,屬於「從官道」、「行有徑」。
(C)正確。描述發現西山後,命僕人渡江、沿溪、砍伐雜樹野草、焚燒茅草,直至山頂。這一系列「斫榛莽,焚茅茷」的行動,正是開闢路徑、不依常規道路的表現,完全符合「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
(D)描述在蘭亭集會,地點是固定的名勝,屬於群體性的、在有明確路徑可達的場所活動。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