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題>[題組:第25題到第26題]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25~26題:
高二的外孫跟我說了一顆蛤蜊的故事。
這蛤蜊竟然有名字,叫「明」。明是隻北極圓蛤,目前已知最長壽的多細胞動物,活了超過五百年,科學家推估其出生於明朝,於是命名「明」。孫子再三強調:「據說,北極海底,隱藏著比明更老的蛤蜊!」
我也講了另一種蛤蜊的故事給他聽。
在外孫這年紀時,我跟著母親上山下海做各種勞動計生活。那個年代,累得不得了時,抬頭一看,發現大家都辛苦,也就不會覺得自己特別苦。諸多體力活中,我最喜歡到海邊挖「公呆」。
牠們喜歡成群生活在淺灘,若有動物接近,會一起噴水警示。這樣做或許能嚇走水鳥,但正好讓人發現位置,勢眾又跑不快,是不是蛤蜊呆?所以被人叫做公「呆」。
公呆不只呆,還很懶,總是攤平在爛泥表面,只求有層薄土蓋得住殼就好,又動不動就噴水虛張聲勢,更容易被發現。檢拾公呆不須花太多力氣,唯一要注意的是,公呆殼很薄,文蛤開殼後像石頭,碰撞也不太會破損,但公呆殼用兩根手指一捏就碎裂,所以牠開上的動作要小,輕輕翻開土後再慢慢撿就好。
「外婆,讓人這樣撿,很快會絕種!」講環保的一代不滿地抗議。
「你以為所有蛤蜊都像那隻明,能活五百年?公呆本就活不過一年,秋天一到,天氣一冷,沒被吃掉,牠們也成群成群死掉,全變成白殼骨。」
孫子說:「外婆,公呆不是因為懶惰而不潛得更深來保護自己,牠們實在是殼太薄,承受不了壓力,才會攤平在淺灘上!反正一輩子也沒多長,一起躺好晒晒太陽,還能趁活著時,享受一點溫暖和陪伴。要是像明一樣,活在冰冷的北極深海裡,公呆們應該是受不了的。」
果然在躺半年代裡,更容易理解躺平生物。
——改寫自毓秀〈公呆〉
根據本文,下列關於公呆的敘述何者最恰當?
(A)若移至深海生活,可以延長生命
(B)噴水嚇阻敵人,反而暴露藏身處
(C)閉殼後像石頭,碰撞也不易破損
(D)群體死亡前,會一起躺平晒太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