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第39題到第40題]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39~40題:
大將軍仇鸞,始為曾銑所劾,欲倚嚴嵩以抗曾銑,故約為父子。已而鸞得帝重,嵩猶視之若子,遂浸相惡。嵩密疏毀鸞,帝不聽,而頗納鸞所陳嵩父子過,少疏之。嵩當入值,不召者數矣。嵩見徐階、李本入西內,即與俱入。至西華門,門者以非詔旨格之。嵩還第,父子對泣。時陸炳掌錦衣,與鸞爭寵,嵩乃結炳共圖鸞。會鸞病死,炳訐鸞陰事,帝追戮之。於是益信任嵩,遣所乘龍舟過海子召嵩,載值西內如故。
——改寫自《明史·奸臣》
根據本文,下列何者最可能是仇鸞與嚴嵩一開始交惡的原因?
(A)嚴嵩私下上奏,誣毀仇鸞
(B)嚴嵩與曾銑結盟,疏遠仇鸞
(C)仇鸞向皇帝稟告嚴嵩父子的罪行
(D)仇鸞權位日重,不願嚴嵩仍以子視之
會考國文
112會考國文考題_40
[題組:第39題到第40題]
下列文句的解說,何者最恰當?
(A)門者以非詔旨格之:守門者將徐階、李本擋下
(B)嵩還第,父子對泣:嚴嵩與仇鸞兩人盡釋前嫌
(C)炳訐鸞陰事,帝追戮之:皇帝認為陸炳毀謗死者,憤而殺之
(D)遣所乘龍舟過海子召嵩:皇帝以高規格召回嚴嵩,以示禮遇
112會考國文考題_41
[題組:第41題到第42題]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41~42題:
楊朱見梁王,言治天下如運諸掌。梁王曰:「先生有三欲之國而不能耘,而言治天下如運諸掌,何也?」對曰:「君不見牧羊者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杖隨之,欲東而東,欲西而西。使堯章一半,舜荷杖隨之,則不能前矣。且臣聞之:吞舟之魚,不游支流;鴻鵠高飛,不集汙池。何則?其志遠也。黃鐘大呂不可從繁奏之舞。何則?其音疏也。將治大者不治細,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謂矣。」
——改寫自《列子·楊朱》
根據本文,關於梁王與楊朱的敘述,下列何者最恰當?
(A)梁王認為治理天下應重視禮樂之道
(B)梁王質疑楊朱是否具有治理天下的能力
(C)楊朱貶抑堯、舜,能治天下卻不能牧羊
(D)楊朱以牧羊為例,說明治天下須從小事做起
112會考國文考題_42
[題組:第41題到第42題]
下列文句,何者最能呼應文中「吞舟之魚,不游支流;鴻鵠高飛,不集汙池」的涵義?
(A)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
(B)高飛之鳥,死於美食;深泉之魚,死於芳餌
(C)騏驥千里,一日而達;駑馬十駕,旬亦至之
(D)割三寸之蚌,難得明月之珠;探枳棘之巢,難求鳳凰之雛
114會考國文試題_01
114會考國文試題_02
「清代驗屍跟現代不同,驗屍一定是在『屍所』,即屍體所在之處,可能是案發現場,也可能是陳屍處。清代的程序非常強調在屍所驗屍,禁止將屍體帶到他處檢驗。同時十分強調涉案人、關係人和家屬必須在場,一般大眾也可以圍觀。目的在於使驗屍過程中,關於屍傷屍狀的觀察都能夠『公同一千人眾,質對明白』。」若要拍攝清代刑案電視劇,下列情節何者最符合本文的敘述?
(A)將屍體從案發現場帶至衙門驗屍
(B)官府開始驗屍時,家屬必須到場
(C)驗屍時將一千開雜人等驅離現場
(D)家屬要求確認結果,被斷然拒絕
114會考國文試題_03
(A)小
(B)木
(C)出
(D)汝
114會考國文試題_04
114會考國文試題_05
東漢 許慎《說文解字》收錄的字體以小篆為主,兼採秦以前的古文字與猶文。下列四個不同字體的「封」字,何者不會收錄在其中?
[單選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