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學測國文
113學測國綜試題09
9-10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9-10題。
大多數機場的指標都使用黑體字,因為它給人乾淨簡潔的現代感。若使用新細明體,
由於筆畫很細,一段距離外就不易閱讀,甚至連發現它都有困難。新細明體的橫筆設計
得偏細,不適合使用在距離讀者較遠的指標上。而黑體橫筆夠粗,就有良好的「易視性」。
新細明體在80年代曾是新潮設計,但時過境遷,難免靠美疲乏,是想改變中文字型
設計現狀者要革新的對象。高解析度螢幕時代,它更難以勝任螢幕上的閱讀。但只要它
是系統內建的首要字型,就會是大多數人的首選。如此一來,文字風景的基本面一時難
有什麼變化。
新細明體是專門用在「紙本」上的,離讀者眼前不遠,可能是放在桌上、捧在手上
讀。這種字體我們稱為「內文」。通常,內文字體會設計得讓人感覺變化不大,沒有張
狂的造型,像喝水那樣素然無味。但這樣「無聊」的體驗,反而有助於專心吸收資訊。
新細明體是很普遍的內文字體,因而有學院指定報告使用新細明體,以減輕教授閱讀的
負擔。(改寫自柯志杰、蘇婧翔《字型散步》)
上文認為「文字風景的基本面一時難有什麼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細明體的識讀性高 (B)新細明體取得較方便
(C)人們習慣近距離閱讀 (D)人們不在意字型美醜
113學測國綜試題11
11-1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1-12題。
《盲目》是199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最廣為人知的小說。在一個不知名的
城市裡,莫名其妙地出現了一種「白盲症」,患者會突然失明,眼前一片渾白。只有一
人奇蹟般倖免,但也為此承受更多的責任與壓力。
此書除想像奇幻,敘事也別具特色。當中人物完全無名無姓,只以特徵或職業稱呼
——如第一個盲人和妻子、眼科醫生、戴墨鏡的女孩、斜眼的男孩等。全書對話不用引
號,也未特別分段,迫使讀者放慢速度,乃至再三重讀,以確定說話者。如同盲人在缺
乏指引下,須費力摸索,才能確認當前的位置。
白盲症為全書最重要的象徵。薩拉馬戈設計了多條線索以供解讀。如白盲症使人彼
此疑懼,生活脫軌,但患者間也能相互合作,尋求一己和團體的利益。唯一未來疫者固
然有諸多方便與更大能力助人,但也因「眾人皆盲我獨明」,而看清人心險惡,甚至為
了護衛夥伴安全,不得不手刃施暴者。從而感慨:「如果你看得到我被迫看到的景象,
你會情願失明。」白盲症突然消失後,盲而復明者的一番體悟也引人深思:「我覺得我
們並沒有失明,我認為我們本來就是『盲目』的。」(改寫自單德興《瘟疫的文學再現
與生命反思》)
依據上文,關於《盲目》的書寫特色,說明最適當的是:
(A)將故事場景設定在不知名的城市,顯現疫病蔓延的嚴重
(B)用特徵或職業稱呼角色,呈現人際關係因疫情而徹底崩壞
(C)以缺乏指引方式敘寫對話,形成類近百者摸索前行的閱讀感受
(D)藉陳述感染者與未感染者的體悟,隱含盲與不盲無須分辨的論述
113學測國綜試題13
13-15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3-15題。
周處生時或死後沒有多久,便有關於他的軼聞流傳。 甲 如孔約《志怪》云:「義興
有邪足虎,溪渚長橋有蒼蛟,並大啖人,並郭西周,時謂郡中三害。周即處也。」又如祖
台之《志怪》所述:「義興郡溪渚長橋下有蒼蛟吞啖人,周處執劍橋側伺。久之,遇出,
於是懸自橋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數創,流血滿溪,自郡渚至太湖句浦乃死。」 乙 兩書均
成於東晉時期,時間相近。同一件事,何以在記述上各有其偏重之處? 丙 《世說新語》
則結合「三害」與「斬蛟」,並增加「殺虎」情節,使傳說更為完整:
周處年少時,兇彊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
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
,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
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
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
改意……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丁 固定了「義興三害→周處射虎斬蛟→周處幡然悔悟、改過自新」的情節單元,成為後
世「周處除三害」傳說的「基型」。(改寫自羅景文〈周處傳說探究〉)
上文有甲、乙、丙、丁四處標記。依據文意,
「蓋由民間口傳,各記見聞,彼此歧異,
故是尋常事。」句應填在:
(A)甲
(B)乙
(C)丙
(D)丁
113學測國綜試題14
113學測國綜試題15
13-15為題組
迷因(meme)是文化傳遞的微型單位,經由模仿、複製、改作,承載片段資訊或觀點,
透過語文、圖片或影音等型態流傳,帶來影響。
「周
處除三害」即屬迷因,依據右列電影《周處除三害》
簡介,關於其模仿、改作傳說,說明最適當的是:
(A)行為動機模仿傳說,陳桂林因欲「為民除害」,
而向兩大通緝要犯下手
(B)故事結局模仿傳說,陳桂林悔悟後奮發向上,改
造自己,最終盡除三害
(C)人物設計模仿傳說,均安排一關鍵角色,勸說主
角在離世前為人間除惡
(D)三害概念模仿傳說,將猛虎惡蛟轉為兩大通緝
要犯,並創發貪嗔痴的新義
電影《周處除三害》簡介
亡命天涯的槍擊犯陳桂林,誤信
醫師的診斷,以為自己身罹絕症。
在醫師勸說自首後,因為不希望
自己死後被別人遺忘,決定以惡
制惡,追殺排名在他之前的二大
通緝要犯。最後投案自首,接受槍
決伏法。陳桂林自以為是現代周
處,卻沒想到困住他,讓他逃無可
逃的,從來都不是外在環境,而是
內心的貪、嗔、痴。
113學測國綜試題16
16-17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6-17題。
實政這面鏡子,映照的性質和寶玉正相反。寶玉有來自上天的靈篆異賦,實政的鏡
性卻來自人間現實環境。眾人都在做夢時,只有實政是醒著的。小說家給予實政重任,
讓他興建家園、重整家園,在各種緊要關頭,起動警惕、總結、前瞻等作用。
實政恨寶玉不務正,專在「濃詞豔賦上作工夫」。實政打寶玉,是違憨打邊流淚。
實政一路提醒寶玉什麼是現實生活,隨時鞭策寶玉,催促寶玉醒來,必須接受歷練而成
長成熟,否則不能做好自己承繼實府的準備。實政是成人的標徵。作者肯定實政,善待
成年,成年在小說中不是罪過,反被認知成生命的必要階段。實政其實是瞭解寶玉的,
寶玉的詩文才情,大多要借和實政對話的場合才更顯精神。在痛恨兒子是無用之人的同
時,作文親的卻也一眼看得見他奇異天生。
我們終於明白了批評家脂硯齋所言——實政之為人物,「有深意存焉」。是實政,
扶養寶釵母子;是實政,攜寶母和黛玉等靈柩歸葬南鄉;是他,送別寶玉。只有實政可
以撫慰生者,安息逝者,讓離者心安地去了。如果寶玉是承盡了愛和哀,實政則是擔盡
了事和責。
即使是生命中不可能達致的,實政依舊呵護成長尚未到來前的浪漫存在,嘗試建
立人間樂園烏托之邦。寶玉是補天之石,支撐著現實人間的則是實政。(改寫自李淪
〈實政不做夢〉)
依據上文,關於實政與實寶玉的父子關係,敘述最適當的是:
(A)寶玉的哀在於雖發揮文學之才,而未準備好承擔實政的責任
(B)寶玉被關愛,成長於實政護守的人間樂園,享受青春的美好
(C)實政擔負實府事務,注重現實,故無法理解寶玉的浪漫性格
(D)實政認為寶玉應該為家人興建與世無爭、遠離廟堂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