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25

[題組:第24題到第25題]
25. 依據上文,王安石認同的人臣之義是:
(A)臣多病而不敢欺君,薦以有才之人
(B)臣為君奔走跋涉,不敢常事親之側
(C)君之使人,害有至於死而臣不敢避
(D)君盱衡情勢以擢才,臣遵行以為報

[題組題]
答案

答案:(D)。略解:王安石認為「君應因才、因勢用人,臣才遵行」,即D;A「薦有才之人」、B「不事親」、C「死不敢避」均非其主張,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26

[題組:第26題到第30題]
齊王惑於秦、楚之毀,以為孟嘗君名高其主而擅齊國之權,遂廢孟嘗君。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馮驩曰:「借臣車一乘,可以入秦者,必令君重於國而奉邑益廣,可乎?」孟嘗君乃約車幣而遣之。
馮驩乃西說秦王曰:「天下之遊士馮軾結靷西入秦者,無不欲強秦而弱齊;馮軾結靷東入齊者,無不欲強齊而弱秦。此雄雌之國也,勢不兩立為雄,雄者得天下矣。」秦王跽而問之曰:「何以使秦無為雌而可?」馮驩曰:「王亦知齊之廢孟嘗君乎?」秦王曰:「聞之。」馮驩曰:「使齊重於天下者,孟嘗君也。今齊王以毀廢之,其心怨,必背齊;背齊入秦,則齊國之情,人事之誠,盡委之秦,齊地可得也,豈直為雄也!君急使使載幣陰迎孟嘗君,不可失時也。如有齊覺悟,復用孟嘗君,則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秦王大悅,乃遣車十乘黃金百鎰以迎孟嘗君。
馮驩辭以先行,至齊,說齊王曰:「天下之遊士馮軾結靷東入齊者,無不欲強齊而弱秦者;馮軾結靷西入秦者,無不欲強秦而弱齊者。夫秦齊雄雌之國,秦強則齊弱矣,此勢不兩雄。今臣竊聞秦遣使車十乘載黃金百鎰以迎孟嘗君。孟嘗君不西則已,西入相秦則天下歸之,秦為雄而齊為雌,雌則臨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復孟嘗君,而益與之邑以謝之?孟嘗君必喜而受之。秦雖強國,豈可以請人相而迎之哉!折秦之謀,而絕其霸強之略。」齊王曰:「善。」乃使人至境候秦使。秦使車適入齊境,使還馳告之,王召孟嘗君而復其相位,而與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戶。秦之使者聞孟嘗君復相齊,還車而去矣。(《史記‧孟嘗君列傳》)
26. 秦王以「跽」姿問馮驩「何以使秦無為雌而可」,透露出秦王的態度是:

(A)驚慌焦慮
(B)敬慎關切
(C)倨傲輕蔑
(D)猶豫戒懼

[題組題]
答案

答案:(B)。略解:「跽」是挺身跪坐,表恭敬,秦王關切如何使秦為雄,故態度是敬慎關切;A「驚慌」、C「倨傲」、D「猶豫」均不符,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27

[題組:第26題到第30題]
27. 「無不欲強秦而弱齊」句中的「強」與「弱」屬於使動用法,「強秦」、「弱齊」意謂「使秦強」、「使齊弱」。下列文句「」內,屬於相同用法的是:
(A)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B)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
(C)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D)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

[題組題]
答案

答案:(B)。略解:B「活之」是「使之活」,使動用法,與「強秦」「弱齊」一致;A「興」是「興辦」(一般動詞);C「異」是「以之為異」(意動);D「小」是「以之為小」(意動),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28

[題組:第26題到第30題]
28. 上文第三段畫底線處為馮驩所言,下列文句最接近馮驩之意的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C)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D)相秦而顯其君於天下,可傳於後世,不賢而能之乎

[題組題]
答案

答案:(B)。略解:馮驩謂齊王若不覆用孟嘗君,孟嘗君入秦將助秦弱齊,即「借寇兵」;A「因人之力」、C「狡兔三窟」、D「顯君」均不符,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29

[題組:第26題到第30題]
29. 依據上文,關於孟嘗君廢而復相一事,敘述最適當的是:
(A)孟嘗君因政敵謗其廣納客卿,意欲奪權而被廢
(B)孟嘗君被廢後,門下諸客共議由馮驩西向說秦
(C)馮驩以策士的動向,分析當前國際角力的局勢
(D)馮驩以害說秦、以利說齊,終使孟嘗君復相位

[題組題]
答案

答案:(D)。略解:D馮驩對秦說「得孟嘗君可弱齊得地」(害),對齊說「覆用孟嘗君可折秦霸」(利),正確;A「廣納客卿」未提及;B「諸客共議」錯誤,是馮驩主動;C「策士動向」非核心,是分析秦齊雄雌,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30

[題組:第26題到第30題]
30. 《戰國策》載孟嘗君被廢,馮諼西向事如下:「西遊於梁,謂(魏)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 … 」,《史記》卻說馮驩去的是「秦國」。司馬遷的寫法,可能另有史實依據,也可能是有意改寫。若為有意改寫,依據上文推論,最可能的理由是:
(A)秦、齊二國勢均力敵,可凸顯「延攬孟嘗君的重要性」
(B)秦、齊二國東西對峙,可凸顯「孟嘗君和齊王的衝突」
(C)秦國有併吞天下之志,可襯托「馮驩建功立業的企圖」
(D)秦國廣納各國人才,可襯托「孟嘗君食客眾多的豪氣」

[題組題]
答案

答案:(A)。略解:A秦齊勢均力敵,馮驩說秦更能凸顯孟嘗君對兩國強弱的影響,即延攬的重要性;B「君臣沖突」、C「馮驩企圖」、D「食客豪氣」均非改寫核心,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31

[題組:第31題到第32題]
笛卡兒主張心智和身體是兩種不同的實體。哲學家所謂的「實體」是指某種基礎、根本、型塑這個世界的東西。因此,心智和身體可以說根本不是同一個世界裡的產物。笛卡兒認為,大腦裡的松果體是心智和身體相互協調作用的地方。
對熱愛散步的達爾文來說,有些思維在走路時更容易浮現。如果笛卡兒也能在走路時工作,不要只是窩在床上苦思,他的哲思成果或許會比較有血有肉。哲學家尼采也用一向浮誇的態度說過:「只有走路時獲得的想法才有價值。」
我們使用的語言也帶有身體的色彩。語言中許多常用的隱喻都和基本的人類生理學有關。例如,我們說某個短跑選手排名「上升」,或是某個足球員的事業發展「倒退」,但是這些運動員並不是真的往上爬或是倒退走。要瞭解這些隱喻,需要掌握身體的感覺,知道爬上一座陡峭的山是什麼感覺,在短跑比賽裡落後又是什麼感覺。哲學家很容易忘記這一點。笛卡兒提到他「賣力」完成《沈思錄》時,就使用和重量有關的隱喻,表示思考不只是心智在身體裡運作這麼輕巧,而帶有物質世界的重力。
感覺也具有身體性。「網壇壞小子」約翰‧馬克安諾在球場上的脾氣,可不只是看不見的內在情緒,而是透過猙獰的表情、緊握的拳頭、手臂猛力揮拍呈現出來。哲學家梅洛龐蒂說:「一般人會說憤怒存在於人心中。這種說法好像憤怒發生在另一個超然的空間,不在生氣的人身體裡,而事實並非如此。」梅洛龐蒂說憤怒和身體「緊密相繫」,當然快樂、膽怯、驕傲這些情緒也都是如此。
尼采說:「身體即是全部的我,此外無他。」思考和感覺一直都發生於肉體內、透過肉體傳達,並經由肉體產生。笛卡兒對自己的身體太習以為常,以致遺忘了他的心智也是透過身體運作。(改寫自Damon Young《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
31. 關於上文對心智與身體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達爾文與尼采均重視走路,進而認為身體坐於書桌前思考的成果沒有價值
(B)笛卡兒說自己「賣力」完成《沈思錄》,可知他主張心智與身體實質相同
(C)約翰‧馬克安諾的肢體語言證明情緒難以由心控制,而是靠身體表達出來
(D)梅洛龐蒂與尼采對於人的心智與身體二者之間的關係,有較為一致的看法

[題組題]
答案

答案:(D)。略解:D梅洛龐蒂認為情緒與身體緊密相系,尼采認為身體即全部,二者均主張身心關聯,一致;A尼采說「走路想法有價值」非「書桌前無價值」;B笛卡兒仍主身心二元,「賣力」是比喻;C「情緒難由心控制」錯誤,是情緒需身體表達,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32

[題組:第31題到第32題]
32.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最符合上文「我們使用的語言也帶有身體的色彩。語言中許多常用的隱喻都和基本的人類生理學有關」的是:
(A)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
(B)入茅棘中,勁茅高丈餘,兩手排之,側體而入
(C)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
(D)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題組題]
答案

答案:(A)。略解:A「推赤心」「安反側」用身體相關隱喻(赤心、反側的身體姿態),符合;B、C、D是寫實描述,非隱喻,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33

[題組:第33題到第34題]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癒,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雲:「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是日劇飲而歸。(蘇軾〈遊沙湖〉)

33. 依據上文,關於蘇軾沙湖之遊,敘述最適當的是:
(A)貶謫黃州時,因欲置田沙湖而有此行
(B)病中邀龐安常同遊清泉寺,品泉賞溪
(C)因療疾而識同遊者,其人聾,觀人畫字以解意
(D)感物興悲,既傷謫居又嘆年老多病,痛飲而歸

[題組題]
答案

答案:(C)。略解:C蘇軾因治病認識龐安常,龐安常聾,看字解意,正確;A「欲置田」是去沙湖的原因,非此行(遊清泉寺)原因;B是病愈後同遊;D「感物興悲」錯誤,詞中是積極心態,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34

[題組:第33題到第34題]
34. 關於上文蘇軾所作之歌的寫作特色,敘述最適當的是:
(A)上闋寫景,藉由「蘭芽短」、「沙路淨」、「子規啼」描寫秋日清幽
(B)下闋抒懷,化用白居易詩句,抒發了「世殊事異,其致一也」的悲懷
(C)藉問言志,以「無再少」的質疑,傳達「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襟抱
(D)觸景生情,觀蘭溪之水西流而興發「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

[題組題]
答案

答案:(C)。略解:C「誰道人生無再少」以反問表「人生可再少」,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確;A「秋日」錯誤,蘭芽短是春日;B「悲懷」錯誤,是豁達;D「逝者如斯」是孔子嘆時光,此處是積極,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