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09

下表是「吾」、「爾」、「子」作人稱稱謂時,在《論語》和《孟子》中的使用情形統計(如:《論語》的「吾」有77.9%用於「上對下」的情境),根據下表,選出研判恰當的選項:

(A)在 《 論 語 》 和 《 孟 子 》 中 , 「爾」 的 使 用 情 境 皆 為 上 對 下
(B)根 據 「 吾 」 的 使 用 情 境 , 下 對 上 以 「 吾 」 來 稱 呼 自 己 較 有 禮 貌
(C)《 論 語 》 裡 通 常 會 依 彼 此 尊 卑 關 係 , 使 用 「爾」 或 「 子 」 稱 呼 對 方
(D)從 《 論 語 》 到 《 孟 子 》 , 「 吾 」 的 使 用 情 境 變 化 較 「 爾 」 和 「子」 顯 著

[單選題]
答案

下對上以「吾」來稱呼自己較有禮貌
(C)《論語》裡通常會依彼此尊卑關係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下表是「吾」、「爾」、「子」作人稱稱謂時,在《論語》和《孟子》中的使用情形統計(如:《論語》的「吾」有77.9%用於「上對下」的情境),根據下表,選出研判恰當的選項:

人稱稱謂 使用情境
《論語》 《孟子》 《論語》 《孟子》 《論語》 《孟子》
上對下 77.9% 45.1% 81.0% 6.3% 0.0% 47.9%
平輩之間 1.8% 6.6% 0.0% 0.0% 8.0% 45.1%
下對上 3.5% 7.4% 0.0% 0.0% 76.0% 7.0%
對象不明或其他情境 16.8% 40.9% 19.0% 93.7% 16.0% 0.0%

(A)在《論語》和《孟子》中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0

下文所描寫的西螺柑特質,理解正確的選項是:
圍爐飲酒,對燭讀書。熱腸之際,燥吻之餘。嗽其清津,醉意能醒;吮其玉液,夢慵亦舒。幾回寒味,醰醲流甘之後;一座冷香,繚繞擘瓣之初。(洪繻〈西螺柑賦〉)
(A)驅寒生暖,宜共品嘗
(B)清熱醒酒,足資入藥
(C)滋味清芳,沁人心脾
(D)可製佳釀,吟詠助興

[單選題]
答案

答案:(C)。略解:C「清津醒醉、冷香繚繞」體現西螺柑滋味清芳,正確;A「驅寒生暖」、B「足資入藥」、D「可製佳釀」均未提及,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1

依據下列《西遊記》中的書信,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辱愛弟魏徵,頓首書拜,大都案契兄崔老先生台下:憶昔交遊,音容如在。倏爾數載,不聞清教。常只是遇節令,設蔬品奉祭,未卜享否?又承不棄,夢中臨示,始知我兄長大人高遷。奈何陰陽兩隔,天各一方,不能面覿。今因我太宗文皇帝倏然而故,料是對案三曹,必然得與兄長相會。萬祈俯念生日交情,方便一二,放我陛下回陽,殊為愛也。容再修謝。不盡。

(A)寄信者是崔老先生,受信者是魏徵
(B)崔老先生請魏徵多照顧太宗皇帝,免其懸念
(C)由提稱語「台下」可推知,崔老先生為魏徵的長輩
(D)魏徵無法在人世間見到崔老先生,但仍按時備清饌表達懷思

[單選題]
答案

答案:(D)。略解:D魏徵「遇節令設蔬品奉祭」,且「陰陽兩隔」,正確;A寄信者是魏徵,受信者是崔老先生;B是魏徵請崔老先生照顧太宗;C「台下」是謙稱,無法推知輩分,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2

[題組:第12題到第13題]
西方對於悲劇的定義,大多談到人的局限性-主角最終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受更大的意志所支配的對象,但在必然性的驅使之下,仍無可奈何地走向毀滅。我們不必指望在中國的傳統裡發現西方意義上的悲劇,這種悲劇的結構是受文化限制的。不同的文明有各自不同的典型,我們可以在非道德的必然性與人的道德秩序的衝突中,發現中國的典型。中國傳統中非道德的必然性,通常是指周而復始的自然,是一種非人格的力量,人們稱之為「命」。相對於西方悲劇的必然性來說,最引人注目的對比,是這種必然性完全能夠為人所理解,而且每當不可避免的事情快要發生時,會出現許多徵兆,「命」往往通過這些徵兆顯示它的存在。西方的悲劇英雄總有一個從懵然無知到恍然大悟的過程;在中國,與悲劇英雄對應的人物常在既定的不幸結局來臨前,早就認識到這種結局是不可避免的。主角在這裡沒有抗爭,而是在註定要遭受不幸的情況下「知其不可而為之」,令人崇敬地克服絕望情緒。(改寫自宇文所安《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
12. 下列敘述,符合作者看法的選項是:
(A)西方的悲劇英雄雖然早已預知難逃毀滅,仍堅持抗爭不懈
(B)中國傳統中的「命」具有非人格的神祕性,人們無從窺知
(C)中國缺乏西方意義的悲劇,乃因人們習於順「命」而遠遁
(D)無論西方或中國的傳統,皆有人們無法超越必然性的思維

[題組題]
答案

答案:(D)。略解:D西方「受必然性支配」,中國「受『命』支配」,均無法超越必然性,正確;A西方英雄「懵然無知到恍然大悟」,非「早已預知」;B「命」可透過徵兆窺知,非「無從窺知」;C中國主角「知其不可而為之」,非「順命遠遁」,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3

[題組:第12題到第13題]
13. 下列人物,符合作者所謂「與悲劇英雄對應的人物」的選項是:
(A)「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的文天祥
(B)「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的李後主
(C)「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的賈誼
(D)「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的丘逢甲

[題組題]
答案

答案:(A)。略解:A文天祥明知抗元必敗仍堅持,符合「知其不可而為之」,正確;B李後主、C賈誼、D丘逢甲均是悲嘆命運,非「主動堅持」,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4

[題組:第14題到第15題]
「其」可作「其中之」講,如:「孔融幼時,與諸兄食梨,取『其』小者。」「其」的這種用法可說是從「他的」之義變化出來,但也未嘗不可仍作「那個」講。「其」的這兩種意義本來密切相連,「他的」就等於「那個… … 的」。我們因為白話裡用的詞不同,就生出分別,古人大概感覺只有一個作為指稱之用的「其」。「其」還有一種用法,表示語氣。這和指稱用法毫無關係,應該是兩個不同的詞,只是寫成同一形式罷了。「其」表示的語氣,或為測度,和「殆」差不多,如:「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或為勸勉,如:「爾『其』無忘乃父之志!」這個「其」和白話的「可」相當。(改寫自呂叔湘《文言虛字》)
14. 依據上文,符合作者看法的選項是:
(A)「殆」、「可」、「其」三者作為語氣詞,意義可相通
(B)表示語氣的「其」,是從作為「其中之」的「其」變化而來
(C)「其」作「他的」講和作「那個」講,是為了白話理解之便
(D)古文中「其」作為語氣只有一種用法,在白話才有測度和勸勉的區別

[題組題]
答案

答案:(C)。略解:C作者認為古人視「他的」「那個」為同一「其」,區分是為白話理解,正確;A「殆」(測度)、「可」(勸勉)意義不通;B語氣「其」與指稱「其」無關;D古文「其」有測度、勸勉兩種語氣用法,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5

[題組:第14題到第15題]
15. 依據上文,下列文句中「其」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測度語氣,「殆」之意
(B)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勸勉語氣,「可」之意
(C)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指稱用法,「其中之」之意
(D)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指稱用法,「那個」之意

[題組題]
答案

答案:(A)。略解:A「其」表測度,與「殆(大概)」意近,正確;B「其」是測度語氣,非勸勉;C「其」是「他們的」,非「其中之」;D「其」是「它的(蘭槐之根的)」,非「那個」,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6

[題組:第16題到第17題]

16. 下列關於謝、徐二人詩中「桃花源」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謝枋得希望所居的「桃花源」不受外界打擾
(B)徐孚遠認為「桃花源」之地不適合安居久留
(C)二人都因傾慕陶淵明而四處尋訪「桃花源」
(D)二人皆自認已找到陶淵明的「桃花源」遺址

[題組題]
答案

答案:(A)。略解:A謝詩「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希望桃花源不被打擾,正確;B徐詩「何必武陵回」贊同桃花源宜居;C「傾慕陶淵明尋訪」錯,是借桃花源表避世;D「找到遺址」錯,是借喻避世之地,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7

[題組:第16題到第17題]
17. 若謝詩作於福建,徐詩作於臺灣,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徐詩「問君何必武陵回」的「武陵」,是暗指臺灣
(B)謝詩「怕有漁郎來問津」的「漁郎」,是暗指作者自己
(C)二詩運用「避秦」典故時,皆將原本避亂之地引申為不受異族統治之地
(D)二詩的「花飛莫遣隨流水」、「朵朵還如人面開」,皆流露避世而居的喜悅

[題組題]
答案

答案:(C)。略解:C謝枋得避元、徐孚遠避清,均以「避秦」喻避異族統治,正確;A「武陵」暗指故鄉,非臺灣;B「漁郎」暗指外界入侵者,非作者;D謝詩流露憂懼,非喜悅,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8

18.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恰當的選項是:
(A)暴雨成災,當地居民因為缺乏糧食而腹笥甚窘
(B)受到食安新聞影響,民眾杯弓蛇影,減少外食
(C)小陳力阻父親逢人說項,希望靠自己出人頭地
(D)她從前輩的經驗拾人牙慧,因而見解新穎獨到
(E)他當年總誇自己是一時瑜亮,如今卻一事無成

[多選題]
答案

答案:(B,C)。略解:B「杯弓蛇影」指因恐慌而多疑,適用食安事件;C「逢人說項」指到處稱讚,小陳阻父親,符合情境;A「腹笥甚窘」指學識貧乏,不適用糧食缺乏;D「拾人牙慧」指抄襲,與「見解新穎」矛盾;E「一時瑜亮」指兩人相當,不適用自誇,故選B,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