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來找 > 國文 > Page 64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08

6-8為題組某藏詩古卜遊戲APP受到上文啟發,與文具福氣包合作,擬印製如右上圖的祝福卡片置人包中,______內最適合選用的詩句是:
(A)欲去長江水闊茫,行船把定未遭風。戶內用心再作福,看看魚水得相逢
(B)登吟唧唧呼吼聲,千里戀戀空信歸。等得榮華公子到,秋冬拈拈雨霏霏
(C)綠柳蒼蒼正當時,任君此去作乾坤。花果結實無殘謝,福祿自有慶安門
(D)八十原來是太公,看看晚景遇文王。目下緊事休相問,勸君且守待運通

[單選題]
答案

上文主題為春季「山笑」,充滿生機與希望。(C)「綠柳蒼蒼正當時」符合春季意象,且「花果結實無殘謝,福祿自有慶安門」具祝福意涵,最適合置於祝福卡片。
答案:(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09

9-10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9-10題。
甘蔗是煉糖原料。溫暖潮濕的臺灣適合甘蔗生長,元朝汪大淵《島夷志略》即有
「釀蔗漿為酒」的記載。荷蘭占領臺灣後,引進製糖技術,將成品銷往日本。日本因地理
環境,長期以來大量依賴外國的進口糖。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積極推動糖業現代化,
成立新式製糖廠。發達的糖業帶動了甜點、煉乳相關產業的發展。現今頗受歡迎的日本
明治巧克力,其製造商「明治製菜」,其實創立於臺灣。
市面上常見的甘蔗,有供榨汁用的白甘蔗與可直接啃食的紅甘蔗。啃甘蔗在焦桐
眼中,是複雜的口腔運動。《晉書》載名士顧愷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
云:『漸入佳境』。」余光中〈埔里甘蔗〉認為吃甘蔗:「無論是倒喫或者順吃/每一口
都是口福/第一口就咬入了佳境/卻笑東晉的名士/嚼來還是太拘謹。」同時分享心得:
「而真要喫得痛快/就務必冰得徹底/嚐到那樣的甜頭,幾乎/捨不得吐掉渣子/
直到嚥最後的一口/還舔著黏黏的手指頭/像剛斷奶的孩子。」
大伙一起啃甘蔗曾是許多人共同的回憶。洪愛珠在〈蘆洲老區涼水兩味〉中,憶起
幼時家族老小並肩而坐啃甘蔗,覺得「於當間礙緊,吮汁,樂呵呵吐出一碗渣來,是一種
粗爽樸素的消遣。」但現在如果突然想啃,也不易買到。因而不禁說道:「時間這躡步
之賊,是如此將一個許多人啃甘蔗的社會,置換成甘蔗難尋的社會。」

根據上文,關於甘蔗食用與糖業發展,敘述最適當的是:
(A)根據文獻記錄,元代即已種植甘蔗並熬蔗漿為糖
(B)臺灣製糖工業濫觴於日治時期,生產的糖銷往日本
(C)「明治製菜」創立於臺灣,以進口糖為原料生產巧克力
(D)日本積極在殖民地推動糖業現代化,期能解決對進口糖的依賴

[單選題]
答案

(A)元代記載為「釀蔗漿為酒」,非熬糖。
(B)製糖工業始於荷治時期,非日治。
(C)明治製菜創立於臺灣,但未提及原料來源。
(D)日本在殖民地推動糖業現代化,目的在解決對進口糖的依賴,符合文意。
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10

9-10為題組
關於文中引述眾人吃甘蔗的經驗,敘述不適當的是:
(A)由顧愷之與時人對話可知,倒吃甘蔗並不是當時常見的吃法
(B)余光中與顧愷之看法不同,認為順吃或倒喫,無害甘蔗甜美
(C)余光中以剛斷奶的孩子為喻,流露的情懷與洪愛珠的躡步之賊相同
(D)洪愛珠陳述啃甘蔗時口腔中進行的連續動作,呈現焦桐所謂的複雜

[單選題]
答案

(C)余光中比喻為剛斷奶的孩子,表現童真與享受;洪愛珠用「躡步之賊」表達時光流逝的感慨,情懷不同。
答案:(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11

11-1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1-12題。
論小人者,必論其心。小人庸多善事,其心未有無所為而為者。若徒論外事人品真偽,
學術邪正,幾不可辨矣。論君子者,又不當徒論其心,心雖純正,而行事偶失,亦即
是過。故論小人以心者,所以防閑小人之法;論君子以事者,所以造就君子之方。
(魏禧《魏叔子目錄》)

關於「君子行事」,下列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A)縱有疏失也不易察覺
(B)必然具有良善的動機
(C)經常招致小人的詆譭
(D)能引領世風正向發展

[單選題]
答案

文中強調論君子要「以事」,即看其行為表現,即使動機純正,行為有失就是過錯。未提及(A)(C)(D),而(B)「必然具有良善的動機」過於絕對,不符合文中「心雖純正,而行事偶失,亦即是不」的辯證觀點。文中主要強調要通過具體行為來評判君子。
答案:本題各選項均不完全符合,但最接近文意的是應從行為表現來論君子,故選(B)較為接近,但嚴格來說皆不完全符合。建議重新審題。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12

11-12為題組

依據上文,「論小人者,必論其心」旨在告訴讀者:
(A)小人也有心存善念的可能
(B)不可被小人的作為所蒙蔽
(C)小人無目標的行事易壞事
(D)必須致力讓小人改邪歸正

[單選題]
答案

文中指出小人做事多有所圖,不能只看表面行為,必須探究其內心動機,才不會被蒙蔽。故選(B)。
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13

13-14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3-14題。
現在流行區分 E 人、I 人。不只我們透過 MBTI 認識自己或他人的性格,動漫遊戲和歷史人物也有 MBTI,例如有人說李白是 ENFP。

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類型)
你的關注取向 E 樂於加入群體活動,大方分享看法,成為眾人的焦點。 I 喜歡獨處的自在,傾向保留內心的想法,少與陌生人談話。
你習慣的資訊 S 注重實用思維,偏好具體的指引與實踐的細節。 N 擅長抽象思考,用簡要的語言掌握概念與大方向。
你做決定的方式 T 在乎原則、公理、正義、倫常,對事不對人。 F 重視和諧、謹慎,常把人們的情緒納入處事的考量。
你的生活態度 J 目標導向,希望一切在掌控中,按部就班照計畫實現。 P 保持開放的選擇,隨著現況調整,能接受意想不到的改變。

MBTI 以四個角度勾勒人的性格,每個角度都有一組對立型態。如果只取這個框架簡單易記的優點,拿它來分析古人,是可以提高識別度。
古人也有類似的思維。例如司馬遷的父親曾說「儒家」是「博而寡憂,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而「道家」則是「與時邁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他把這兩家當成性格互異者,若參照 MBTI,他心目中的儒家性格是______成分較多,道家性格則______較明顯。
但若從《論語》、《孟子》找句子,有符合 S 的______,也有符合 N 的______;有符合 T 的______,也有符合 F 的______。可見這種框架固然可提高識別度,但也可能遮蔽原本多元的面面。

乙若依上文MBTI研判,兩處______內依序應是:
(A)ST/NP (B)SF/NT (C)TI/FP (D)FI/TP”

[單選題]
答案

儒家重視禮儀規範(S)、原則倫常(T),故為ST;道家強調順應變化(N)、靈活開放(P),故為NP。
答案:(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14

13-14為題組

依上文MBTI,丙的舉證,不適當的是:
(A)①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窩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B)②政者,正也。子卽以正,孰敢不正
(C)③鄉愿,德之賊也
(D)④理義之悅我心,猶勿縈之悅我口

[單選題]
答案

(A)具體實踐細節,符合S特質。
(B)抽象原則「正」,符合N特質。
(C)批判鄉愿,重視原則,符合T特質。
(D)強調內心感受「悅我心」,符合F特質。
各選項舉證皆適當,但題幹問「不適當的是」,經檢視皆適當,可能題目有誤。依文意,(B)「政者正也」較偏向抽象原則(N),舉證適當。
答案:本題各選項舉證皆適當,建議送分或重新檢視。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15

15-19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5-19題。
對三國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赤壁之戰,然而赤壁最初在李白、杜甫詩中,不過
是一個地名。「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這首〈赤壁〉最早將赤壁之戰與銅雀臺連結,並賦予「赤壁」具體的形象與情感。
「赤壁」自此取代銅雀臺,支配了人們對三國的想像,直至今天。
〈赤壁〉開篇看似平直,卻涵藏深刻。眼前古戟因經歷實戰而折斷,「折」字傳達出
戰爭的暴力。杜牧磨洗戟,並非如兵士般用以傷敵,而是為辨認前朝。於是,戟由「武」
的工具變成了「文」的載體。詩的後半藉「東風」引入虛設的情境:若周瑜未得到偶然
的助力,二喬姊妹將被魏晉廣而禁錮在銅雀臺。首句的未銷之「鐵」,在末句做為囚禁
二喬的鐵鎖重現。「春深」表示草木茂盛,與「折戟」所象徵的受挫欲望,形成對比。
〈赤壁〉為杜牧在黃州任官時所寫,以磨洗折戟,強調了與歷史的相遇是個人性的,
通過與古物直接接觸而實現。
蘇軾被貶黃州,留下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影響深遠的名作,
標誌了「赤壁」建構過程的第二個關鍵時刻。
〈赤壁賦〉中,蘇子吟誦的〈月出〉與扣舷所歌的「望美人兮天一方」,傳達了
求而不得的情思。歌詩裡的悲愁渴望,削弱了「飲酒樂甚」的稱述。不過蘇子並未意識到
這點,反歸終於吹簫客的悲音,因而發出「何為其然也」的扣問。客在回答中引述
〈短歌行〉詩句,又接連提出問題。客雖未明言曹操機撰賦詩所賦的就是〈短歌行〉,
卻在赤壁之戰與曹操此詩間,建立起含蓄的關聯。作者蘇軾通過客,為〈短歌行〉標示
了一個具體的創作時空,並從此左右後人對此詩的解讀。
客對赤壁之遊提供了與蘇子截然不同的視角,先前①「凌萬頃之茫然、羽化登仙」
的浪漫描寫,被他成功地一一否認。面對客的反駁,蘇子先②以莊子式的相對論回應
「裘長江之無窮」,再申明清風明月,他與客可以取之、用之、享受之。但它們同樣需要
一個感受主體才得以存在(耳得之而為聲,目過之而成色),而且被主體的感受塗上了
主觀色彩。故山水之美不過是心境的反映。由此推論,蘇子在賦文開篇所感受到的一派
空明飄逸,亦是蘇子自身的延伸。
〈赤壁賦〉中蘇子萬物終歸不變的議論,若對照〈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時可撥?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便帶出一層新的涵義:個人生命終期於盡,不像長江明月永恆,
唯一能使之永恆的是歌詩文字。文字將一世枭雄對應於某個轉瞬即逝的困局而生發的
憂思,塑造為一篇經久的藝術作品,在曹操和他的水軍艦隊灰飛煙滅後,依然感動著千載
之後的人們。於是,在曹操釀酒臨江而賦詩的形象中,我們看到了飲酒作歌的蘇子與創作
〈赤壁賦〉的蘇軾。蘇、曹二人的受挫,並不看損其文學創造的偉大。(改寫自田曉菲
《赤壁之戟》)

下列敘述,最符合本文對杜牧〈赤壁〉一詩意象解讀的是:
(A)「戟」被賦予殺敵之外的作用,呈現了文武交疊的影像
(B)「鐵未銷」暗示戰事慘烈,並隱喻赤壁之戰的影響深鉅
(C)「東風」喻生命的復甦,意謂二喬在銅雀臺享受新生活
(D)「銅雀」指銅雀臺,藉空間的閉鎖以暗示政治權力轉移

[單選題]
答案

文中指出戟由「武」的工具變成「文」的載體,呈現文武交疊的影像,故(A)正確。(B)未提及影響深鉅;(C)東風喻偶然助力,非生命復甦;(D)銅雀臺象徵囚禁,非權力轉移。
答案:(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16

15-19為題組

下列敘述,最符合本文對杜牧〈赤壁〉寫作特色說明的是:
(A)結合銅雀臺的典故,首闋以赤壁之戰入詩的風氣
(B)透過特寫古兵器戰,寄託以文治取代武事的理想
(C)藉東風興發想像,隱含人未必是歷史成敗的關鍵
(D)經由磨洗動作暗示真相難明,並批判梟雄的野心

[單選題]
答案

文中指出杜牧藉東風引入虛設情境,暗示歷史成敗的偶然性,隱含人未必是歷史成敗的關鍵,故(C)正確。(A)非首創;(B)未提及文治取代武事;(D)未強調真相難明或批判野心。
答案:(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17

15-19為題組

依據上文,客在〈赤壁賦〉中扮演的角色,說明最適當的是:
(A)帶出曹操詩句,建構一世鼎雄形象
(B)照見蘇子欲求,提出質疑引發反思
(C)對照古今,揭示鐘鼎山林的人生領悟
(D)開展想像,呈顯空明飄逸的主體心境

[單選題]
答案

文中指出客對赤壁之遊提供不同視角,否認蘇子的浪漫描寫,提出質疑引發蘇子反思,故(B)正確。(A)僅部分功能;(C)未提及鐘鼎山林;(D)空明飄逸是蘇子心境。
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