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01

下列「」內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是:
(A)詩詠關「唯」/「惟」心之痛
(B)葦「茗」繫巢/乘「韜」建節
(C)「綱」繆牖戶/「偶」儼佻達
(D)中道崩「殂」/自邇「祖」遠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字音的辨識能力。解題時需仔細辨別各選項中「」內字的讀音是否相同。
(A)「唯」音ㄨㄟˊ,「惟」音ㄨㄟˊ,讀音相同。
(B)「茗」音ㄇㄧㄥˊ,「韜」音ㄊㄠ,讀音不同。
(C)「綱」音ㄍㄤ,「偶」音ㄡˇ,讀音不同。
(D)「殂」音ㄘㄨˊ,「祖」音ㄗㄨˇ,讀音不同。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02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A)公聽會上經過激烈討論後,結果依然莫衷一是
(B)出人意表、震憾人心的魔術表演,贏得滿堂彩
(C)社會教育淺移默化的習染力量,常常被人忽略
(D)再接再勵,抑或裹足不前,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錯別字的辨識能力。解題時需仔細檢查各選項中是否有用字錯誤。
(A)「莫衷一是」用字正確。
(B)「震憾」應為「震撼」。
(C)「淺移默化」應為「潛移默化」。
(D)「再接再勵」應為「再接再厲」。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03

下列是一段古文,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
甲、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
丙、相與並爭,不可勝數
號為霸王。(《史記·項羽本紀》)
(A)甲丙丁乙 (B)乙丁丙甲 (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古文文意邏輯與連貫性的理解。解題時需根據上下文意,判斷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與邏輯關係。
原文脈絡為:秦失政→陳涉起義→豪傑蜂起→(豪傑)相爭→項羽崛起並滅秦→稱霸。
因此,順序應為:丙(相與並爭,不可勝數)→ 丁(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 甲(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 乙(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故正確答案為(C)丙丁甲乙。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04

下表摘自國家發展委員會於107年彙整的「107~109年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報告。依據這份國防類產業需求調查,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國防類產業 新增需求人數 107~109 年平均
107 年 108 年 109 年
1 國防航大業 696 301 113 370
2 國防船艦業 183 105 95 128
3 航空業 430 440 460 443
教育背景需求 工作經驗需求
教育程度 百分比 (%) 學門 百分比 (%) 年資 百分比 (%)
碩士以上 41.0 工程及工程業 56.5 5 年以上 38.5
大學 59.0 資訊通訊科技 23.2 2~5 年 46.1
高中以下 0.0 商業及管理 13.0 2 年以下 12.8
法律、語文 7.3 不限 2.6

(A)國防航大業的三年總需求量最大,但航空業有逐年增量的趨勢
(B)觀察107~109年的狀況,超過八成的應徵者具有兩年以上的工作年資
(C)教育程度均須具備大專以上,半數以上的職缺須具工程及工程業專長
(D)提供給商業管理、法律、語文科系畢業者的職缺較少,但年資門檻也較低”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解讀圖表數據並進行正確推論的能力。
(A)錯誤。國防航太業三年總需求為696+301+113=1110,航空業為430+440+460=1330,航空業總需求較大,且航空業需求逐年增加,國防航太業則逐年減少。
(B)錯誤。表格顯示工作經驗需求中,「2年以上」年資者占比為38.5% + 46.1% = 84.6%,但這是「職缺要求」的年資比例,並非「應徵者」實際具備的年資。
(C)正確。教育程度需求中,大學(59.0%)與碩士以上(41.0%)合計100%,故均需大專以上學歷。學門需求中,工程及工程業(56.5%)超過半數。
(D)錯誤。商業及管理(13.0%)、法律、語文(7.3%)職缺相對較少,但年資門檻並未特別說明較低。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05

依據下文,鄭板橋所「志」的「慎」最可能是:
(鄭板橋)為秀才時,三至市江,售書賣畫,無識者,落拓可憐。復舉於鄉,旋登甲榜,聲名大震。再至市江,則爭來先生墨妙者,戶外履常滿。先生因寒士,至是益盛自寶重,非重價,不與索。沈凡民先生代編小印,文曰「二十年前舊板橋」,志慎也。
(宣鼎〈雅賺〉)
(A)世人皆從,唯重聲名 (B)小人當道,懷才不遇
(C)宦海浮沉,身不由己 (D)聲聞過實,浪得虛名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言文文意及作者心境的掌握。解題關鍵在於理解鄭板橋刻「二十年前舊板橋」印章的用意。
文中描述鄭板橋未成名時(二十年前)落魄無人識,成名後眾人爭相求字畫,他因此更加自重,非高價不賣。刻此印是為了「志慎」,即記取教訓,提醒自己保持謹慎,不要因成名而迷失,並感嘆世人只看重他成名後的身分,而非其才學本質。這反映了對「世人皆從,唯重聲名」現象的警惕與自省。
(B)懷才不遇是成名前的狀態,與「志慎」的當下心境不符。
(C)文中未提及官場浮沉。
(D)鄭板橋並非認為自己浪得虛名,而是對世態炎涼有所感慨。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06

依據甲、乙二文,最符合文意的解說是:
甲、楊德祖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樓梯,魏武自出者,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填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世說新語·捷悟》)
乙、梁蕭琛醉伏於御筵,武帝以棗投之,琛取栗擲上,正中面。帝動色,琛曰:「陛下投臣以赤心,臣敢不報以戰慄。」上大悦。(《續世說·捷悟》)
(A)楊德祖透過文字部件的組合方式,察覺魏武調其好大喜功
(B)蕭琛運用諧音雙關,將宴會上失禮的行為解釋為恭敬之舉
(C)楊德祖與蕭琛皆善於揣摩逢迎,洞悉主上行為背後的暗示
(D)楊德祖急中生智未讓主上失望,蕭琛大智若愚令主上激賞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兩則文言短文的理解與比較分析能力。
甲文:魏武帝(曹操)在門上題「活」字後離去,楊德祖(楊修)理解「門」中加「活」即為「闊」字,推測曹操嫌門太大,於是下令改小。這體現了楊修的機智和對文字謎題的領悟力,但並未涉及「好大喜功」的批評或「揣摩逢迎」。
乙文:蕭琛在宴會上醉酒,梁武帝用棗投他,蕭琛則取栗子回擲,正中武帝臉部。在武帝變臉之際,蕭琛機智地解釋:「陛下投給我的是赤心(棗的諧音與赤色相關),我回報的是戰慄(栗的諧音)。」此舉利用諧音雙關,將失禮行為巧妙轉化為表達忠誠與敬畏的言辭,使武帝轉怒為喜。
(A)錯誤。甲文中魏武是嫌門大,並非調侃楊修好大喜功。
(B)正確。乙文中蕭琛確實運用「棗」與「赤心」、「栗」與「戰慄」的諧音雙關,化解尷尬場面。
(C)不完全正確。楊德祖是理解謎題,蕭琛是隨機應變,二者情境與動機不盡相同,且「揣摩逢迎」的形容過於負面。
(D)「大智若愚」用於蕭琛不盡貼切,他是在醉酒狀態下本能反應後才機智化解。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07

依據下文,不符合文意的解說是:
余曾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於山石竹木、水波煙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託於無常形者也。雖然,常形之失,止於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以其形之無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謹也。世之工人,或能曲盡其形,而至於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蘇軾《淨因院畫記》)
(A)畫作成敗的關鍵,往往在於常理得當與否
(B)常形失誤,較常理失當容易被一般人發現
(C)欺世盜名的畫作,往往以無常形之物掩飾不足
(D)高逸者多繪山石竹木、水波煙雲,故能辨常理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蘇軾畫論的理解能力。解題關鍵在於掌握「常形」與「常理」的區別及其在畫作中的重要性。
蘇軾認為:人物、動物、宮室、器用等有固定形態(常形),山石竹木、水波煙雲等沒有固定形態(無常形)但有內在規律(常理)。常形的失誤大家都看得出來;常理的失當,即使懂畫的人也未必能察覺。因此,欺世盜名者常畫無常形之物來掩蓋技藝不足。若常理不當,整幅畫就失敗了。
(A)符合文意,因文中強調「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
(B)符合文意,因文中說「常形之失,人皆知之」。
(C)符合文意,因文中指出「欺世而取名者,必託於無常形者也」。
(D)不符合文意,文中說能辨別常理的是「高人逸才」,但並未說高人逸才「多繪」這些無常形之物,只說他們能辨別其中的常理。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08

下列敘述,最符合「破碎的雞蛋殼怎麼拼得圓滿光滑呢」的體會是:
馬勒的旋律哀傷又優美,A段完了換B段,B段完了換C段,再回到A段B,頂多稍微變化一下,不像貝多芬那樣苦心經營,一小段、一小段往前推,像數學證明題,一步錯不得。聽貝多芬,你不能分神,錯過一段都不行。聽馬勒,你可以隨時分神,隨時回來,因為每一段都很動人,而且每一段似乎都很熟悉。馬勒教導我們,不一定要貝多芬的邏輯和意義,生活可以每一段都很愉快,不一定要逼成一整塊。我以前太愛這了,這來過去,怎麼也拼不出一整塊來。破碎的雞蛋殼怎麼拼得圓滿光滑呢?(改寫自己正意〈馬勒拯救我於炎炎夏日〉)
(A)品味人生,無須求全
(B)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C)破鏡難圓,殘缺不全
(D)一絲不苟,責備求全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中隱喻和核心思想的理解能力。解題關鍵在於理解「破碎的雞蛋殼」比喻的是強求完美、試圖將零散片段拼湊成完整整體的徒勞。
作者通過對比貝多芬(嚴謹邏輯、不容分神)和馬勒(段落優美、可隨時進出)的音樂,引申到生活態度:不必像貝多芬那樣追求嚴密的整體性,可以像欣賞馬勒的音樂一樣,接受並享受生活中各個獨立而美好的片段,不強求將其拼合成一個完美無缺的整體。「破碎的雞蛋殼怎麼拼得圓滿光滑」正是對這種強求完美之徒勞的生動比喻。
(A)正確。符合作者領悟到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的各個片段,無須強求整體的圓滿。
(B)錯誤。強調的是為堅持氣節而犧牲,與文意不符。
(C)錯誤。雖涉及「破碎」,但側重於關係破裂難以修復的負面意涵,與文中接納片段的積極態度不同。
(D)錯誤。意指過分要求完美,正是作者所反思和摒棄的態度。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09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剛開始累積一塊錢、兩塊錢……時,我們很容易說出這筆錢的數目,但當它應大到某一時點,便突然有了新的名稱——資本,這就是從量變到質變。
我將從「壹」到「多」的想法帶進報紙副刊和書籍的編輯工作。譬如出版書系,從「類型開展」起步,最終將可躍升到「領域占有」。一本《縱橫爭霸本》孤零零地上市,和將它納入「實用歷史書系」,哪個生命力長遠?又如副刊總會刊登新詩,但所用版面很小,受詩者每樣其零星。於是我在主編某地區想報紙副刊時,便特別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以整塊版面推出報紙副刊「有史以來第一份詩雜誌(刊中刊)」,這是大報副刊主編不敢做的。我以一年為期,懇記四位詩人出任每一季的主編,把不定期選刊的一首首小詩,改成在每月月底集中織成一幅詩篇。在副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同性質文稿由「壹」而「多」,反而別具一格,甚獲好評。(改寫自周浩正〈壹與多〉)
(A)「壹」意謂專精於本業,「多」意謂多元化發展
(B)「壹」雖然單薄,其特色有時比「多」來得顯著
(C)在有限資源下,「壹」與「多」之間須尋求平衡
(D)由「壹」而「多」,易提高領域占有與品牌辨識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章核心觀點的歸納能力。解題關鍵在於理解作者提出的「從壹到多」策略及其效果。
作者以資本累積的「量變到質變」為喻,說明在編輯工作中,將零散、單一(壹)的內容,透過系統性的整合與集中呈現(多),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實現「領域占有」並提升品牌辨識度。例如將零星詩作集中成「詩雜誌」刊中刊,將單本書納入書系。
(A)錯誤。文中「壹」指零散、單一的狀態,「多」指系統性整合與規模化,非指專業化與多元化。
(B)錯誤。文中並未比較「壹」與「多」的特色顯著度,而是強調由「壹」整合成「多」能創造更大價值。
(C)錯誤。文中重點在「由壹而多」的轉化策略,而非在兩者間尋求平衡。
(D)正確。符合作者透過系統化整合(由壹而多)以達到「領域占有」和提升品牌辨識度的核心觀點。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0

依據上文「多」的概念,下列事例最符合的是:
(A)購物之前多比價,用最少金錢發揮最大的成本效益
(B)集中電子產品商家於帶狀街道,打造資訊文化園區
(C)申辦多張信用卡,以獲得不同發卡銀行提供的優惠
(D)擁有多個手機門號,供客戶以及群組朋友分別撥打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將文中「多」的概念應用於具體情境的能力。解題關鍵在於理解文中「多」是指將同類事物系統性整合、集中,以形成規模效應或品牌效應。
文中「多」的概念核心是:將零散、單一的個體(壹),透過集中、整合、系統化的方式呈現,形成規模或系列(多),從而提升整體價值、影響力或辨識度。
(A)錯誤。這屬於資源優化配置,而非將同類事物整合以形成規模效應。
(B)正確。將分散的電子產品商家集中於特定區域,形成專業市場或園區,符合將「單一商家(壹)」整合成「產業聚集區(多)」的概念,能提升整體吸引力和品牌效應。
(C)錯誤。這是數量上的增加,但各信用卡之間是獨立並行的工具,並非系統性整合成一個更有價值的整體。
(D)錯誤。同(C),是多個獨立門號的並存使用,缺乏整合與系統化的「由壹而多」的轉化過程。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