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1

依據上文,不符合「陳樹菊」小行星的敘述是:
2018年9月5日,第278986號小行星正式以「陳樹菊」之名在天堂閃耀。
小行星是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大小、形狀不一。一顆小行星被發現且確認後,會獲得一個臨時編號:發現年份加上英文字母。當小行星的運行軌道參數被精確測定後,便會獲得正式命名:永久編號加上名字。永久編號,是以小行星發現的順序編號,至於名字,小行星是目前唯一可由發現者命名並得到世界公認的天體。發現者擁有命名權,但須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核准。
直到中央大學設立「鹿林天文臺」,臺灣才在2002年首度觀測到新的小行星。2007年,第145523號與145534號小行星分別命名為「鹿林」、「中大」,成為首度由臺灣發現並命名的小行星。目前鹿林天文臺已發現800多顆、正式命名90多顆小行星,如:吳大猷(2008年)、鄒族(2009年)、雲門(2010年)。
中央大學天文觀測員蕭翔耀為傳遞臺灣美善的人文價值,特別將他在2008年10月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Chenshuchu(陳樹菊姓名英譯),以表彰陳樹菊的善行義舉。從此,最美的人心將照亮世界。(改寫自中大新聞2018年9月6日)
(A)由蕭翔耀於「鹿林天文臺」觀測發現
(B)發現到正式核可命名,歷時大約10年
(C)永久編號為278986,名字是Chenshuchu
(D)臺灣首顆以人名命名並經核可的小行星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本細節的準確理解與判斷能力。
(A)符合文意。文中明確指出由中央大學天文觀測員蕭翔耀發現,而中央大學擁有鹿林天文臺。
(B)不符合文意。陳樹菊小行星於2008年10月發現,2018年9月正式命名,歷時約10年。但文中提到「吳大猷(2008年)」、「鄒族(2009年)」、「雲門(2010年)」等更早即以人名或文化名稱命名,故陳樹菊小行星並非臺灣首顆以人名命名的小行星。
(C)符合文意。文中開頭即說明第278986號小行星命名為「陳樹菊」,其英文名為Chenshuchu。
(D)錯誤。如(B)項解析所述,在陳樹菊之前已有吳大猷(2008年命名)等以人名命名的小行星。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2

依據上文,關於小行星命名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在獲得正式命名前,會有一個以發現順序編碼的臨時編號
(B)運行軌道確認後,可獲得發現年份加英文字母的永久編號
(C)發現者如欲命名須經核准,且限用該國特殊貢獻人士之名
(D)145523號小行星由臺灣發現,2007年正式命名為「鹿林」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小行星命名規則等文本細節的準確理解。
(A)錯誤。文中說明臨時編號是「發現年份加上英文字母」,而非以發現順序編碼。
(B)錯誤。文中說明永久編號是「以小行星發現的順序編號」,而非「發現年份加英文字母」。
(C)錯誤。文中僅說明發現者擁有命名權且須經核准,但未限定必須命名「該國特殊貢獻人士」。
(D)正確。文中明確指出「2007年,第145523號與145534號小行星分別命名為「鹿林」、「中大」,成為首度由臺灣發現並命名的小行星」。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3

下列有關甲、乙二文中「故居」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甲文:我一面吸收咀嚼那金色的甘芳,一面流下淚來。我家,因父親的關係,自民國42年至民國104年擁有一棟宿舍,我們在其間生活成長。然後,父母相繼去世,我們必須還屋。把這棟宿舍在風騷雨之後與我們相依為命的房舍繳交回國防部。而這老巢,就是我跑到屏東故宅——那棟不再屬於我的故宅——中去摘來的。……今朝晨涼中,趁我窗子猶健,鼻舌尚敏,我來喚我昔日故園中的果實,來重溫我猶暖的對雙親的感念。(改寫自張曉風《這些老巢,是偷來的嗎?》)
乙文: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閑子,且何謂閑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閑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歸有光《項脊軒志》)
(A) 二文皆是作者離鄉多年後,偶爾回故居暫住的憶往之作
(B) 二文皆透過作者與親人昔日在故居中的對話,表達對親人已逝的傷懷
(C) 甲文的「重返故居」顯示思親之切,乙文的「室壞不修」暗示作者尚未走出喪妻之痛
(D) 甲文直接指出作者與家人曾同住故居62年,乙文則以「五年」、「六年」揭示作者與妻曾同住故居11年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兩篇抒情散文內容細節與情感的理解與比較能力。
(A)錯誤。甲文是作者(張曉風)因父母去世、房屋繳回後,特意重返「已不屬於自己」的故居摘取芒果以寄託哀思,並非「偶爾回故居暫住」。乙文是歸有光在項脊軒居住期間及後來的回憶,並非「離鄉多年後」偶爾回去暫住。
(B)錯誤。甲文主要透過「摘果」行動和內心獨白抒發對父母的感念,並未著重描寫「與親人昔日的對話」。乙文雖有與妻子在軒中的生活片段(問古事、學書)及轉述小妹語,但「對話」並非全文核心,核心是透過景物變遷抒發物是人非的傷懷。
(C)正確。甲文「跑到屏東故宅」摘取昔日院中芒果,確是「重返故居」以寄託對父母的深切思念。乙文中,妻子死後「室壞不修」,確實常被解讀為因悲痛而無心整修,暗示難以走出喪妻之痛;後來雖重修,但「多在外,不常居」,也透露了觸景傷情之意。
(D)錯誤。甲文「自民國42年至民國104年」共62年,是房屋擁有/居住的年限。乙文中「後五年,吾妻來歸」指作者寫《項脊軒志》後五年妻子嫁來,「其後六年,吾妻死」,意指妻子嫁來後六年去世,故夫妻同住時間是6年,非5+6=11年。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4

「樹」在甲、乙二文中的意義,最適當的解說是:
(A) 甲文的芒果樹象徵父母安康
(B) 乙文的枇杷樹象徵思念長存
(C) 二文作者皆於親人亡故後「植樹」紀念
(D) 二文皆透過「樹在人去」領悟生死有命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兩篇文章中「樹」之意象的解讀與比較能力。
(A)錯誤。甲文的芒果樹是故居中的舊物,是承載家族記憶的媒介,作者藉由品嘗其果實來「重溫對雙親的感念」,樹本身並非直接「象徵父母安康」。
(B)正確。乙文的枇杷樹是妻子死那年親手所植,如今「亭亭如蓋」,樹的生長茂盛對比妻子的早逝,樹的存在本身即成為思念的載體,象徵著對亡妻的思念隨時間流逝而愈加深厚、長存。
(C)錯誤。甲文的芒果樹是舊宅原有,並非作者在父母亡故後所植。乙文的枇杷樹確是妻死之年所植,可視為紀念。
(D)錯誤。兩文確實都包含「樹在人去」的場景,但甲文重點在於藉物思人、感念親恩;乙文重點在於睹物思人、抒發物是人非的傷痛。兩者均未明顯導向「領悟生死有命」的哲理。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5

依據上文,不符合作者想法的是:
文人達士,多喜言遊。遊未易言也,……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自非置身物外,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余覽往昔諸名人遊記,驗諸目觀身經,知其皆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鮮窺閫奧。……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漢黔,百蠻荒徼之區,皆往返再四。其行不從官道,但有名勝,輒迂迴屈曲以尋之;先審視山脈如何去來,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勢後,一丘一壑,支搜節討。登不必有徑,荒榛密箐,無不穿也。……記文排日編次,直敘情景,未曾刻畫為文。……故吾於霞客之遊,不服其闊遠,而服其精詳;於霞客之書,不多其博辨,而多其真實。……霞客果何所為?夫惟無所為而為,故志專;志專,故行獨;行獨,故去來自如,無所不達意。造物者不欲使山川靈異久秘不宣,故生斯人以揭露之耶?(潘耒《徐霞客遊記序》)
(A)便遊、群遊與淺遊,屬嘗一臠披一節式的遊覽
(B)欣賞徐霞客的邊疆之記,更勝於他的中原之錄
(C)徐霞客按日期先後記錄,真實與精詳是其優點
(D)徐霞客以華藻曲筆狀寫情景,揭露造物的奇祕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言評論性文字的理解,並找出與作者觀點不符的選項。
(A)符合。作者認為「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並批評許多名人遊記只是「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可見他將便遊、群遊、淺遊歸於此類。
(B)符合。文中明確指出「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漢黔,百蠻荒徼之區」,且作者佩服之處在於邊疆之遊的「精詳」與「真實」。
(C)符合。文中提到「記文排日編次」說明按日期記錄,「直敘情景,未曾刻畫為文」說明其真實,並總結「服其精詳」、「多其真實」。
(D)不符合。文中明確說徐霞客的遊記是「直敘情景,未曾刻畫為文」、「不多其博辨」,即不靠華麗辭藻和曲折筆法,而是以真實、精詳取勝。他揭露山川奇祕靠的是親身探索與詳實記錄,而非「華藻曲筆」。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6

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的是:
(A)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B)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C)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D)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俯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將文中描述的特質與其他古文情境進行對應的能力。解題關鍵在於理解「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描述的是不循常規道路、開闢新徑的探索精神。
(A)描述沿山路行走,最終發現醉翁亭,雖有「峰回路轉」,但仍是沿路而行,並非「不從官道」、「不必有徑」。
(B)描述在西湖斷橋至蘇堤一帶遊覽,這是著名的遊覽路線,屬於「從官道」、「行有徑」。
(C)正確。描述發現西山後,命僕人渡江、沿溪、砍伐雜樹野草、焚燒茅草,直至山頂。這一系列「斫榛莽,焚茅茷」的行動,正是開闢路徑、不依常規道路的表現,完全符合「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
(D)描述在蘭亭集會,地點是固定的名勝,屬於群體性的、在有明確路徑可達的場所活動。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7

某旅行社打算推出仿徐霞客行旅的套裝行程,下列文案最接近其行遊精神的是:
(A)一步一腳印走入隱世祕境,在人際交流中發現世界,盡嘗家與人情的味道
(B)沿縣道公路深入風景勝地,登高盡攬海天一色,文青族、背包客一網打盡
(C)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專業背包客帶您在田園裡與自我心靈對話
(D)專攻高端背包客,不走常規景點,壯遊千里探祕勝,在冒險中尋找自我肯定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徐霞客旅行精神的理解與應用。解題關鍵在於把握文中描述的徐霞客特點:深入邊荒、不從官道、探索未知、精詳考察、志專行獨、為探索而探索。
(A)強調「人際交流」、「家與人情」,與徐霞客「孤行其意」、「置身物外」的個人探索精神不符。
(B)「沿縣道公路」與「不從官道」的精神相悖。
(C)雖提到「發現」與「心靈對話」,但設定在「田園裡」,且由「專業背包客帶領」,與徐霞客主動深入「百蠻荒徼之區」、「孤行其意」的冒險性和自主性有差距。
(D)正確。「不走常規景點」對應「不從官道」;「壯遊千里探祕勝」對應深入邊疆、探索奇絕之處;「在冒險中尋找自我肯定」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了「孤行其意」、「無所為而為」的個人精神追求。此選項最接近徐霞客的行遊精神。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8

依據上文,下列關於歐洲人栽種玉米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玉米是印地安人送給世界的禮物。歐洲人初抵美洲之際,那裡已有各型玉米作物。比起舊世界農作物,玉米恰好位於稻米和小麥的生長帶之間,在稻米嫌太乾或小麥嫌太濕的區域,皆有良好收成。玉米田單位面積產量幾乎是小麥田兩倍。少有作物及得上玉米,短短一個生長季就能提供大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歐洲人接納玉米較晚,或許是1550年代至18世紀,歐洲進入一段相對寒冷期。也或許是多數歐洲人一向同意英國博物學家蓋瑞德的看法,他在1597年寫道:「雖然印地安民族迫於所需,認為玉米是很好的食物,但我們仍可輕易判定:它的營養成分有限,不易甚至不利消化,比較適合當豬食而不是給人食用。」
16世紀的歐洲有許多地方栽植玉米,但做為廣大地區的主食,大約已是下個世紀後期。約翰‧洛克在1670年代提到:「法國南部好幾處都有玉米田,農民稱之為『西班牙小麥』,他們告訴我這是給窮人做麵包吃的。」到了18世紀,玉米已經成為法國南部飲食的基本元素。我們姑且大膽猜測:或許它曾在法國人口重新成長的過程扮演重要角色—18世紀前數十年,法國人口曾明顯衰減。西班牙人口曾在17世紀減少,18世紀開始回增;在波河谷地種植玉米的義大利,17世紀下半期人口也曾衰減,之後又回增。這些地中海區人口的消長,應該和玉米有關。
今日,玉米對東南歐的重要性更勝於西南歐。隨著人口增加,玉米及其他美洲作物如馬鈴薯、美國南瓜的栽種也逐漸擴張。18世紀以前,玉米在羅馬尼亞並無地位,19世紀後幾十年,羅馬尼亞人投注心力和倚賴玉米幾乎不亞於墨西哥人。他們種小麥也種玉米,前者出口,後者自用。玉米和小麥搭配輪種,成效良好,使羅馬尼亞成為歐洲一大穀倉。
依賴玉米為主食的程度,正隨著人口壓力降低而一起減低,但過往的影響仍在。美國人類學者郝平恩在《塞爾維亞一村落》提到,奧拉撒奇當地比較窮困的農民還是吃玉米而非小麥做的麵包,他們僅有的幾畝地,也是種玉米而非小麥,因為 。順便一提:奧拉撒奇農家菜園裡那一畦畦的青椒、番茄、四季豆、美國南瓜,應該會讓印地安老兄備感親切。(改寫自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A)法國栽種成功後才傳入西班牙
(B)早年被認為較適合作為動物飼料
(C)16世紀時已成為多數地區的主食
(D)羅馬尼亞由出口小麥轉為出口玉米

答案

(A)錯誤。文中未比較法、西兩國栽種先後。
(B)正確。文中引用1597年蓋瑞德看法,認為玉米「比較適合當豬食而不是給人食用」。
(C)錯誤。16世紀雖有栽植,但「做為廣大地區的主食,大約已是下個世紀後期」。
(D)錯誤。羅馬尼亞是「種小麥也種玉米,前者出口,後者自用」,未提及轉為出口玉米。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9

下列各圖中兩個變項所呈現的關係,最符合上文敘述的是:

答案

(A)正確。文中提到玉米可能在地中海區人口重新成長中扮演角色,且「依賴玉米為主食的程度,正隨著人口壓力降低而一起減低」,顯示人口與玉米產量/依賴度呈正相關。
(B)錯誤。文中未提及玉米與小麥產量間的消長關係。
(C)(D)錯誤。文中僅說玉米生長帶介於稻米和小麥之間,適應性較廣,未具體描述其與雨量、氣溫的變化關係。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0

依據上文,下列甲、乙兩項推斷,正確的是:
甲、新大陸發現之前,歐洲人的餐桌上不會有玉米、馬鈴薯。
乙、新大陸發現之後,美洲才開始種植青椒、番茄、四季豆。
(A)甲、乙皆正確 (B)甲正確,乙錯誤
(C)甲、乙皆無法判斷 (D)甲無法判斷,乙正確

答案

(A)甲正確。玉米、馬鈴薯原產美洲,哥倫布後才傳至歐洲。
(B)乙錯誤。文末提到美洲菜園中的青椒、番茄、四季豆會讓「印地安老兄備感親切」,暗示這些作物原產美洲,並非之後才開始種植。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