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21

關於上文的書寫策略,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A)舉《駭客任務》對經濟指標的反省為例,以支持論點,增加說服力
(B)以《駭客任務》的寓意,帶出作者對經濟指標的觀察,並吸引讀者
(C)先描述《駭客任務》的劇情,再指出電影的寓意在於批判經濟指標
(D)藉比較《駭客任務》和經濟指標之異同,感慨經濟大師未破解迷陣

答案

(B)正確。作者以電影比喻引入,吸引讀者關注經濟指標議題。
(A)錯誤。電影非為支持論點而舉例
(C)錯誤。電影寓意非批判經濟指標
(D)錯誤。未比較異同,也未感慨大師未破解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22

22-23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22-23題 。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彷彿以為知、好、樂是三層事,一層深一層;其實在文藝方面,第一難關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樂。知、好、樂三種心理活動融為一體,就是欣賞,而欣賞所憑的就是趣味。許多人在文藝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於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當然不會觸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沒有感受,這是精神上的殘廢,犯這種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有些人知得不正確,於是趣味低劣,缺乏鑒別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惡劣作品激勵過癮,以為這就是欣賞文學。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個的精神受腐化。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難免狹隘,往往固於某一派別的傳統習尚,不能自拔。這是精神上的短視,「坐井觀天,誣天藐小」。

下列詞語,最能呼應上文所剖析「在知上有欠缺」的是:
(A)扣槃捫燭 (B)巧拙有素 (C)含糊其辭 (D)匪夷所思

答案

(A)正確。「扣槃捫燭」比喻認識片面,符合「知得不周全」的描述。
(B)錯誤。指才能天定
(C)錯誤。指言詞模糊
(D)錯誤。指思想離奇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23

下列文句,最適合說明上文主旨的是:
(A)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B)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C)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
(D)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

答案

(B)正確。強調廣泛涉獵、比較才能培養鑑賞力,符合文中「擴大眼界,加深知解」的主旨。
(A)錯誤。強調學習順序與專業分工
(C)錯誤。討論創作困難
(D)錯誤。批評貴古賤今與自我中心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24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所欲表達觀點的是: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莊子·山木》)
(A)與時俱化,不拘執於為龍或為蛇的價值思考
(B)死生有命,富貴亦身外之物,毋須為此傷神
(C)天生我材必有用,自當逍遙浮遊於大化之間
(D)世人固於俗見,渾然不知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答案

(A)正確。莊子主張「與時俱化」,不固守特定立場,超越材與不材的對立。
(B)錯誤。未強調死生有命
(C)錯誤。非李白積極用世思想
(D)錯誤。僅部分符合,未達「乘道德而浮遊」境界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25

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中「道德」意涵的是:
(A)順任自然,虛靜無為
(B)居仁由義,存理去欲
(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D)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答案

(A)正確。莊子的「道德」指自然無為之道,非儒家道德。
(B)錯誤。儒家道德觀
(C)錯誤。儒家教化思想
(D)錯誤。處世胸懷,非莊子本意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26

26-28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26-28題 。

下列敘述,最符合甲文觀點的是:
甲:中國人是極重歷史的民族,透過對於歷史的不斷詮釋與建構,進行著當代的反省。因而,歷史的意義從來都是流動的,不同的歷史事件也在不同的時代發生著不同的效用。在抒情言志的傳統下,古人古事不但時時在詩作中現身,詠史與懷古更成為詩歌中有關歷史題材的兩大類別,「詠史」是詩人以歷史人物或事件為對象抒發個人的觀感進而寄寓情感;「懷古」則有著緬懷古跡的意味,從而在漫長的時間之流中推展出史蹟作為空間範疇,以此成為綱繹展開歷史漫遊,抒發情感。無論從「詠」或「懷」都可得知,這類詩作雖與所謂客觀的歷史關係密切,卻畢竟是詩人主觀意念的投影,重點既不在敘事,也不在論古;舉凡人事的懷想、史蹟的憑弔,無非是一種以史抒情的憑藉。詩人徘徊於漫長的時空隧道,反思著人類的經驗與命運,也思忖著自身的定位。(蔡瑜《中國抒情詩的世界》)
(A)歷史題材現身於古典詩歌中,主要目的在展現文人的博覽精學
(B)詩人常藉由歷史題材的書寫,以省視當代的情境或自身的定位
(C)詠史、懷古詩皆以歷史為媒介抒情言志,所抒發的皆是家國之情
(D)古人解讀歷史往往有所傳承,故詩人對特定人與事的詮釋,常呈現穩定性

答案

(B)正確。符合文中「反思著人類的經驗與命運,也思忖著自身的定位」的描述。
(A)錯誤。目的在抒情言志,非炫耀學問
(C)錯誤。情感內容多樣,非僅家國之情
(D)錯誤。文中強調歷史意義的流動性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27

關於乙、丙二詩的詩意或作法,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乙: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王安石《浪淘沙令》)
丙: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
(A)乙詩引述伊尹、呂尚二人事蹟,旨在說明自古英雄出少年
(B)丙詩感慨當世兵連禍結,不復秦漢之盛,故百姓生活困苦
(C)二詩均在敘寫史事或史蹟之後,描摹當世的情境,並藉古今對照以興發議論
(D)乙詩設想古人際遇,並對照史實而有所託寓;丙詩藉行經古跡所見,引發感慨

答案

(D)正確。乙詩藉伊呂遇合寄託自身抱負;丙詩經潼關見遺跡而生感慨。
(A)錯誤。非強調英雄出少年
(B)錯誤。丙詩是歷史興亡感慨,非比較今昔盛衰
(C)錯誤。乙詩未描摹當世情境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28

依據甲文觀點,下列對乙、丙二詩的解讀,最適當的是:
(A)乙詩藉伊尹、呂尚與湯武之功,投射個人期望君臣相得,以建立立業的心志
(B)丙詩藉遙望西都,懷想宮闕隱士朝盛衰而興廢,揭示明代興衰無常的規律
(C)乙詩詠史,丙詩懷古,均透過對歷史的詮釋,闡述遭逢明君盛世的重要性
(D)二詩均以史抒情,乙詩寄寓民胞物與的襟懷,丙詩寄寓以天下自任的抱負

答案

(A)正確。乙詩藉古喻今,表達王安石對君臣遇合的期待。
(B)錯誤。丙詩是元代作品,非明代;且未提隱士
(C)錯誤。丙詩主旨非闡述明君重要性
(D)錯誤。乙詩是個人抱負,丙詩是民生關懷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29

29-30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29-30題 。

依據上文,下列敘述最不適當的是:
中國古代對於一日時間的分段,只能從有最早文字記載的商代談起。從卜辭知分段的名稱雖早晚稍有改變,其日間的主要段落為:旦、大采、大食、日中、昃、小食、小采或莫或各日。重要的定點都是以太陽在天空變動的位置取名的。其習慣一直保持到漢代或更晚。太陽剛從地平線升起來的時候為「旦」。甲骨文「旦」字作太陽升到某種東西之上的樣子。與金文字形相比較,它或許表示剛升自海上之景,與海面還未完全脫離;或象太陽映照於海面之景。商朝人發源於東方,對於海上早晨的景色還不致陌生。次階段是「大采」。甲骨文的采字作以手摘取樹上的果葉之狀。采假借為光彩,大采就是太陽大放光彩的時候,是太陽已升到高空,視線清楚的時候了。不久就要吃一頓豐盛的早飯,以補充一清早在田地勞動所消耗的體力的時候,故叫做「大食」。接著不久就是「日中」或「中日」,是太陽高懸天頂的中午時段。這個時間過了便是「昃」。甲骨文的昃字,作太陽把人照得有斜長陰影之狀。它是太陽開始西下的時候。過後是「小食」,這時會吃較簡單的下午飯。吃完飯,整理一些用具,太陽也已西下,光彩大減,只剩微光浮於天際,故叫「小采」,這時或稱「莫」。甲骨文莫字作日已沒入林中之意,光線透出林際已甚微弱,「莫」後來被借用為否定詞,故又加日而成「暮」字。這段時間也叫作「昏」,甲骨文的昏字大概表示太陽已降到人身高以下的高度之狀。(改寫自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
(A)由時間的分段推測,商代的人至少一日吃兩餐飯
(B)「日中則昃」的現象可引申出「盛極而衰」之意
(C)「大食」是依據太陽在天空變動的位置命名,通常為吃中餐時間
(D)甲骨文「昃」、「昏」的造字,都以人為參照點表示太陽的位置

答案

(C)不適當。文中明確說明「大食」是早飯,非中餐。
(A)正確。有大食、小食兩餐
(B)正確。日中則昃可引申盛極而衰
(D)正確。昃字有人影,昏字表太陽低於人身高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30

下列「」中的字,與該字的甲骨文字形本義最接近的是:
(A)〈項脊軒〉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B)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C)俄而文皇來,精「采」驚人,長揖就坐,神清氣朗
(D)臣歷觀前王嗣位之初,莫不躬勤庶政,坐以待「旦」

答案

(D)正確。「旦」甲骨文為日出地平線,與「待旦」語境相符。
(A)「昏」此處指光線暗,非甲骨文日落意
(B)「莫」為否定詞,非甲骨文日落意
(C)「采」為風采,非甲骨文採摘意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