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敘述,最符合以上二文故事內容的是:
甲:素香蓮此時原本應該在公堂上的,只因剛才言文啼哭,慌忙下臺去了。金發伯眼看臺上沒有了素香蓮,戲無法演下去,不由得怒火中燒,面向後臺大喝一聲:「來人啊!傳素香蓮!」不見動靜。只有鑼鼓有一搭沒一搭的敲著。隔了一會兒,又叫一次。王朝從後臺跑上來,挨近包大人,低聲說:「阿旺嫂帶伊的困仔,去店仔吃冰!」臺上的人都哭笑不得,大家看著臺下的觀眾,他們仍在那裡談得高興,根本不管臺上的事。秀潔隱約問好像聽到包大人一聲救駕,又好像沒有,鑼鼓聲把一切細微的聲音都壓下去了。只聽包大人有氣無力地傳下令來:「來人啊!將那陳世美搭在鍘口上!」聲音有些含糊,像喉裡有痰。於是秀潔便被推著搡著,往戲臺前方左角上走,她雖作勢掙扎,卻也顯出懶散。(洪醒夫《散戲》)
乙:正當客人們互相推諉間,余參軍長已經擁著蔣碧月走到胡琴那邊,然後打起京腔叫道:「啟娘娘,這便是百花亭了。」蔣碧月雙手摟著嘴,笑得前俯後仰,兩隻腕上幾個扭花金鐲子,錚錚鏗鏗的抖響著。客人們都跟著起鬨,胡琴便奏出了《貴妃醉酒》裡的四平調。蔣碧月身也不轉,面朝了客人便唱了起來。唱到過門的時候,余參軍長跑出去捧了一個朱紅茶盤進來,上面擱了那隻金色的雞缸杯,一手撩了袍子,在蔣碧月跟前做了個半跪的姿勢,放那高力士叫道:「啟娘娘,奴婢敬酒。」蔣碧月果然裝了醉態,東歪西倒的做出了種種身段,一個臥魚彎下身去,用嘴將那隻酒杯銜了起來,然後又把杯子噹啷一聲擲到地上,唱出了兩句:「人生在世如春夢,且自開懷飲幾盅。」(白先勇《遊園驚夢》)
(A)甲文中,帶阿旺嫂孩子去吃冰的秀潔最後還是被推回舞臺,繼續表演
(B)乙文中,蔣碧月不情願的被飾演高力士的余參軍長推上舞臺扮演貴妃
(C)戲劇演出時,甲文的舞臺是臨時搭建的,乙文則是在設備豪華的劇院
(D)觀看演出時,甲文中的觀眾是心不在焉,乙文中的觀眾則是興味盎然
109學測國文
109學測國文試卷-32
109學測國文試卷-33
下列敘述,符合文中經籍與通俗對「鬼」與「歸」詮釋的是:
「鬼」/「歸」是古字源學中的歸「去」,也是通俗觀念中的歸「來」。《爾雅》:「鬼之為言歸也。」「歸」意味「返其家也」。但這「返回」與「家」的意思與一般常人的想法有所不同。歸是離開塵世,歸向大化。死亡亦即回到人所來之處。《禮記》:「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左傳·昭公七年》:「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如果歸指歸去(大化),那麼潛藏的另一義應是離開——離開紅塵人間。通俗的詮釋則往往顛倒了此一鬼與歸的意涵。
(A)經籍的詮釋:人類死歸返大化即為鬼;通俗的詮釋:鬼不能忘情而歸返人間
(B)經籍的詮釋:鬼不能忘情而歸返人間;通俗的詮釋:人類死歸返大化即為鬼
(C)經籍的詮釋:鬼有所歸仍然可能為厲;通俗的詮釋:鬼不能忘情而歸返人間
(D)經籍的詮釋:人類死歸返大化即為鬼;通俗的詮釋:鬼有所歸仍然可能為厲
109學測國文試卷-34
109學測國文試卷-35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詞義,前後相同的是:
(A)「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又「勝」一小丘,覺履底漸爇
(B)呼曰:人乎!王「面」牆,不敢入/呈卷,即「面」署第一
(C)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D)男有「分」,女有歸/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唐、虞之世,人人能讓
(E)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109學測國文試卷-36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適當的是:
(A)緊繃的壓力使現代人比以往更焦躁,常見有人因毫髮不爽就大動干戈
(B)因德軍俘虜許多英軍,英國投鼠忌器,不敢對德國軍營展開轟炸行動
(C)家母身為教師,總戰戰兢兢,危言危行,深怕不能給學生良好的身教
(D)家父因工作須至各地出差,常東西奔波,南轅北轍,難得能全家共餐
(E)為搶到週年慶待價商品,百貨公司一開門,我就首當其衝,直奔專櫃
109學測國文試卷-37
關於下文,適當的解說是:
蘇子曰:「奴亦知夫秦與清乎?暴者如斯,而未嘗往也;受虧者如彼,而卒莫不消也。蓋將自其暴者而觀之,則其位曾不能以悠久也;自其受虧者而觀之,則仁與義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人各有權。苟非法之所許,雖一毫而莫取。惟無額之給俸,與出張之旅費,爾得之而為贓,民出之而甘心,取之無抗,徵之不拒,是島民者之無盡藏也,而爾與汝之所共適。」故喜而笑,停盞再酌。更闌已深,各自安眠,相與枕藉乎牢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賴渭水〈入獄賦〉)
(A)套用蘇軾〈赤壁賦〉句型,並襲用文中盛衰無常的旨意
(B)以秦、清兩朝終至覆滅的史實,推知剝削人民的執政者不能久存
(C)藉受虧者的遭遇為鑑,指出人民若一味姑息暴政,不足憐恤
(D)「且夫天地之間,人各有權」意謂人民應有受法律保障的權利
(E)「爾與汝之所共適」是諷刺統治階層聚斂不已,人民莫可奈何
109學測國文試卷-38
某篇討論唐代商業與文學的文章提到:「白居易的文壇聲譽,是商業市場的有用資本」。下列文句,可佐證此一觀點的是:
(A)開成中,物價至賤,村路賣魚肉者,俗人買以胡綢半尺,士大夫買以樂天詩
(B)〈長恨歌〉一篇,……文人學士既嘆為不可及,婦人女子亦喜聞而樂誦之,是以不脛而走
(C)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倡伎,伎大誇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伎哉?」由是增價
(D)樂天〈秦中吟〉、〈賀雨〉、〈諷諭〉等篇,……繕寫模勒銜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
(E)唐中葉,長安惡少年多以詩句鏤刻肌膚(即「刺青」),……至有周身用白樂天詩意刺涅,人呼為白舍人行詩圖
109學測國文試卷-39
文學作品中,常以反問的形式來加強論述或自抒懷抱,例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下列文句,運用此修辭手法的是:
(A)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B)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C)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D)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
(E)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
109學測國文試卷-40
孔子曾慨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莊子則以為隱逸之士心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舟」,二者均以舟船暗指隱逸遁世。下列詩詞,用舟船意象暗指隱逸遁世的是:
(A)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B)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C)跡不趨時分不侯,功名身外最悠悠。聽君總畫麒麟閣,還我閒眠「舴艋舟」
(D)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E)「蘭舟」載得離愁動,無端更借樵風送。波渺夕陽遲,銷魂不自持。良宵誰與共,賴有窗間夢。可奈夢回時,一番新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