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21

依據上文,關於甲、乙兩項推論,最適當的研判是:
甲、〈諫逐客書〉中李斯對秦王說:「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李斯是價值被低估而想出走的土狗。
乙、〈虬髯客傳〉中虬髯對李靖說:「某本欲於此世界求事,或當龍戰三二十載,建少功業。今既有主,往亦何為?太原李氏,真英主也。三五年內,即當太平。李郎以英特之才,輔清平之主,竭心盡善,必極人臣。」——虬髯是希望保有自己時間的狼,期許李靖成為優秀的哈士奇。
(A)甲、乙皆正確 (B)甲、乙皆錯誤
(C)甲正確,乙錯誤 (D)甲錯誤,乙正確

答案

(C)正確。
甲:李斯諫秦王勿逐客,確是擔心自身價值(才能)被秦國低估而想「出走」,符合土狗比喻。
乙:虬髯客是發現時機已過(「今既有主」)而放棄爭天下,是「狼」選擇不獵食,非「希望保有自己時間」;他期許李靖輔佐明君成為「人臣」(即優秀的專業經理人,哈士奇),此部分正確,但前半比喻不當。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22

22-23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22-23題 。

依據文意脈絡,文中 ────────── 內最適合填入的文句是:
臺北是我出生、成長,居住了三十年的地方,卻不是我的家。因為,比起臺北人,他們更喜歡叫我原住民。
「107-2-8號。」監考人員盯著我的族語准考證,「請坐到那邊第三臺電腦。」捏著准考證,我逐步邁向祖靈的召喚。這是一間新穎的電腦教室,日光燈照亮了每一個本該陰暗的角落。側身越過喃喃背誦族語的考生,他們大部分是孩子,稚嫩的臉龐,埋藏著對繁華都市的無限想像。其中少數幾位,是看起來不太適應電腦設備的長輩,眼神中透露出絲溫柔的倔強。雖然只是在七樓,______,在這之前,我不曾在臺北遇過這麼多族人齊聚一堂,更從未在他們臉上看見如此戒慎恐懼的模樣。按監考人員指示,我坐入指定位置,左右張望,這所歷史悠久的女校,此刻被賦予傳承臺灣千年傳統文化的神聖使命,而呆坐在試場中心,戶籍設在臺北市的我,卻是整個歷史洪流中的盲點。

「 請 檢 查 桌 上 貼 紙,確 認 是 你 的 位 置。」我 是 否 在 正 確 的 位 置 ? 成 長 過 程 中, 常 有 人 問 我 「 妳 從 哪 裡 來 ? 」 若 誠 實 回 答 臺 北 , 總 不 免 換 來 「 我 指 的 是 妳 ──真 正 ──從 哪 裡 來 ? 」 配 上 自 認 與 我 心 有 靈 犀 的 挑 眉 。 無 奈 的 是 , 這 類 拒 絕 接 受 真 相 的 提 問 總 以 千 變 萬 化 的 形 式 反 覆 出 現 ──「 妳 什 麼 時 候 過 年 ? 我 指 的 是 ──真 正 ──的 豐 年 祭 。 」 或 是 「 妳 叫 什 麼 名 字 ? 我 指 的 是 妳 ──真 正 ──的名字。」 「 請 戴 上 耳 機 測 試 麥 克 風 , 確 認 音 量 。 」 監 考 人 員 喚 回 我 紛 亂 的 思 緒 。 「 Ciwas lalu mu.」我 小 心 翼 翼 托 著 麥 克 風,謹 慎 地 咬 字。Ciwas是 我「 真 正 」

(A)教室裡彷彿散發著遼闊原野的綠草香味
(B)試場中似乎吹拂著來自海洋的湛藍氣息
(C)考場內依稀湧動著一縷篝火的熾焰氣味
(D)考場中隱約瀰漫著一股高海拔的芬多精

答案

(D)最適合。原住民文化常與山林意象連結,「高海拔的芬多精」能呼應祖靈、傳統的氛圍,且與「都市」、「電腦教室」形成對比。
(A)「原野」較偏平原
(B)「海洋」與多數原民族群關聯較弱
(C)「篝火」過於具體,與情境不協調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23

上文反覆提及「真正」詞,關於此詞所表達的境況或心情,最不適當的敘述是:
(A)茫然於自己在歷史洪流中的存在位置,並展開對身分歸屬的叩問與追尋
(B)成長過程中,常因他人的刻板印象而被貼上制式標籤,區劃為不同族群
(C)「是我『真正』的名字」語帶無奈和自嘲,因自己真實的名字竟須由旁人認定
(D)呼應首段「不是我的家」,表達雖生於臺北,仍心繫祖靈,無法接受繁華都城

答案

(D)最不適當。文中表達的是在都市中的疏離感與身分認同的困惑,並非「無法接受繁華都城」,也非單純的「心繫祖靈」。
(A)(B)(C)皆能反映主角在身分認同上的矛盾與無奈。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24

24-25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24-25題 。

關於甲、乙二文對商貿和山澤之利的態度,敘述最適當的是:
甲:壹山澤,則惡農、慢惰、俗欲之民無所於食;無所於食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然則商賈少,農不能喜酣奭,大臣不為荒飽。商賈少,則上不費粟;民不能善酣奭,則農不慢;大臣不荒,則國事不稽,主無過舉。(《商君書》)
乙:慶曆中,議弛茶鹽之禁及減商稅,范文正以為不可;茶鹽、商稅之入,但分減商賈之利耳,行於商賈未甚有害也。今國用未減,歲入不可闕,既不取之於山澤及商賈,須取之於農;與其害農,孰若取之於商賈?今為計莫若先省國用,國用有餘,當先寬賦役,然後及商賈,弛禁非所當先也。其議遂廢。(沈括《夢溪筆談》)
(A)甲文主張調漲酒肉價格,提高商賈獲利,以活絡經濟
(B)乙文中,范文正認為維持茶鹽之禁,並不會危及商賈
(C)甲文主張由國家統管山澤之利,將獲利分配給自己的百姓
(D)乙文中,范文正認為歲入短缺時,不應取之於山澤及商賈

答案

(B)正確。乙文范仲淹認為茶鹽之禁只是分減商賈之利,對商賈「未甚有害」。
(A)錯誤。甲文漲價是為抑制消費,非提高商賈獲利
(C)錯誤。甲文「壹山澤」是國家專營以驅民務農,非分配利益
(D)錯誤。乙文主張歲入短缺時應取之於商賈,非不取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25

關於甲、乙二文對農業和農民的態度,敘述最適當的是:
(A)甲文主張減少農民酒肉之弊的機會,使其專注於農作
(B)乙文中,范文正主張給予農民賦稅優惠,以獎勵務農
(C)二文皆認為執政者的職業怠惰是造成農業不振的主因
(D)二文皆認為農民是經濟上的弱勢族群,應該予以保護

答案

(A)正確。甲文透過貴酒肉、重稅使「農不能喜酣奭」,促其專心務農。
(B)錯誤。乙文未主張賦稅優惠,而是主張不應先弛禁增加農民負擔
(C)錯誤。甲文提及大臣,乙文未論及執政者怠惰
(D)錯誤。甲文視農民為需驅使之對象,非保護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26

26-28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26-28題 。

甲文朱光潛「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的理由是:
一般人以為更改文字只是要文字順暢或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例如韓愈建議賈島「敲」字比「推」字佳。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義上的分別。
「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裡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裡有人應門。他彷彿是乘月夜訪友,自己不甘寂寞,那寺裡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

所 以 我 很 懷 疑 韓 愈 的 修 改 是 否 真 如 古 今 所 稱 賞 的 那 麼 妥 當。究 竟 哪 一 種 意 境 是 賈 島 當 時 在 心 裡 玩 索 而 要 表 現 的 ,只 有 他 自 己 知 道。「 推 」字 和「 敲 」字 哪 一 個 比 較 恰 當,關 鍵 在 於 哪 種 境 界 是 他 當 時 所 要 說 的 且 與 全 詩 調 和 的。在 文 字 上 推 敲 , 骨 子 裡 是 在 思 想 情 感 上 「 推 敲 」 。 ( 改 寫 自 朱 光 潛 《 談 文 學 》 )

(A)用「敲」字不能展現詩人的胸襟氣度
(B)用「推」字與全詩冷寂的氛圍更相應
(C)「敲」字有聲響感,攪擾寺內的莊嚴氣氛
(D)「推」字雖魯莽,但能表達僧人訪友心情

答案

(B)正確。朱光潛認為「推」字更能與「鳥宿池邊樹」的冷寂氛圍相調和。
(A)錯誤。朱認為「推」也能展現胸襟氣度
(C)錯誤。非關莊嚴氣氛,是打破岑寂
(D)錯誤。「推」是僧人自歸,非訪友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27

乙文中,王夫之認為「或推或敲,必居其一」的原因是:
王夫之《薑齋詩話》云:「『僧敲月下門』,只是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縱令形容酷似,何嘗毫髮關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王夫之以為詩中佳境,對詩人而言,不可「預擬」,初無定景,初非想得,否則,「只是指大燈窗下鑽故紙物事」,或者「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了」。佳句乃當時情景,即詩人「即景會心」、「因景因情」時所拾得,「何勞擬議哉」?
(A)若韓愈有近似的經驗,就無須揣摩賈島的實際狀況,可直接選出推或敲
(B)若韓愈能從全詩調和的情境來考慮,就能知道用推或敲,何者意境較佳
(C)若賈島能從傳統佳作中鍛鍊用字技巧,就能輕易選定推或敲,不必詢問他人
(D)若賈島能依據真實經驗,寫出當時景物及內在情感,就能清楚應選擇推或敲

答案

(D)正確。王夫之強調「即景會心」,詩人若根據真實經驗,自然知道當時是推門還是敲門。
(A)錯誤。王反對揣摩
(B)錯誤。王認為不應考慮調和,而應寫實
(C)錯誤。王反對鑽研故紙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28

依據甲、乙二文,下列敘述最不適當的是:
(A)朱光潛強調文字上的斟酌與推敲,其實更動後表現的是不同的思想情感
(B)王夫之認為在文字上沉吟推敲,即使最終文辭巧妙,仍非出自真實情感
(C)朱光潛懷疑僧敲月下門未必比僧推月下門更好,王夫之則未做高下評判
(D)王夫之、朱光潛均認為推敲文字首重全詩情調一致,才能臻至自然靈妙

答案

(D)最不適當。王夫之反對為求情調一致而推敲,主張「即景會心」的自然流露。
(A)正確。朱光潛觀點
(B)正確。王夫之觀點
(C)正確。朱質疑韓愈修改,王未評高下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29

29-30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29-30題 。

依據上文,下列對於鳥叫聲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人能藉手語溝通,可知語音並非語言的必要因素。小鳥啁啾、海豚吱吱,都近似人類語言的溝通系統,可見動物的溝通系統和人類語言的不同,絕非在於缺少語音。
動物能在聲音上模仿人類的話語,並不表示他們擁有語言。會說話的鳥並不會把他們模仿的聲音切成獨立的單位,而人類語言的特質之一,則是語音或手勢單位的獨立性,單位之間有次序,可重新排序,可合併也可分開。總之,鸚鵡只會說人家教他或他所聽到的,再無其他。
很多種鳥的叫聲的確具有溝通功能,且同一種鳥可能也有「方言」之別。鳥語(bird calls)是包括一聲或一聲以上的短叫聲,傳達和環境相關的訊息,例如危險、覓食、暴風、群聚等等;鳥鳴(birdsongs)則是較為複雜的鳴叫形態,用來宣示勢力範圍,並可吸引配偶。這些鳥叫聲若不出任何內在的結構,也不能像人類語言能分出獨立具有意義的單位。一篇有關知更鳥勢力圖鳴聲的研究中發現:敵對的知更鳥只注意高頻和低頻聲的轉換,何者在前何者在後,其實無關緊要。訊息內容的差異,也只限於這些知更鳥對他的東西擁有多強或他的抵抗決心多高,以及在勢力圖內集聚的意志多強等等。因此,高、低頻的轉換,只是表達不同感受程度而已。知更鳥的創造力,在於能用不同方式做相同訊息的鳴叫,但他不能利用各種單位作不同組合,表達不同訊息。(改寫自 V. Fromkin等 著 , 黃宣範譯《語言學新引》)

(A)可藉其內在的結構,表達不同程度的感受
(B)以短叫聲來表達欲望、意志和決心的強弱
(C)能夠多樣組合各種意義單位,藉以表達不同的訊息
(D)知更鳥能以不同頻率的鳴叫轉換,傳達相同的訊息

答案

(D)正確。文中說明知更鳥能用不同頻率轉換傳達相同訊息(如抵抗決心強弱)。
(A)錯誤。鳥叫聲缺乏內在結構
(B)錯誤。鳥語傳達具體環境訊息,非抽象欲望
(C)錯誤。鳥不能組合單位表達不同訊息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30

依據上文,關於動物與人類的語言,推論最適當的是:
(A)鸚鵡經由良好的訓練,可以理解沒聽過的人類話語
(B)動物沒有語言能力,關鍵在於缺少人類的發音器官
(C)人類語言與其他動物溝通系統的相異,在於複雜的語法結構
(D)學習新語言多從發音開始,可知語音是人類語言的必要元素

答案

(C)正確。人類語言的特質在於單位獨立性、次序性、可重組性等語法結構。
(A)錯誤。鸚鵡僅模仿,不理解
(B)錯誤。關鍵在語法結構,非發音器官
(D)錯誤。語音非必要,如手語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