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1

20-22為題組。

21.依據資料甲、乙,下列關於鄭崇和墓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鄭崇和雖自認深受祖先陰宅風水庇蔭而富裕,但不願子孫迷信擇地求福之說
(B)鄭用錫等雖按鄭崇和遺願將其葬於老家山中,但鄭如椿等仍另外擇吉地遷葬
(C)最初形制簡約,後因鄭用錫中進士並授官,始據《大清會典事例》擴大規模
(D)「祀鄉賢祠」記於墓碑,可見既是當時官方認可功績,家族也視為無上光榮

答案

從資料甲可知鄭崇和墓「規制悉依《大清會典事例》」,且墓碑刻有「祀鄉賢祠」,顯示官方認可其功績,家族也引以為榮。(A)錯誤:乙文顯示鄭崇和反對風水迷信;(B)錯誤:無提及遷葬;(C)錯誤:墓始建即依規制,非後來擴大。
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2

20-22為題組。

22.資料丙《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為民國108年修訂版,若以資料丙審視資料甲,關於①、②兩項推論的研判,最適當的是:
①鄭用錫墓展現清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而列為國定古蹟。
②王得祿墓的歷史價值,可能是被列入古蹟的條件之一。
(A)①、②皆正確
(B)①正確,②錯誤
(C)①無法判斷,②錯誤
(D)①無法判斷,②正確

答案

①無法判斷:資料甲僅說鄭用錫墓與鄭崇和墓相似,未說明其營造技術特色;②正確:王得祿墓作為一品官墓,具歷史價值,符合古蹟指定基準。
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3

23-25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3-25題。

《論語》原文 朱熹的解說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①「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齒、有德者。
②「畏天命」三字好。是理會得道理,便謹去做,不敢違,便是畏之也。如非禮勿視聽言動,與夫戒慎恐懼,皆所以畏天命也。
③要緊全在知上。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
《孟子》原文 朱熹的解說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棣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①這為世上有人把大人許多崇高富貴當事,有言不敢出口,故孟子云爾。
②《論語》說「畏大人」,此卻說「藐大人」。大人固當畏,而所謂「藐」者,乃不是藐他,只是藐他許多「堂高數仞,棣題數尺」之類。

23.下列敘述,不符合資料甲意旨的是:
(A)君子得識天命所歸,遂謹於視聽言動
(B)小人處懵然狀態,故不知且不畏天命
(C)君子須知得天命,天命可知遂不可畏
(D)小人不畏天命,遂輕慢位高權重之人

答案

(C)錯誤:朱熹解說強調「要緊全在知上。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顯示知天命後更加敬畏,非不可畏。(A)正確:君子因畏天命而謹言慎行;(B)正確:小人不知故不畏;(D)正確:小人狎大人。
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4

23-25為題組。

24.下列人物及其言行表現,與孟子所藐的「大人」最接近的是:

(A) 鄭文公 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B) 項羽 (樊噲)瞋目視項王,……項王按劍而賤曰:「客何為者?」
(C) 劉備 (劉備)每與臣(諸葛亮)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D) 楊素 著貴自奉,禮異人臣。每公卿入言,賓客上謁,未嘗不踞床而見
答案

孟子所藐的「大人」是那些講究排場、炫耀權勢者。楊素「著貴自奉,禮異人臣」、「踞床而見」符合這種特質。(A)鄭文公是外交策略;(B)項羽是警惕反應;(C)劉備是批判昏君。
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5

23-25為題組。

25.下列關於資料甲、乙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小人所狎,是那些徒有高位,但非齒、德兼備的大人
(B)彼等小人專為狎大人、侮聖人之事,因此無法知天命
(C)合於古制的大人,當不為孟子所藐,且同於孔子所畏
(D)孟子提出藐大人的說法,是因自己本無意於大人之位

答案

(A)正確:朱熹解說「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齒、有德者」,小人狎的應是徒有高位者。(B)錯誤:因果顛倒,是因不知天命才狎大人;(C)錯誤:孟子所藐非大人本身而是其排場;(D)錯誤:孟子非因無意於位而藐大人。
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6

26.下列各組「」內的詞,意義前後相同的是:
(A)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男「有」分,女有歸
(B)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吾之所有,「悉」以充贈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眾視三人,坐月中飲,鬚眉畢「見」
(D)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E)庭中始為離,「已」為牆,凡再變矣/昔之所謂鹿港飛帆者,「已」不概見矣

答案

(A)有:同「又」/有:擁有
(B)悉:全部/悉:全部
(C)見:看出/見:顯現
(D)內:接納/內:讓...進入
(E)已:後來/已:已經
故選(B)(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7

27.下列法律判決文的語意邏輯關係,是由「條件」與在此條件下所產生的「結果」所構成。依據文意,解讀適當的是:
除了兩造另有協議及放假日外,親子能以電話、視訊聯絡的時間為每週一、三、五晚上7時至8時之間,且每日(含放假日)合計不得超過30分鐘。
(A)判決文的「條件」是指「除了兩造另有協議及放假日外」
(B)每週二、四兩日,為自由聯繫時間,不受每日30分鐘之限制
(C)除非另有協議,某方能與孩子聯繫的時間僅為每週一、三、五晚上
(D)假如每週一、三、五遇放假日,也須比照平日一、三、五的約定計算時長
(E)條件制約的「結果」為「每週一、三、五晚上7時至8時之間,且每日(含放假日)合計不得超過30分鐘」

答案

(A)正確:條件是排除協議及放假日;(B)錯誤:二、四未規定聯繫時間;(C)正確:除非另有協議,聯繫時間僅一、三、五;(D)錯誤:放假日不適用此規定;(E)正確:這是條件下的結果。
故選(A)(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8

28.關於下文對孤崖之花的描述及其寓意,敘述適當的是:
行山道上,看見崖上一枝紅花,豔麗奪目,向路人迎笑。詳細一看,原來根生於石罅中,不禁嘆異。想宇宙萬類,應時生滅,然必盡其性。花樹開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謂道,有人看見與否,皆與花無涉。故置花熱鬧場中花亦開,甚至使生於孤崖頂上,無人過問花亦開。拂其性,禁之開花,則花死。有話要說必說之,乃人之本性,即使王廷廟廡,類已免開尊口,無話可說,仍會有人跑到山野去向天高嘯一聲;屈原明明要投汩羅,仍然要哀號太息。古人著書立說,皆率性之作。當經濟文章無補於世時,古人也會不甘寂寞,去著小說,自有不說不快之勢。這也是屬於孤崖一枝花之類。(改寫自林語堂〈孤崖一枝花〉)
(A)花朵扎根於堅硬的石縫裡,故能避風躲雨,綻放光彩
(B)花朵之生滅既取決於栽植環境,也受到栽植方法影響
(C)花朵以其美麗引人目光,卻非為了迎合路人方始盛開
(D)花開喻指為社會奉獻的志意,孤崖喻指忘懷得失的人格
(E)花開喻指忠實展現自我,孤崖喻指不被他人理解的處境

答案

(C)正確:花開是本性,非為迎合他人;(E)正確:花開喻忠實展現自我,孤崖喻不被理解;(A)錯誤:石縫是艱困環境;(B)錯誤:強調本性非環境影響;(D)錯誤:非為社會奉獻。
故選(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9

29.某導演想籌拍一部年代設定在南宋且符合歷史真實的才子佳人古裝劇,男、女主角皆來自書香門第。下列編劇初擬的幾個構想中,時代與敘述都正確的是:
(A)依序在書架上排列《詩經》、《楚辭》、《世說新語》和《杜工部集》,顯示女主角能掌握文學發展的歷史順序
(B)安排男主角自述認同的對象為:寫〈五柳先生傳〉的陶潛、〈愛蓮說〉的周敦頤,以表現不慕榮利、高潔雅致的性格
(C)女主角以流水對(上、下旬具因果、連貫、轉折等關係)考較男主角,男主角能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正確回應
(D)女主角引用元稹、白居易所寫入樂的「新樂府」詩,強調詩歌反映民瘼的寫實諷諭精神,規勸男主角別盡是吟風弄月
(E)安排男主角臨江翻閱《三國演義》,誦讀卷首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以烘托劇中的歷史蒼茫之感

答案

(B)正確:陶潛、周敦頤皆南宋前人物;(C)正確:王之渙為唐人,「欲窮千里目」為流水對;(D)正確:元白為唐人,新樂府運動;(A)錯誤:《杜工部集》為杜甫詩集,但排列順序需更嚴謹;(E)錯誤:《三國演義》為明初作品,南宋不可能出現。
故選(B)(C)(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30

30. 關於下文的寫法與文意,敘述適當的是:
新雨後,綠蕪如髮,園蔬葉葉,青滿畦徑。啟扉視之,知一年春事又將爛漫矣。家人間擷作糞,劣得一飽。野香拂拂,從匕箸問出,誠有如子瞻所謂飽霜雪之精、味含土膏者。獨憐此物沒蓬蒿中,與貧士為伍,寒窗一嚼,勝十日太牢,甚不可進於達官貴人、鐘鳴鼎食、芍藥饌、朱砂糞之口。今中原嗷嗷,道蹇相屬,雁冀榆皮,所在仰以為命。甚且折骨解肢,與鳥鶯爭攫啄之利。吁,可悲也!彼達官貴人日咳釀鮮,當翠袖奉卮,華茵虔夢時,亦曾念及野人藜薑不繼無耶?昔人曰:民不可有此色,士大夫不可無此味。知言哉!(龔鼎孳〈吃野菜說〉)
(A)本文先敘眼中所見春景,繼而談及野菜之味,接著再論心中所感,最後歸結到對士大夫的期許
(B)作者援引蘇軾之文,表達野菜飽含天地精華,並認為對未得功名的寒士而言,野菜的滋味勝過太牢之饌
(C)文中提到「中原」的現況是:發生饑荒,路有餓荠,而烏鳶甚至還與饑民搶食其賴以維生的雁糞、榆皮
(D)本文出現兩次「達官貴人」,前次意指野菜不可能入其華宴,第二次批判他們對於下層人民生活的漠然
(E)「不可有」,意指不可讓人民有如菜的面色;「不可無」,指士大夫須食野菜,方能回歸素樸自然之味

答案

(A)正確:符合文章結構;(B)正確:引用蘇軾,強調野菜美味;(D)正確:兩次達官貴人用法不同;(C)錯誤:雁糞榆皮是饑民食物,非與烏鳶爭食;(E)錯誤:「不可有」指人民不該有菜色,「不可無」指士大夫應知民間疾苦。
故選(A)(B)(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