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08

下列敘述,最符合「破碎的雞蛋殼怎麼拼得圓滿光滑呢」的體會是:
馬勒的旋律哀傷又優美,A段完了換B段,B段完了換C段,再回到A段B,頂多稍微變化一下,不像貝多芬那樣苦心經營,一小段、一小段往前推,像數學證明題,一步錯不得。聽貝多芬,你不能分神,錯過一段都不行。聽馬勒,你可以隨時分神,隨時回來,因為每一段都很動人,而且每一段似乎都很熟悉。馬勒教導我們,不一定要貝多芬的邏輯和意義,生活可以每一段都很愉快,不一定要逼成一整塊。我以前太愛這了,這來過去,怎麼也拼不出一整塊來。破碎的雞蛋殼怎麼拼得圓滿光滑呢?(改寫自己正意〈馬勒拯救我於炎炎夏日〉)
(A)品味人生,無須求全
(B)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C)破鏡難圓,殘缺不全
(D)一絲不苟,責備求全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中隱喻和核心思想的理解能力。解題關鍵在於理解「破碎的雞蛋殼」比喻的是強求完美、試圖將零散片段拼湊成完整整體的徒勞。
作者通過對比貝多芬(嚴謹邏輯、不容分神)和馬勒(段落優美、可隨時進出)的音樂,引申到生活態度:不必像貝多芬那樣追求嚴密的整體性,可以像欣賞馬勒的音樂一樣,接受並享受生活中各個獨立而美好的片段,不強求將其拼合成一個完美無缺的整體。「破碎的雞蛋殼怎麼拼得圓滿光滑」正是對這種強求完美之徒勞的生動比喻。
(A)正確。符合作者領悟到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的各個片段,無須強求整體的圓滿。
(B)錯誤。強調的是為堅持氣節而犧牲,與文意不符。
(C)錯誤。雖涉及「破碎」,但側重於關係破裂難以修復的負面意涵,與文中接納片段的積極態度不同。
(D)錯誤。意指過分要求完美,正是作者所反思和摒棄的態度。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09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剛開始累積一塊錢、兩塊錢……時,我們很容易說出這筆錢的數目,但當它應大到某一時點,便突然有了新的名稱——資本,這就是從量變到質變。
我將從「壹」到「多」的想法帶進報紙副刊和書籍的編輯工作。譬如出版書系,從「類型開展」起步,最終將可躍升到「領域占有」。一本《縱橫爭霸本》孤零零地上市,和將它納入「實用歷史書系」,哪個生命力長遠?又如副刊總會刊登新詩,但所用版面很小,受詩者每樣其零星。於是我在主編某地區想報紙副刊時,便特別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以整塊版面推出報紙副刊「有史以來第一份詩雜誌(刊中刊)」,這是大報副刊主編不敢做的。我以一年為期,懇記四位詩人出任每一季的主編,把不定期選刊的一首首小詩,改成在每月月底集中織成一幅詩篇。在副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同性質文稿由「壹」而「多」,反而別具一格,甚獲好評。(改寫自周浩正〈壹與多〉)
(A)「壹」意謂專精於本業,「多」意謂多元化發展
(B)「壹」雖然單薄,其特色有時比「多」來得顯著
(C)在有限資源下,「壹」與「多」之間須尋求平衡
(D)由「壹」而「多」,易提高領域占有與品牌辨識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章核心觀點的歸納能力。解題關鍵在於理解作者提出的「從壹到多」策略及其效果。
作者以資本累積的「量變到質變」為喻,說明在編輯工作中,將零散、單一(壹)的內容,透過系統性的整合與集中呈現(多),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實現「領域占有」並提升品牌辨識度。例如將零星詩作集中成「詩雜誌」刊中刊,將單本書納入書系。
(A)錯誤。文中「壹」指零散、單一的狀態,「多」指系統性整合與規模化,非指專業化與多元化。
(B)錯誤。文中並未比較「壹」與「多」的特色顯著度,而是強調由「壹」整合成「多」能創造更大價值。
(C)錯誤。文中重點在「由壹而多」的轉化策略,而非在兩者間尋求平衡。
(D)正確。符合作者透過系統化整合(由壹而多)以達到「領域占有」和提升品牌辨識度的核心觀點。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0

依據上文「多」的概念,下列事例最符合的是:
(A)購物之前多比價,用最少金錢發揮最大的成本效益
(B)集中電子產品商家於帶狀街道,打造資訊文化園區
(C)申辦多張信用卡,以獲得不同發卡銀行提供的優惠
(D)擁有多個手機門號,供客戶以及群組朋友分別撥打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將文中「多」的概念應用於具體情境的能力。解題關鍵在於理解文中「多」是指將同類事物系統性整合、集中,以形成規模效應或品牌效應。
文中「多」的概念核心是:將零散、單一的個體(壹),透過集中、整合、系統化的方式呈現,形成規模或系列(多),從而提升整體價值、影響力或辨識度。
(A)錯誤。這屬於資源優化配置,而非將同類事物整合以形成規模效應。
(B)正確。將分散的電子產品商家集中於特定區域,形成專業市場或園區,符合將「單一商家(壹)」整合成「產業聚集區(多)」的概念,能提升整體吸引力和品牌效應。
(C)錯誤。這是數量上的增加,但各信用卡之間是獨立並行的工具,並非系統性整合成一個更有價值的整體。
(D)錯誤。同(C),是多個獨立門號的並存使用,缺乏整合與系統化的「由壹而多」的轉化過程。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1

依據上文,不符合「陳樹菊」小行星的敘述是:
2018年9月5日,第278986號小行星正式以「陳樹菊」之名在天堂閃耀。
小行星是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大小、形狀不一。一顆小行星被發現且確認後,會獲得一個臨時編號:發現年份加上英文字母。當小行星的運行軌道參數被精確測定後,便會獲得正式命名:永久編號加上名字。永久編號,是以小行星發現的順序編號,至於名字,小行星是目前唯一可由發現者命名並得到世界公認的天體。發現者擁有命名權,但須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核准。
直到中央大學設立「鹿林天文臺」,臺灣才在2002年首度觀測到新的小行星。2007年,第145523號與145534號小行星分別命名為「鹿林」、「中大」,成為首度由臺灣發現並命名的小行星。目前鹿林天文臺已發現800多顆、正式命名90多顆小行星,如:吳大猷(2008年)、鄒族(2009年)、雲門(2010年)。
中央大學天文觀測員蕭翔耀為傳遞臺灣美善的人文價值,特別將他在2008年10月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Chenshuchu(陳樹菊姓名英譯),以表彰陳樹菊的善行義舉。從此,最美的人心將照亮世界。(改寫自中大新聞2018年9月6日)
(A)由蕭翔耀於「鹿林天文臺」觀測發現
(B)發現到正式核可命名,歷時大約10年
(C)永久編號為278986,名字是Chenshuchu
(D)臺灣首顆以人名命名並經核可的小行星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本細節的準確理解與判斷能力。
(A)符合文意。文中明確指出由中央大學天文觀測員蕭翔耀發現,而中央大學擁有鹿林天文臺。
(B)不符合文意。陳樹菊小行星於2008年10月發現,2018年9月正式命名,歷時約10年。但文中提到「吳大猷(2008年)」、「鄒族(2009年)」、「雲門(2010年)」等更早即以人名或文化名稱命名,故陳樹菊小行星並非臺灣首顆以人名命名的小行星。
(C)符合文意。文中開頭即說明第278986號小行星命名為「陳樹菊」,其英文名為Chenshuchu。
(D)錯誤。如(B)項解析所述,在陳樹菊之前已有吳大猷(2008年命名)等以人名命名的小行星。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2

依據上文,關於小行星命名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在獲得正式命名前,會有一個以發現順序編碼的臨時編號
(B)運行軌道確認後,可獲得發現年份加英文字母的永久編號
(C)發現者如欲命名須經核准,且限用該國特殊貢獻人士之名
(D)145523號小行星由臺灣發現,2007年正式命名為「鹿林」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小行星命名規則等文本細節的準確理解。
(A)錯誤。文中說明臨時編號是「發現年份加上英文字母」,而非以發現順序編碼。
(B)錯誤。文中說明永久編號是「以小行星發現的順序編號」,而非「發現年份加英文字母」。
(C)錯誤。文中僅說明發現者擁有命名權且須經核准,但未限定必須命名「該國特殊貢獻人士」。
(D)正確。文中明確指出「2007年,第145523號與145534號小行星分別命名為「鹿林」、「中大」,成為首度由臺灣發現並命名的小行星」。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3

下列有關甲、乙二文中「故居」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甲文:我一面吸收咀嚼那金色的甘芳,一面流下淚來。我家,因父親的關係,自民國42年至民國104年擁有一棟宿舍,我們在其間生活成長。然後,父母相繼去世,我們必須還屋。把這棟宿舍在風騷雨之後與我們相依為命的房舍繳交回國防部。而這老巢,就是我跑到屏東故宅——那棟不再屬於我的故宅——中去摘來的。……今朝晨涼中,趁我窗子猶健,鼻舌尚敏,我來喚我昔日故園中的果實,來重溫我猶暖的對雙親的感念。(改寫自張曉風《這些老巢,是偷來的嗎?》)
乙文: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閑子,且何謂閑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閑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歸有光《項脊軒志》)
(A) 二文皆是作者離鄉多年後,偶爾回故居暫住的憶往之作
(B) 二文皆透過作者與親人昔日在故居中的對話,表達對親人已逝的傷懷
(C) 甲文的「重返故居」顯示思親之切,乙文的「室壞不修」暗示作者尚未走出喪妻之痛
(D) 甲文直接指出作者與家人曾同住故居62年,乙文則以「五年」、「六年」揭示作者與妻曾同住故居11年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兩篇抒情散文內容細節與情感的理解與比較能力。
(A)錯誤。甲文是作者(張曉風)因父母去世、房屋繳回後,特意重返「已不屬於自己」的故居摘取芒果以寄託哀思,並非「偶爾回故居暫住」。乙文是歸有光在項脊軒居住期間及後來的回憶,並非「離鄉多年後」偶爾回去暫住。
(B)錯誤。甲文主要透過「摘果」行動和內心獨白抒發對父母的感念,並未著重描寫「與親人昔日的對話」。乙文雖有與妻子在軒中的生活片段(問古事、學書)及轉述小妹語,但「對話」並非全文核心,核心是透過景物變遷抒發物是人非的傷懷。
(C)正確。甲文「跑到屏東故宅」摘取昔日院中芒果,確是「重返故居」以寄託對父母的深切思念。乙文中,妻子死後「室壞不修」,確實常被解讀為因悲痛而無心整修,暗示難以走出喪妻之痛;後來雖重修,但「多在外,不常居」,也透露了觸景傷情之意。
(D)錯誤。甲文「自民國42年至民國104年」共62年,是房屋擁有/居住的年限。乙文中「後五年,吾妻來歸」指作者寫《項脊軒志》後五年妻子嫁來,「其後六年,吾妻死」,意指妻子嫁來後六年去世,故夫妻同住時間是6年,非5+6=11年。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4

「樹」在甲、乙二文中的意義,最適當的解說是:
(A) 甲文的芒果樹象徵父母安康
(B) 乙文的枇杷樹象徵思念長存
(C) 二文作者皆於親人亡故後「植樹」紀念
(D) 二文皆透過「樹在人去」領悟生死有命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兩篇文章中「樹」之意象的解讀與比較能力。
(A)錯誤。甲文的芒果樹是故居中的舊物,是承載家族記憶的媒介,作者藉由品嘗其果實來「重溫對雙親的感念」,樹本身並非直接「象徵父母安康」。
(B)正確。乙文的枇杷樹是妻子死那年親手所植,如今「亭亭如蓋」,樹的生長茂盛對比妻子的早逝,樹的存在本身即成為思念的載體,象徵著對亡妻的思念隨時間流逝而愈加深厚、長存。
(C)錯誤。甲文的芒果樹是舊宅原有,並非作者在父母亡故後所植。乙文的枇杷樹確是妻死之年所植,可視為紀念。
(D)錯誤。兩文確實都包含「樹在人去」的場景,但甲文重點在於藉物思人、感念親恩;乙文重點在於睹物思人、抒發物是人非的傷痛。兩者均未明顯導向「領悟生死有命」的哲理。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5

依據上文,不符合作者想法的是:
文人達士,多喜言遊。遊未易言也,……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自非置身物外,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余覽往昔諸名人遊記,驗諸目觀身經,知其皆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鮮窺閫奧。……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漢黔,百蠻荒徼之區,皆往返再四。其行不從官道,但有名勝,輒迂迴屈曲以尋之;先審視山脈如何去來,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勢後,一丘一壑,支搜節討。登不必有徑,荒榛密箐,無不穿也。……記文排日編次,直敘情景,未曾刻畫為文。……故吾於霞客之遊,不服其闊遠,而服其精詳;於霞客之書,不多其博辨,而多其真實。……霞客果何所為?夫惟無所為而為,故志專;志專,故行獨;行獨,故去來自如,無所不達意。造物者不欲使山川靈異久秘不宣,故生斯人以揭露之耶?(潘耒《徐霞客遊記序》)
(A)便遊、群遊與淺遊,屬嘗一臠披一節式的遊覽
(B)欣賞徐霞客的邊疆之記,更勝於他的中原之錄
(C)徐霞客按日期先後記錄,真實與精詳是其優點
(D)徐霞客以華藻曲筆狀寫情景,揭露造物的奇祕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言評論性文字的理解,並找出與作者觀點不符的選項。
(A)符合。作者認為「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並批評許多名人遊記只是「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可見他將便遊、群遊、淺遊歸於此類。
(B)符合。文中明確指出「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漢黔,百蠻荒徼之區」,且作者佩服之處在於邊疆之遊的「精詳」與「真實」。
(C)符合。文中提到「記文排日編次」說明按日期記錄,「直敘情景,未曾刻畫為文」說明其真實,並總結「服其精詳」、「多其真實」。
(D)不符合。文中明確說徐霞客的遊記是「直敘情景,未曾刻畫為文」、「不多其博辨」,即不靠華麗辭藻和曲折筆法,而是以真實、精詳取勝。他揭露山川奇祕靠的是親身探索與詳實記錄,而非「華藻曲筆」。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6

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的是:
(A)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B)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C)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D)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俯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將文中描述的特質與其他古文情境進行對應的能力。解題關鍵在於理解「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描述的是不循常規道路、開闢新徑的探索精神。
(A)描述沿山路行走,最終發現醉翁亭,雖有「峰回路轉」,但仍是沿路而行,並非「不從官道」、「不必有徑」。
(B)描述在西湖斷橋至蘇堤一帶遊覽,這是著名的遊覽路線,屬於「從官道」、「行有徑」。
(C)正確。描述發現西山後,命僕人渡江、沿溪、砍伐雜樹野草、焚燒茅草,直至山頂。這一系列「斫榛莽,焚茅茷」的行動,正是開闢路徑、不依常規道路的表現,完全符合「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
(D)描述在蘭亭集會,地點是固定的名勝,屬於群體性的、在有明確路徑可達的場所活動。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7

某旅行社打算推出仿徐霞客行旅的套裝行程,下列文案最接近其行遊精神的是:
(A)一步一腳印走入隱世祕境,在人際交流中發現世界,盡嘗家與人情的味道
(B)沿縣道公路深入風景勝地,登高盡攬海天一色,文青族、背包客一網打盡
(C)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專業背包客帶您在田園裡與自我心靈對話
(D)專攻高端背包客,不走常規景點,壯遊千里探祕勝,在冒險中尋找自我肯定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徐霞客旅行精神的理解與應用。解題關鍵在於把握文中描述的徐霞客特點:深入邊荒、不從官道、探索未知、精詳考察、志專行獨、為探索而探索。
(A)強調「人際交流」、「家與人情」,與徐霞客「孤行其意」、「置身物外」的個人探索精神不符。
(B)「沿縣道公路」與「不從官道」的精神相悖。
(C)雖提到「發現」與「心靈對話」,但設定在「田園裡」,且由「專業背包客帶領」,與徐霞客主動深入「百蠻荒徼之區」、「孤行其意」的冒險性和自主性有差距。
(D)正確。「不走常規景點」對應「不從官道」;「壯遊千里探祕勝」對應深入邊疆、探索奇絕之處;「在冒險中尋找自我肯定」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了「孤行其意」、「無所為而為」的個人精神追求。此選項最接近徐霞客的行遊精神。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