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24

24-25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24-25題 。

關於甲、乙二文對商貿和山澤之利的態度,敘述最適當的是:
甲:壹山澤,則惡農、慢惰、俗欲之民無所於食;無所於食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然則商賈少,農不能喜酣奭,大臣不為荒飽。商賈少,則上不費粟;民不能善酣奭,則農不慢;大臣不荒,則國事不稽,主無過舉。(《商君書》)
乙:慶曆中,議弛茶鹽之禁及減商稅,范文正以為不可;茶鹽、商稅之入,但分減商賈之利耳,行於商賈未甚有害也。今國用未減,歲入不可闕,既不取之於山澤及商賈,須取之於農;與其害農,孰若取之於商賈?今為計莫若先省國用,國用有餘,當先寬賦役,然後及商賈,弛禁非所當先也。其議遂廢。(沈括《夢溪筆談》)
(A)甲文主張調漲酒肉價格,提高商賈獲利,以活絡經濟
(B)乙文中,范文正認為維持茶鹽之禁,並不會危及商賈
(C)甲文主張由國家統管山澤之利,將獲利分配給自己的百姓
(D)乙文中,范文正認為歲入短缺時,不應取之於山澤及商賈

[單選題]
答案

(B)正確。乙文范仲淹認為茶鹽之禁只是分減商賈之利,對商賈「未甚有害」。
(A)錯誤。甲文漲價是為抑制消費,非提高商賈獲利
(C)錯誤。甲文「壹山澤」是國家專營以驅民務農,非分配利益
(D)錯誤。乙文主張歲入短缺時應取之於商賈,非不取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25

關於甲、乙二文對農業和農民的態度,敘述最適當的是:
(A)甲文主張減少農民酒肉之弊的機會,使其專注於農作
(B)乙文中,范文正主張給予農民賦稅優惠,以獎勵務農
(C)二文皆認為執政者的職業怠惰是造成農業不振的主因
(D)二文皆認為農民是經濟上的弱勢族群,應該予以保護

[單選題]
答案

(A)正確。甲文透過貴酒肉、重稅使「農不能喜酣奭」,促其專心務農。
(B)錯誤。乙文未主張賦稅優惠,而是主張不應先弛禁增加農民負擔
(C)錯誤。甲文提及大臣,乙文未論及執政者怠惰
(D)錯誤。甲文視農民為需驅使之對象,非保護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26

26-28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26-28題 。

甲文朱光潛「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的理由是:
一般人以為更改文字只是要文字順暢或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例如韓愈建議賈島「敲」字比「推」字佳。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義上的分別。
「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裡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裡有人應門。他彷彿是乘月夜訪友,自己不甘寂寞,那寺裡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

所 以 我 很 懷 疑 韓 愈 的 修 改 是 否 真 如 古 今 所 稱 賞 的 那 麼 妥 當。究 竟 哪 一 種 意 境 是 賈 島 當 時 在 心 裡 玩 索 而 要 表 現 的 ,只 有 他 自 己 知 道。「 推 」字 和「 敲 」字 哪 一 個 比 較 恰 當,關 鍵 在 於 哪 種 境 界 是 他 當 時 所 要 說 的 且 與 全 詩 調 和 的。在 文 字 上 推 敲 , 骨 子 裡 是 在 思 想 情 感 上 「 推 敲 」 。 ( 改 寫 自 朱 光 潛 《 談 文 學 》 )

(A)用「敲」字不能展現詩人的胸襟氣度
(B)用「推」字與全詩冷寂的氛圍更相應
(C)「敲」字有聲響感,攪擾寺內的莊嚴氣氛
(D)「推」字雖魯莽,但能表達僧人訪友心情

[單選題]
答案

(B)正確。朱光潛認為「推」字更能與「鳥宿池邊樹」的冷寂氛圍相調和。
(A)錯誤。朱認為「推」也能展現胸襟氣度
(C)錯誤。非關莊嚴氣氛,是打破岑寂
(D)錯誤。「推」是僧人自歸,非訪友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27

乙文中,王夫之認為「或推或敲,必居其一」的原因是:
王夫之《薑齋詩話》云:「『僧敲月下門』,只是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縱令形容酷似,何嘗毫髮關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王夫之以為詩中佳境,對詩人而言,不可「預擬」,初無定景,初非想得,否則,「只是指大燈窗下鑽故紙物事」,或者「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了」。佳句乃當時情景,即詩人「即景會心」、「因景因情」時所拾得,「何勞擬議哉」?
(A)若韓愈有近似的經驗,就無須揣摩賈島的實際狀況,可直接選出推或敲
(B)若韓愈能從全詩調和的情境來考慮,就能知道用推或敲,何者意境較佳
(C)若賈島能從傳統佳作中鍛鍊用字技巧,就能輕易選定推或敲,不必詢問他人
(D)若賈島能依據真實經驗,寫出當時景物及內在情感,就能清楚應選擇推或敲

[單選題]
答案

(D)正確。王夫之強調「即景會心」,詩人若根據真實經驗,自然知道當時是推門還是敲門。
(A)錯誤。王反對揣摩
(B)錯誤。王認為不應考慮調和,而應寫實
(C)錯誤。王反對鑽研故紙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28

依據甲、乙二文,下列敘述最不適當的是:
(A)朱光潛強調文字上的斟酌與推敲,其實更動後表現的是不同的思想情感
(B)王夫之認為在文字上沉吟推敲,即使最終文辭巧妙,仍非出自真實情感
(C)朱光潛懷疑僧敲月下門未必比僧推月下門更好,王夫之則未做高下評判
(D)王夫之、朱光潛均認為推敲文字首重全詩情調一致,才能臻至自然靈妙

[單選題]
答案

(D)最不適當。王夫之反對為求情調一致而推敲,主張「即景會心」的自然流露。
(A)正確。朱光潛觀點
(B)正確。王夫之觀點
(C)正確。朱質疑韓愈修改,王未評高下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29

29-30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29-30題 。

依據上文,下列對於鳥叫聲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人能藉手語溝通,可知語音並非語言的必要因素。小鳥啁啾、海豚吱吱,都近似人類語言的溝通系統,可見動物的溝通系統和人類語言的不同,絕非在於缺少語音。
動物能在聲音上模仿人類的話語,並不表示他們擁有語言。會說話的鳥並不會把他們模仿的聲音切成獨立的單位,而人類語言的特質之一,則是語音或手勢單位的獨立性,單位之間有次序,可重新排序,可合併也可分開。總之,鸚鵡只會說人家教他或他所聽到的,再無其他。
很多種鳥的叫聲的確具有溝通功能,且同一種鳥可能也有「方言」之別。鳥語(bird calls)是包括一聲或一聲以上的短叫聲,傳達和環境相關的訊息,例如危險、覓食、暴風、群聚等等;鳥鳴(birdsongs)則是較為複雜的鳴叫形態,用來宣示勢力範圍,並可吸引配偶。這些鳥叫聲若不出任何內在的結構,也不能像人類語言能分出獨立具有意義的單位。一篇有關知更鳥勢力圖鳴聲的研究中發現:敵對的知更鳥只注意高頻和低頻聲的轉換,何者在前何者在後,其實無關緊要。訊息內容的差異,也只限於這些知更鳥對他的東西擁有多強或他的抵抗決心多高,以及在勢力圖內集聚的意志多強等等。因此,高、低頻的轉換,只是表達不同感受程度而已。知更鳥的創造力,在於能用不同方式做相同訊息的鳴叫,但他不能利用各種單位作不同組合,表達不同訊息。(改寫自 V. Fromkin等 著 , 黃宣範譯《語言學新引》)

(A)可藉其內在的結構,表達不同程度的感受
(B)以短叫聲來表達欲望、意志和決心的強弱
(C)能夠多樣組合各種意義單位,藉以表達不同的訊息
(D)知更鳥能以不同頻率的鳴叫轉換,傳達相同的訊息

[單選題]
答案

(D)正確。文中說明知更鳥能用不同頻率轉換傳達相同訊息(如抵抗決心強弱)。
(A)錯誤。鳥叫聲缺乏內在結構
(B)錯誤。鳥語傳達具體環境訊息,非抽象欲望
(C)錯誤。鳥不能組合單位表達不同訊息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30

依據上文,關於動物與人類的語言,推論最適當的是:
(A)鸚鵡經由良好的訓練,可以理解沒聽過的人類話語
(B)動物沒有語言能力,關鍵在於缺少人類的發音器官
(C)人類語言與其他動物溝通系統的相異,在於複雜的語法結構
(D)學習新語言多從發音開始,可知語音是人類語言的必要元素

[單選題]
答案

(C)正確。人類語言的特質在於單位獨立性、次序性、可重組性等語法結構。
(A)錯誤。鸚鵡僅模仿,不理解
(B)錯誤。關鍵在語法結構,非發音器官
(D)錯誤。語音非必要,如手語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31

31-32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31-32題 。

上文______內最適合填入的文句是:
夫足下之書,始所云者欲至乎道也,而所質者則辭也,無乃務其淺,忘其深,當急者反徐之歟!夫道之大歸非他,欲其得諸心,充諸身,擬而被之國家天下而已,非汲汲乎辭也。其所以不已乎辭者,非得已也。孟子曰:「______」此其所以為孟子也。今足下其自謂已得諸心,充諸身歟?擬而被之國家天下而有不得已歟?不然,何遽急於辭也?(曾鞏《答李沿書》)
(A)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B)無辭讓之心,非人也
(C)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D)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單選題]
答案

(A)正確。孟子自言好辯是不得已,與曾鞏強調「其所以不已乎辭者,非得已也」相呼應。
(B)錯誤。談辭讓之心
(C)錯誤。談文辭與心志關係
(D)錯誤。談讀書態度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32

依據上文,曾鞏主要是想提醒李沿:
(A)治天下應恤民重諾
(B)寫文章應深入淺出
(C)讀書不宜欲速躁進
(D)為學不宜捨本逐末

[單選題]
答案

(D)正確。曾鞏批評李沿追求文辭(末)而忽略求道(本)。
(A)錯誤。非談治國
(B)錯誤。非談寫作技巧
(C)錯誤。非談讀書速度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33

33-34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33-34題 。

上文特意描繪季梁往見魏王時「衣焦不申,頭塵不去」的形象,主要在凸顯: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戰國策》)
(A)個性率真,不重外貌衣著
(B)君臣親密,不拘繁文縟節
(C)事態緊急,不暇梳洗更衣
(D)旅途艱辛,不辭跋山涉水

[單選題]
答案

(C)正確。季梁聽聞魏王欲攻邯鄲,急忙返回勸諫,來不及整理儀容,凸顯事態緊急。
(A)錯誤。非關個性率真
(B)錯誤。非關君臣關係
(D)錯誤。非強調旅途辛苦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