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2學測國寫試題-02

問題(二):從上文對話中約略可以看出福爾摩斯、華生不同的生活態度,請分析二人的差異,並說明你比較傾向哪一種。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非選擇題]
答案

從對話中可見福爾摩斯與華生展現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
福爾摩斯代表「理性效率主義」:他精於計算機會成本與邊際效益,追求決策的最優化(如總支出最低、省時美味)。他冷靜、客觀,甚至帶點功利色彩,認為直接捐款比情感式節省更能解決問題(非洲飢童)。其生活核心是邏輯與效率。
華生則代表「情感體驗主義」:他重視過程中的個人感受與情感價值,如享受親手製作三明治的樂趣,並對食物浪費有直接的情感不適(想到非洲飢童)。他的選擇常基於習慣、直覺與道德情感,而非純粹的效益計算。其生活核心是體驗與情感連結。

我個人較傾向於華生的態度,但認為需融入福爾摩斯的理性長處。純然的理性計算雖高效,但可能使生活過於機械化,失去人情味與過程中的樂趣。華生對親力親為的享受、對浪費的情感不忍,展現了人性中溫暖、同理的一面,這些是構成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元素。然而,在資源有限或重大決策上,適度借鑑福爾摩斯的理性分析,能避免因情感或習慣導致的非理性浪費。因此,理想的生活態度應是在華生的情感基礎上,輔以福爾摩斯的理性視角,在感性与理性間取得平衡,既享受過程的溫度,也追求決策的智慧。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我覺得童年是一種氣味的記憶。 我的童年,有許多果樹氣味的記憶。夏天暑熱的午後,廟埕後有一棵巨大的龍眼樹。 我從小學翻牆出來,背著書包,爬上龍眼樹,躲在密密的枝葉裡。外面日光葉影搖晃,隱 約聽見老師或母親尋來,在樹下叫著我的名字,但那呼喚的聲音,被蟬聲的高音淹沒了。 我一動不動,找到一處適合蜷窩身體的枝椏,好像變成樹的一部分,而那時,龍眼樹密密 的甜熟的氣味就包圍著我。我閉起眼睛,好像在假寐,也像在作夢,夢裡一串一串纍纍的 龍眼,招來許多蜜蜂果蠅。我童年的夢,很甜很香,好像一整個夏天都窩在那棵樹上,包 圍在濃郁的氣味裡做了一個醒不來的夢。(改寫自蔣勳《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請回答下列問題:

生活中充斥各種氣味。氣味透過嗅覺傳遞,喚起人們的記憶和感受,一如文中龍眼樹甜熟的氣味喚起作者的童年記憶。請以「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為題,寫一篇文章,書寫你熟悉的花草樹木的氣味,及其所召喚的記憶和感受。(占25分)

[非選擇題]
答案

此題要求以「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為題進行書寫。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連結:從氣味是強大的記憶載體入手,點出特定花草樹木的氣息,如同時光機的開關,能瞬間將我們帶回過往的某個場景與心境。
2. 氣味與記憶的描寫:選擇一至數種你熟悉且承載深刻記憶的花草樹木氣味進行細膩描繪。例如:
- 桂花盛開時節,那濃郁而甜軟的香氣,如何瀰漫在整個巷弄,讓你想起外婆家秋天的庭院,以及她做的桂花糕點的溫暖。
- 雨後草地上泛起的清新泥土與青草味,如何將你帶回無憂無慮的童年午後,與玩伴追逐嬉戲的場景。
- 檳榔花在夜間散發的獨特幽香,如何伴隨著夏夜的涼風與蟲鳴,成為你對鄉下老家夏夜的集體記憶。
- 樟木箱或檜木家具散發的沉穩木香,如何讓你憶起祖父的老家、老書房的寧靜,以及家族歷史的厚重感。
- 阿勃勒落花時略帶腐熟的甜味,如何標記了畢業季的來臨,混雜著對青春流逝的淡淡感傷與對未來的憧憬。
描述時,不僅寫氣味本身,更要透過氣味,勾勒出相關的人物、事件、場景與當時的氛圍,使記憶立體化。
3. 感受與體悟的抒發:深入闡述這些氣味所召喚的內在感受。是鄉愁、是溫暖、是寧靜、是傷感,還是對逝去時光的眷戀?這些氣味記憶如何形塑了你對某地、某人或某段時光的獨特情感?它們之於你現在的意義是什麼?是心靈的慰藉、是力量的源泉,還是提醒你勿忘根本的印記?
4. 結語:總結氣味記憶的魔力,它讓無形的過往得以依附,讓情感有了具體的憑藉。這些來自花草樹木的氣息,已然成為你生命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芬芳篇章。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1

一、

生活中,人們習慣使用「標籤」將複雜的事物簡化、分類,再附上標記。然而,有時 我們也將「標籤」使用在人的身上。哲學家叔本華說:「人們都從一個人所擁有的職位、 從事的生意、隸屬的民族和家庭—亦即總體上從世俗常規所給予此人的角色和位置判 斷他。所以,一個人就像商品一樣地被貼上標籤,並受到商品式的對待。至於根據其個人 素質,這個人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只是依自己的需要隨意地提及,亦即在大多數時 候被擱置一邊,或者視而不見。」
人們或傳播媒體貼的標籤,有時會形成「刻板印象」,其中真假對錯值得深思。例如 稱某個世代為「草莓族」,提到南美洲就想到「這些民族很會踢足球」。

 


社會學家貝克指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標籤 對人的個性意識、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因此當人被一種詞語或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可 能會往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許多企業因而賦予員工職稱正向的標籤,以放大標籤的 力量。例如,蘋果(Apple)直營零售店中,為顧客的產品進行故障診斷的工程師,職稱 是「Genius(天才)」,這個職稱間接鼓勵員工不斷了解最新技術知識,以提供顧客更好 建議和技術支持。星巴克(Starbucks)店員則有「咖啡大師」、「咖啡大使」等名稱識別, 象徵其所擁有的咖啡知識與對其專業服務的肯定。 你我也可以為自己貼上標籤,定義對自己的期待,並調整行為以符應標籤的內容,讓 他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擁有更多展現個人價值的機會。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二文,說明「標籤」概念使用於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非選擇題]
答案

負面作用(甲文):標籤會將人簡化、商品化,形成刻板印象,使人們忽略個體的獨特素質,導致片面甚至錯誤的判斷,如「草莓族」的汙名化。
正面作用(乙文):標籤能產生「自我應驗預言」的積極效果,激勵人朝標籤喻示的正面方向發展(如「天才」工程師),並可作為自我期許與形象管理的工具。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2

問題(二):日常生活中不乏「貼標籤」或「被貼標籤」的實例,請寫一篇短文,舉例說明你對標籤現象的看法。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非選擇題]
答案

我認為「標籤」是一把雙面刃,其影響深遠,端看我們如何理解與運用它。

標籤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它如同一個簡化的濾鏡,容易遮蔽個體的複雜性與能動性。例如,學生一旦被貼上「數學不好」的標籤,可能自我設限,放棄努力,甚至被師長區別對待,形成惡性循環。社會上的地域標籤(如某地人一定如何)、世代標籤(如「躺平族」),也常引發誤解與對立,阻礙了真正的理解與溝通。甲文中叔本華的憂慮正在於此:人被簡化為其標籤,獨特性被漠視。

然而,標籤亦非全無價值。如乙文所述,正向的標籤(如「咖啡大師」)能激發榮譽感與專業追求;個人為自己貼上「積極學習者」、「可靠夥伴」等標籤,也能成為自我督促、塑造理想形象的動力。標籤在此扮演了「導航」與「激勵」的角色。

因此,我的看法是:我們應警惕標籤的簡化與固化力量,避免輕易為他人貼上負面或僵化的標籤,並培養辨識與抵抗刻板印象的能力。同時,我們可以主動選擇並善用正向標籤,將其轉化為自我成長的助力。最重要的是,理解每個標籤背後都是一個立體而複雜的個體,保持開放心態,願意撕下舊標籤,看見真實的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看到山上那麼多參天大樹時,會勾起我的惻隱之心。在無法順暢呼吸的空間裡,樹木 之間為了生存必須展開激烈的競爭。為了能多接受一些陽光,它們只能拼命向上生長。 但是,只為生存而競爭的森林卻漸次死亡,因為陽光無法到達地面,所以溫度不夠高, 無法讓幼小的生命萌芽。小樹和花、草,以及與它們一起生活的小昆蟲沒有生存的空間。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完美,但這種森林其實與沒有希望的不孕之地無異。 根據我的經驗,密集栽種的樹苗體型壯大數十倍時,就需要開始砍樹,否則樹木會抱 怨空間太窄,活不下去。要想確保樹木能充分接受陽光照射的空間,就必須做出犧牲。因 此,幾年期間強行進行砍伐,樹木間距剛開始時是一公尺,現已擴大到七公尺。也就是說, 即使是粗略估算,也可知七棵樹中有六棵為之消失。 森林要想成為孕育新生命的希望之地,就需要有縫隙。如果樹木壽命結束或因為意外 災害而倒下,該位置就會產生空間,那麼,溫暖的陽光就會照射進來,被陽光照射的地面 混雜著前一年秋天凋落的樹葉,於是積聚起能夠孕育新生命的養分。因此,樹木的縫隙, 既是結束和開始共存的空間,也是由缺乏轉化為希望的空間。(改寫自禹鐘榮著、盧鴻金 譯《樹木教我的人生課》)

請回答下列問題:
根據上文所述,為什麼森林需要縫隙?由此聯想,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請以「縫隙的聯想」為題,寫一篇文章,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書寫你的感恩與體悟。(占25分)

[非選擇題]
答案

此題要求以「縫隙的聯想」為題,從森林需要縫隙聯想到人生。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類比:闡述森林因過度密集競爭而漸成「不孕之地」,需要透過縫隙讓陽光、養分進入,方能孕育新生命,成為「希望之地」。進而點明,人生亦然,看似完滿緊湊的表象下,實則需要「縫隙」——即留白、停頓、餘裕與接納不完美的空間。
2. 闡述人生需要縫隙的體悟: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從多個層面論證「縫隙」之於人生的必要性與積極意義。
- 時間的縫隙:在忙碌學業或工作中刻意留出的空白時光,允許自己發呆、閱讀無用之書、發展興趣。這並非浪費,而是讓心靈喘息、思緒沉澱,醞釀創造力與靈感的必要空間,避免身心耗竭。
- 人際的縫隙:在親密關係中保持適當的個人邊界與獨處時刻,尊重彼此的差異與獨立性。這份「縫隙」非關疏離,而是讓情感得以自由呼吸,使關係更健康、持久。
- 心境的縫隙:接納生命中的失落、失敗與不完美,視其為成長必經的「縫隙」。正如森林中倒下的樹創造了新空間,人生的挫折與缺憾,往往能讓我們停下慣性腳步,反思生命方向,看見新的可能性,孕育出更堅韌的智慧與更寬廣的胸懷。
- 學習與成長的縫隙:不過度填滿行程,允許自己有探索、犯錯與調整的餘地。這些探索的過程,正是知識內化與人格成熟的養分所在。
3. 表達感恩與總結:感恩那些生命中的「縫隙」時刻——可能是挫折後的暫停、獨處時的寧靜、計畫外的轉彎——它們如同森林中的光隙,帶來了溫暖、養分與新生的希望。總結「縫隙」並非空洞與缺乏,而是結束與開始共存、轉化與希望萌發的家園。學會欣賞並為人生保留縫隙,是我們能給予自己最珍貴的禮物之一。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01

下列「」內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是:
(A)既聲且「輝」/彈等搏「群」
(B)不「枝」不求/「皮」藏字畫
(C)「攢」聲累積/踰牆「鑽」穴
(D)「剜」肉補瘡/壯士斷「腕」

[單選題]
答案

(A)輝:ㄏㄨㄟ/群:ㄑㄩㄣˊ
(B)枝:ㄓ/皮:ㄆㄧˊ
(C)攢:ㄗㄢˇ/鑽:ㄗㄨㄢ
(D)剜:ㄨㄢ/腕:ㄨㄢˋ
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02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A)觀音山,故名思義是因遠眺貌似觀音躺臥而得名
(B)清晨的山谷中,不見遊客聚集,萬物靜寂,聞然無聲
(C)年終特賣會,在買一送一的強力促銷下,驅之若驚者多
(D)有些人誤以為投資一本萬利,因而錯判形勢,終至傾家盪產

[單選題]
答案

(A)故→顧
(B)聞→闃
(C)驚→鶩
(D)無錯別字
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03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不適當的是:
(A)世事變化無常,有如白駒過隙,總讓人感觸良多
(B)一味索求而不節制,無疑是竭澤而漁,自斷後路
(C)依循既往,墨守成規,很難在文創產業頭角崢嶸
(D)他們陷入進退維谷的狀態,心慌意亂,難以抉擇

[單選題]
答案

(A)白駒過隙:形容時間飛逝,使用恰當
(B)竭澤而漁:比喻只顧眼前利益,使用恰當
(C)頭角崢嶸:形容才能出眾,使用恰當
(D)進退維谷:形容進退兩難,但與「心慌意亂」語意重複
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04

依據下列框內資訊,關於斯卡羅族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斯卡羅族居住於海拔三百公尺以下,在清代已接觸較多漢人文化;在臺灣接受日本統治後,即以和平、合作的態度迅速成立國語傳習所。同化的程度越深,自我的認知越淡,族群離散也越快。 據大正六年調查,斯卡羅族豬勝東社僅八十九戶,連同射麻里社十九戶、龍墾社二十一戶、貓仔社十多戶,即使加上已移住他鄉的族人,也不過二一○戶,約一千人。到了昭和五年至七年臺北帝國大學調查時,只剩五百人左右。

(A)漢人文化對傳統習俗造成強烈衝擊,導致族人避居外地
(B)低海拔地區的生活條件不良,使族人的向心力日益淡薄
(C)族人響應日人政策設校學日語,間接導致族群日趨式微
(D)大正六年,已有逾半戶數移住他鄉,且多遷居豬勝東社

[單選題]
答案

從文本可知斯卡羅族因接受日本統治後成立國語傳習所,同化程度加深導致族群離散。大正六年約1000人,昭和五年只剩500人,顯示族群式微與日人政策有關。
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05

依據下文,關於文中所論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敘述最適當的是:
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之一,是服膺高度的審美能力,要求讀書引發一種渾成的心智,如同詩的境遇,它雖借助於文字符號的撩撥,但讀書者實際所取得的,是自我的美經驗之誕甦。其中經不起任何外力挑剔,或慎思明辨等等反省解釋來「徒亂人意」。(改寫自主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自序》)
(A)毋須經由純理性的知解鍛造
(B)僅適於閱讀感性的詩歌作品
(C)不需要理解文字符號的涵義
(D)應契合社會公認的審美內涵

[單選題]
答案

文中強調「不求甚解」是追求渾成的心智與美經驗,不依賴理性分析,反對「慎思明辨」等反省解釋。
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