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1

依據下列《西遊記》中的書信,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辱愛弟魏徵,頓首書拜,大都案契兄崔老先生台下:憶昔交遊,音容如在。倏爾數載,不聞清教。常只是遇節令,設蔬品奉祭,未卜享否?又承不棄,夢中臨示,始知我兄長大人高遷。奈何陰陽兩隔,天各一方,不能面覿。今因我太宗文皇帝倏然而故,料是對案三曹,必然得與兄長相會。萬祈俯念生日交情,方便一二,放我陛下回陽,殊為愛也。容再修謝。不盡。

(A)寄信者是崔老先生,受信者是魏徵
(B)崔老先生請魏徵多照顧太宗皇帝,免其懸念
(C)由提稱語「台下」可推知,崔老先生為魏徵的長輩
(D)魏徵無法在人世間見到崔老先生,但仍按時備清饌表達懷思

答案

答案:(D)。略解:D魏徵「遇節令設蔬品奉祭」,且「陰陽兩隔」,正確;A寄信者是魏徵,受信者是崔老先生;B是魏徵請崔老先生照顧太宗;C「台下」是謙稱,無法推知輩分,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2

[題組:第12題到第13題]
西方對於悲劇的定義,大多談到人的局限性-主角最終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受更大的意志所支配的對象,但在必然性的驅使之下,仍無可奈何地走向毀滅。我們不必指望在中國的傳統裡發現西方意義上的悲劇,這種悲劇的結構是受文化限制的。不同的文明有各自不同的典型,我們可以在非道德的必然性與人的道德秩序的衝突中,發現中國的典型。中國傳統中非道德的必然性,通常是指周而復始的自然,是一種非人格的力量,人們稱之為「命」。相對於西方悲劇的必然性來說,最引人注目的對比,是這種必然性完全能夠為人所理解,而且每當不可避免的事情快要發生時,會出現許多徵兆,「命」往往通過這些徵兆顯示它的存在。西方的悲劇英雄總有一個從懵然無知到恍然大悟的過程;在中國,與悲劇英雄對應的人物常在既定的不幸結局來臨前,早就認識到這種結局是不可避免的。主角在這裡沒有抗爭,而是在註定要遭受不幸的情況下「知其不可而為之」,令人崇敬地克服絕望情緒。(改寫自宇文所安《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
12. 下列敘述,符合作者看法的選項是:
(A)西方的悲劇英雄雖然早已預知難逃毀滅,仍堅持抗爭不懈
(B)中國傳統中的「命」具有非人格的神祕性,人們無從窺知
(C)中國缺乏西方意義的悲劇,乃因人們習於順「命」而遠遁
(D)無論西方或中國的傳統,皆有人們無法超越必然性的思維

答案

答案:(D)。略解:D西方「受必然性支配」,中國「受『命』支配」,均無法超越必然性,正確;A西方英雄「懵然無知到恍然大悟」,非「早已預知」;B「命」可透過徵兆窺知,非「無從窺知」;C中國主角「知其不可而為之」,非「順命遠遁」,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3

[題組:第12題到第13題]
13. 下列人物,符合作者所謂「與悲劇英雄對應的人物」的選項是:
(A)「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的文天祥
(B)「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的李後主
(C)「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的賈誼
(D)「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的丘逢甲

答案

答案:(A)。略解:A文天祥明知抗元必敗仍堅持,符合「知其不可而為之」,正確;B李後主、C賈誼、D丘逢甲均是悲嘆命運,非「主動堅持」,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4

[題組:第14題到第15題]
「其」可作「其中之」講,如:「孔融幼時,與諸兄食梨,取『其』小者。」「其」的這種用法可說是從「他的」之義變化出來,但也未嘗不可仍作「那個」講。「其」的這兩種意義本來密切相連,「他的」就等於「那個… … 的」。我們因為白話裡用的詞不同,就生出分別,古人大概感覺只有一個作為指稱之用的「其」。「其」還有一種用法,表示語氣。這和指稱用法毫無關係,應該是兩個不同的詞,只是寫成同一形式罷了。「其」表示的語氣,或為測度,和「殆」差不多,如:「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或為勸勉,如:「爾『其』無忘乃父之志!」這個「其」和白話的「可」相當。(改寫自呂叔湘《文言虛字》)
14. 依據上文,符合作者看法的選項是:
(A)「殆」、「可」、「其」三者作為語氣詞,意義可相通
(B)表示語氣的「其」,是從作為「其中之」的「其」變化而來
(C)「其」作「他的」講和作「那個」講,是為了白話理解之便
(D)古文中「其」作為語氣只有一種用法,在白話才有測度和勸勉的區別

答案

答案:(C)。略解:C作者認為古人視「他的」「那個」為同一「其」,區分是為白話理解,正確;A「殆」(測度)、「可」(勸勉)意義不通;B語氣「其」與指稱「其」無關;D古文「其」有測度、勸勉兩種語氣用法,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5

[題組:第14題到第15題]
15. 依據上文,下列文句中「其」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測度語氣,「殆」之意
(B)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勸勉語氣,「可」之意
(C)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指稱用法,「其中之」之意
(D)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指稱用法,「那個」之意

答案

答案:(A)。略解:A「其」表測度,與「殆(大概)」意近,正確;B「其」是測度語氣,非勸勉;C「其」是「他們的」,非「其中之」;D「其」是「它的(蘭槐之根的)」,非「那個」,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6

[題組:第16題到第17題]

16. 下列關於謝、徐二人詩中「桃花源」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謝枋得希望所居的「桃花源」不受外界打擾
(B)徐孚遠認為「桃花源」之地不適合安居久留
(C)二人都因傾慕陶淵明而四處尋訪「桃花源」
(D)二人皆自認已找到陶淵明的「桃花源」遺址

答案

答案:(A)。略解:A謝詩「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希望桃花源不被打擾,正確;B徐詩「何必武陵回」贊同桃花源宜居;C「傾慕陶淵明尋訪」錯,是借桃花源表避世;D「找到遺址」錯,是借喻避世之地,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7

[題組:第16題到第17題]
17. 若謝詩作於福建,徐詩作於臺灣,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徐詩「問君何必武陵回」的「武陵」,是暗指臺灣
(B)謝詩「怕有漁郎來問津」的「漁郎」,是暗指作者自己
(C)二詩運用「避秦」典故時,皆將原本避亂之地引申為不受異族統治之地
(D)二詩的「花飛莫遣隨流水」、「朵朵還如人面開」,皆流露避世而居的喜悅

答案

答案:(C)。略解:C謝枋得避元、徐孚遠避清,均以「避秦」喻避異族統治,正確;A「武陵」暗指故鄉,非臺灣;B「漁郎」暗指外界入侵者,非作者;D謝詩流露憂懼,非喜悅,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8

18.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恰當的選項是:
(A)暴雨成災,當地居民因為缺乏糧食而腹笥甚窘
(B)受到食安新聞影響,民眾杯弓蛇影,減少外食
(C)小陳力阻父親逢人說項,希望靠自己出人頭地
(D)她從前輩的經驗拾人牙慧,因而見解新穎獨到
(E)他當年總誇自己是一時瑜亮,如今卻一事無成

答案

答案:(B,C)。略解:B「杯弓蛇影」指因恐慌而多疑,適用食安事件;C「逢人說項」指到處稱讚,小陳阻父親,符合情境;A「腹笥甚窘」指學識貧乏,不適用糧食缺乏;D「拾人牙慧」指抄襲,與「見解新穎」矛盾;E「一時瑜亮」指兩人相當,不適用自誇,故選B,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19

19.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
(B)一夕歸,見二人與師「共」酌/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C)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淡「屬」素敦古處,新、艋尤為菁華所聚之區
(D)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
(E)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

答案

答案:(D,E)。略解:D前「雲」(傳說),後「雲」(傳說),相同;E前「若」(你),後「若」(你),相同;A前「拊」(杖),後「拊」(撫愛);B前「共」(一起),後「共」(供給);C前「屬」(撰寫),後「屬」(地方),故選D,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20

20. 陳列在〈玉山去來〉一文中形容玉山主峰頂上的煙雲變化:「好像交響樂在一段管弦齊鳴的昂揚章節後,轉為沈穩,進入了主題豐繁的開展部」,以聽覺感受形容視覺感受。下列文句,將某一感官的感受以其他感官的感受表達的選項是:
(A)俄而棋勢吃緊,兩人都站起來了,劍拔弩張,如鬥鵪鶉
(B)我不會喝酒,一小杯我就醉,並且醉得很厲害,像害一場大病
(C)就像一條繩子,蟬聲把我的心紮捆得緊緊地,突然在毫無警告的情況下鬆了綁,於是我的一顆心就毫無準備地散了開來
(D)但不知啥緣故,在清晨四時多一點即醒來發楞。忽然間,好像是黑色翅膀的飛魚飄過我眼簾,剎那間我感到萬分的舒暢
(E)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

答案

答案:(C,E)。略解:C以視覺「繩子綁心」形容聽覺「蟬聲的緊張感」;E以視覺「飛蛇盤旋」形容聽覺「唱腔變化」;A、B、D是同感官比喻,故選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