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01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A)小魚莧菜重在食材新鮮,湯頭甘醇,不需以勾欠增加濃綢度
(B)衣著服飾首重剪裁合宜,適當得體,切莫奇裝異服譁眾取寵
(C)外出之前務必仔細檢查,小心門戶,儘量避免霄小趁虛而入
(D)連日豪雨導致土石鬆動,道路攤方,造成雙向交通嚴重堵塞

答案

答案:(B)。略解:A「勾欠」應為「勾芡」,「濃綢」應為「濃稠」;B無錯別字;C「霄小」應為「宵小」;D「攤方」應為「坍方」,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02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最適當的是:
(A)大自然巧奪天工,將太魯閣峽谷雕刻得渾然天成
(B)他生性樂觀且豁然開朗,所到之處無不笑聲洋溢
(C)都市更新期間,車站附近街道肩摩轂擊,十分蕭條
(D)曾幾何時,民眾排隊搶購的熱門商品已成明日黃花

答案

答案:(D)。略解:A「巧奪天工」用於人工製作,不適用大自然;B「豁然開朗」形容心境或視野,不形容性格;C「肩摩轂擊」形容人車擁擠,與「蕭條」矛盾;D「曾幾何時」指時間過得快,「明日黃花」指過時事物,運用適當,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03

閱讀下文,選出依序最適合填入□內的選項:
甲、我母親和我姑姑一同出洋去,上船的那天她伏在竹床上痛哭,綠衣綠裙上面釘有□□發光的小片子。(張愛玲〈私語〉)
乙、蝴蝶的本能是吮吸花蜜,女人的愛亦是一種本能:採集所有美好事物引誘自己進入想像,從自身記憶□□□□並且偷摘他人經驗之片段,想像繁殖成更豐饒的想像,織成一張華麗的密網。(簡媜〈母者〉)
丙、母親是天可汗,當家的天可汗,一家之王,絕對的威權,分配空間與食物的主人。她要我報告的事,或她突如其來要我□□的事,我最好都要知道,所以我在覲見可汗時,不論她問不問我話,我的心中就是會先有腹稿。(鍾文音〈我的天可汗〉)
(A)抽搐/綢繆未雨/進貢
(B)抽搐/煮繭抽絲/奏疏
(C)張揚/煮繭抽絲/進貢
(D)張揚/綢繆未雨/奏疏

答案

答案:(C)。略解:甲處「張揚」形容小片子發光顯眼,「抽搐」不適;乙處「煮繭抽絲」指從記憶中提取片段,「綢繆未雨」指提前準備,不適;丙處「進貢」指回報事情,「奏疏」是公文,不適,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04

下列是一段現代散文,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戊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愈是靈心善感的詩人,愈是技巧高妙的詩人,
甲、悉聽自然
乙、不必勉強押韻
丙、形式上有韻與否
丁、也愈能引發讀者的共鳴
戊、他的作品節奏愈自然
但也不必故意避免用韻。(琦君〈不薄今人愛古人-我讀新詩〉)
(A)甲丙乙戊丁 (B)乙戊丙甲丁 (C)丁乙丙甲戊 (D)戊丁丙甲乙

答案

答案:(D)。略解:先接「作品節奏愈自然(戊)」,再連「引發讀者共鳴(丁)」;而後談「形式上有韻與否(丙)」,主張「悉聽自然(甲)」「不必勉強押韻(乙)」,順序為戊丁丙甲乙,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05

下列各組文句,前後意義最相近的是:
(A)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先之,勞之
(B)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C)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D)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

答案

答案:(B)。略解:B前句強調為天下謀利,後句強調順應民心,均以民為本,意義相近;A前句講謙讓,後句講率先勞作;C前句講專心,後句講謹慎;D前句講以全取勝,後句講反對殺戮,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06

依據下文,最能概括文章內容的標題是:
法蘭克福是大多數外國旅客到德國的第一站,除了巨大繁忙的法蘭克福國際機場外,這裡也是德國的鐵、公路交通樞紐,以及歐陸的金融中心,更因是歐洲中央銀行的所在地,在世界經濟上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
因為是銀行城,市區內現代的摩天大樓林立,使法蘭克福的天際線十分絢麗。除了工商業充斥,她也是一座文化古都。從1562年起,法蘭克福一直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加冕的地方,崇高的地位延續到該帝國1806年瓦解為止。旅行者可從市中心古色古香的羅馬山廣場,感受歐洲中古風情。
法蘭克福位於美茵河畔,有廣大美麗的河濱綠園,可在此觀賞高聳壯觀的天際線。而美茵河往西匯入萊茵河,河流孕育出本區自然環境的旺盛生命力,造就無數美景。(改寫自林呈謙《德國旅行家》)
(A)與時俱進的文化古都
(B)廣大絢麗的美茵河畔
(C)古色古香的德國城市
(D)大樓林立的金融中心

答案

答案:(A)。略解:A文中提法蘭克福是「文化古都」,又有現代金融、交通發展,「與時俱進」概括全面;B「美茵河畔」僅局部;C「古色古香」未提現代;D「金融中心」未提文化,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07

依據下文,關於犯罪小說與偵探小說,敘述最適當的是:
近十年來專注於犯罪小說的評論研究大幅增加,僅有少數提及犯罪小說的源起。有人認為閱讀犯罪小說的基本動機是宗教性的,透過儀式與象徵性的犧牲來除去個人或群體的罪惡。這種企盼並不會永遠奏效,真正的犯罪小說迷就像摩尼教徒,認為光明與黑暗會永無止境地相互抗衡,猶如偵探與罪犯的對峙。部落獻祭的人或許被視為是神聖的,因此通常在死亡前都必須經過偽裝,將人類外觀打扮成需驅趕的惡魔模樣。偵探小說的操作方式則相反,罪犯剛登場時是受認可的人物,而且往往受人敬重。這個面具要到故事最後才會被扯下來,露出違法者的真面目。偵探就像巫醫一樣神聖,能嗅出破壞社會的惡魔氣味,展開追捕,看破各式偽裝,直探事件根源。在故事中將偵探安排為兇手,通常會成為敗筆,除了這種作法顛覆法律外,信仰也是重要因素,因為這樣的安排混淆了光明與黑暗的力量。(改寫自朱利安‧西蒙斯《血腥謀殺》)
(A)偵探小說尾聲,罪犯往往顛覆讀者心中既有的形象
(B)偵探與罪犯在小說中就如同光明與黑暗,無法同時存在
(C)犯罪小說起源於原始部落的獻祭活動,罪犯是神聖的犧牲者
(D)為維持懸疑與符合邏輯,偵探小說結局不可安排偵探為兇手

答案

答案:(A)。略解:A偵探小說中罪犯初為「受認可者」,最後露真面目,顛覆形象,正確;B「無法同時存在」錯,是相互抗衡;C「起源於部落獻祭」錯,是「有人認為動機有宗教性」;D「不可安排」錯,是「通常為敗筆」,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08

依據下文,有關蜜蜂的舞動,敘述最適當的是:
根據馮‧弗里希的早期研究,蜜蜂有兩種「舞步」:一種他稱為環繞舞,一種則為8字搖擺舞。當時他的結論是:跳環繞舞,表示蜜蜂發現花蜜的來源;跳搖擺舞,則表示蜜蜂找到花粉。後來,波伊特勒持續進行研究,開始懷疑當初的論點。他和馮‧弗里希在1944年繼續做實驗,發現如果餵食盤距離蜂巢超過一百公尺,不管蜜蜂帶什麼東西回去,都會跳搖擺舞。所以他們認為:蜜蜂不同的舞蹈方式,並非用來描述發現什麼物質,而是一種用來傳達更複雜資訊的方法,也就是要說明地點。馮‧弗里希寫道:這種精確描述距離與方向的能力「似乎太過奇妙,根本不像是真的。」(改寫自修‧萊佛士《昆蟲誌:人類學家觀看蟲蟲的26種方式》)
(A)蜜蜂跳環繞舞的頻率高於8字搖擺舞
(B)蜜蜂可藉不同舞步溝通的說法不正確
(C)蜜蜂舞蹈方式與蜜源方位、距離較為相關
(D)蜜蜂藉舞步形式表達採收花粉與花蜜後的儲存地點

答案

答案:(C)。略解:C文中提蜜蜂舞步傳達「地點(方位、距離)」,正確;A「頻率」未提及;B「不正確」錯,是傳達資訊不同;D「儲存地點」錯,是發現地點,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09

依據下文,湯普生醫師「把總醫師痛罵一頓」的原因,敘述最適當的是:
記得我當第一年住院醫師時,有一晚恰好遇到一個車禍外傷病人由救護車送來急診。經過詳細檢查,確認只有些皮肉裂傷,總住院醫師便決定把病人帶到開刀房,洗淨傷口加以縫合並住院觀察。當晚是我們的副主任湯普生醫師值班。由於總住院醫師認為這是很平常的外傷,而且他已處理得很好,因此決定讓湯普生醫師休息。誰知湯普生第二天巡房後走出病房就大發雷霆,把總醫師痛罵一頓,說他沒有依照科內規定,維護病人權益,未和主治醫師討論出最好的治療方法,也不尊重醫學倫理,因為病人在法律上屬於湯普生醫師,他有義務照護病人。事實上病人狀況相當穩定,總醫師卻因一個善意的疏忽,幾乎被記過甚至開除。(改寫自王國照《重披白袍》)
(A)未讓湯普生醫師充分休息
(B)未把車禍外傷病人照顧好
(C)未和主治醫師討論治療方式
(D)未和病患家屬說明開刀細節

答案

答案:(C)。略解:C湯普生罵總醫師「未和主治醫師討論治療方法」,正確;A「未讓休息」錯,是總醫師想讓其休息;B「未照顧好」錯,病人穩定;D「未說明開刀細節」未提及,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10

閱讀下列詩句,最符合詩中所示的人生態度是: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李白〈行路難〉)
(A)顯貴無常,急流勇退
(B)養身隱逸,志在清高
(C)放浪形骸,任俠行義
(D)順處逆境,不求顯達

答案

答案:(A)。略解:A詩中舉子胥、屈原等「功成不退皆殞身」,贊張翰「秋風憶江東」,主張「急流勇退」,正確;B「志在清高」錯,反對「孤高」;C「任俠」未提及;D「順處逆境」未提及,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