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21

[題組:第20題到第22題]
21. 關於宋江題於壁上的詩詞,解釋最適當的是:
(A)「恰如猛虎臥荒丘」意謂才高卻無處施展抱負
(B)「敢笑黃巢不丈夫」意謂不齒黃巢舉兵動搖朝廷
(C)「報冤讎」、「遂淩雲志」指掃除匪寇以安定江州
(D)「潛伏爪牙」、「飄蓬江海」指暗中在四處招兵買馬

答案

答案:(A)。略解:A「猛虎臥荒丘」比喻才華不得施展,正確;B「敢笑黃巢」是推崇黃巢,非不齒;C「報冤讎」指對自身遭遇,非掃除匪寇;D「潛伏爪牙」指暫時忍耐,非招兵買馬,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22

[題組:第20題到第22題]
22. 下列六句是今日九江潯陽樓上的一副對聯,請依文意與對聯格式,選出排列順序正確的選項:
甲、如無水滸傳者
乙、果有潯陽樓乎
丙、就會無影無蹤
丁、寫得有聲有色
戊、則梁山聚義替天行道
己、將宋江醉酒壁上題詩

上聯 下聯
(A) 甲-戊-丙 乙-己-丁
(B) 甲-己-丁 乙-戊-丙
(C) 乙-戊-丙 甲-己-丁
(D) 乙-己-丁 甲-戊-丙
答案

答案:(D)。略解:對聯需「上聯問句+敘事+結果,下聯同理」,且字數、語氣相對。上聯「果有潯陽樓乎(問)-將宋江題詩(敘)-寫得有聲有色(結果)」;下聯「如無水滸傳者(問)-則梁山聚義(敘)-就會無影無蹤(結果)」,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23

[題組:第23題到第24題]
因為有輪迴的觀念,《封神演義》看待爭鬥的時間超越一個人在世間的壽命。從地面上王國的時間─商朝將亡,周朝將興;到諸神的時間─不知那是在宇宙的何時,諸神共議了「封神榜」,榜上注定了有多少靈魂要歷劫重生,得到封號與任務,成為守定一方的星宿或神祇;再由諸神的時間回到人類的時間,無道紂王引發的殺戮和討伐,正在展開。雖然,最後的結果早已在冥冥中被決定,整場戰爭是應著封神協議的大方向而生的微細現象。在商周兩方的旗號之間,有些人是無知被捲入,有些是明明知道、要避卻還是避不開。腥風血雨之後,周朝的開國基業底定。人世或許還是有成王敗寇的邏輯,神界卻不是。封神臺上,戰爭中死去的魂靈們再度聚集,不論生前是助周的、還是助商的,榜上有名者都被封神。封神的觀點□□□□。戰爭不是殲滅對手,而是吸納與融合的過程。(改寫自張惠菁〈封神〉)
23. 關於上文對《封神演義》的詮釋,最適當的敘述是:
(A)天命有歸,豈是人力
(B)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C)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D)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答案

答案:(A)。略解:A文中提「結果早已冥冥中決定」,即天命有歸,正確;B「問鬼神」未提及;C「名正言順」未提及;D「昨日死今日生」未提及,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25

[題組:第25題到第26題]
就中國古典詩學傳統而言,詩歌的意義往往以詩人個人內在的情感意念為重心,此等情意又是間接借助語言文字所呈示的對象加以烘襯,由是而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趣。至於間接烘襯的表現手法能成為主要的創作模式,就是根源於古典文化的論述中,對語言表意功能的質疑。一方面固然由於情感或意念本身不可捉摸的特性,另一方面也認定了語言作為一種表意的工具其實有所不足,甚或不完備,因而如何以有限的語言媒介傳寫極為流動精微的情感或意念,便成為一項備受關注的課題。(改寫自蔡英俊《語言與意義》)
25. 依據上文,中國古典詩歌以間接烘襯方式表達情感的原因是:
(A)詩以言志
(B)言不盡意
(C)得意忘言
(D)意在筆先

答案

答案:(B)。略解:B文中提「語言表意不足」,即言不盡意,故用間接烘襯,正確;A「詩以言志」是詩的功能;C「得意忘言」是獲得意義後忘記語言;D「意在筆先」是先有意念再寫作,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26

[題組:第25題到第26題]
26. 下列詩句,最符合上文畫底線處所述表意方式的是:
(A)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B)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C)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D)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答案

答案:(A)。略解:A以「天地一沙鷗」間接烘襯飄泊孤獨,符合;B是直敘;C是用典;D是評論,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27

[題組:第27題到第29題]
甲:
烏於人最黠,伺人音色有異,輒去不留,雖捷矢巧彈,不能得其便也。閩中民狃烏性,以謂物無不可以性取者,則之野,挈罌飯、楮錢,陽哭冢間,若祭者然。哭竟,裂錢棄飯而去。烏則爭下啄,啄盡;哭者復立他冢,裂錢棄飯如初。烏不疑其紿也,益鳴爭,乃至三四,皆飛從之。稍狎,迫於羅,因舉獲其烏焉。今夫世之人,自謂智足以周身,而不知禍藏於所伏者,幾何不見賣於哭者哉!(蘇軾〈烏說〉)

狃:了解。

乙:
臺灣平地甚少看到烏鴉,較難想像「烏合」的場面,但在日本東京、印度孟買等城市,常可見到一群群烏鴉,乍看牠們的確是毫無紀律地聚集、啄食、行動,但仔細觀察會發現,牠們飛到啄食處,離開啄食處,甚至歸巢的行動,都是相當有紀律的。
許多研究顯示,烏鴉在鳥類中屬於智慧高、學習能力強的一群。觀察烏鴉的行為,會發現牠比其他鳥類及猴子、海豚之外的哺乳類動物高明不少。例如棲息於海邊的烏鴉要取食蛤蜊等貝類時,會先叼起蛤蜊起飛,再從高處將牠丟下,把硬殼撞破。若飛得太高,體力消耗太多;飛得太低,又打不開殼,因此必須掌握適當的高度。此外,還必須丟在質地較硬處才有效率。當一隻烏鴉發現適當的地點和合宜的擲落高度時,其他烏鴉馬上起而模仿。所以《伊索寓言》裡聰明的小烏鴉,叼石頭填滿裝著些許水的瓶子而喝到水的故事,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不只學習能力,在多烏地區,有時我們還可以看見數隻烏鴉攻擊一隻流浪貓或小狗的場面。(改寫自朱耀沂《成語動物學》)
27. 下列關於甲文的解說,最不適當的是:
(A)「音色有異」指人們聲音和表情不同於往常
(B)「裂錢棄飯」指人們怕遭攻擊而丟下錢和飯
(C)「不疑其紿」指烏鴉不懷疑人們的欺騙手法
(D)「舉獲其烏」指烏鴉全部都被人們網羅捕捉

答案

答案:(B)。略解:B「裂錢棄飯」是引誘烏鴉,非「怕遭攻擊」,不適當;A、C、D均符合文意,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28

[題組:第27題到第29題]
28. 下列關於乙文的解說,最適當的是:
(A)認為烏鴉無組織、無紀律,是人們經過長期觀察的定見
(B)日本東京、印度孟買等城市的烏鴉比臺灣的烏鴉有紀律
(C)烏鴉的智慧與學習能力,比其他鳥類和哺乳類動物高明
(D)烏鴉為取食蛤蜊,會探索適當的地點和合宜的擲落高度

答案

答案:(D)。略解:D乙文提烏鴉取食蛤蜊「掌握適當高度、丟在硬地」,正確;A「無紀律」錯,是乍看無紀律;B「比臺灣烏鴉有紀律」錯,臺灣少見烏鴉;C「比其他哺乳類高明」錯,是「猴子、海豚之外」,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29

[題組:第27題到第29題]
29. 下列關於甲、乙二文文意的說明,最適當的是:
(A)甲文提醒人們勿如烏鴉爭奪楮錢而陷入羅網
(B)甲文警惕人們不要只看到眼前近利而忽略隱藏的災禍
(C)乙文從動物行為學觀點證成「烏合之眾」一詞是指有紀律的群眾
(D)乙文藉烏鴉毫無紀律地聚集、啄食、行動,證明「烏合」之說法其來有自

答案

答案:(B)。略解:B甲文以烏鴉貪食陷入羅網,警惕人們勿貪近利忘隱患,正確;A「爭奪楮錢」錯,是啄食;C「證成烏合之眾有紀律」錯,是解釋烏鴉有紀律;D「毫無紀律」錯,是乍看無紀律,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30

[題組:第30題到第31題]
故車之堅可以任重也,而人斯載之;故弓之良可以射遠也,而人斯彀之。茍汝治車而堅矣,為弓而良矣,焉往而不為人所求。不此之務,而急急焉以求人知為事,則非予之所望於汝也。(陳高〈送族弟祥遊金陵序〉)
30. 陳高在上文中提及「車之堅」、「弓之良」,用意是:
(A)自許為堅車良弓的能工巧匠
(B)勉勵族弟以製作堅車良弓為務
(C)勸告族弟充實自身,如治堅車為良弓
(D)強調自身如堅車可任重,如良弓可射遠

答案

答案:(C)。略解:C陳高以「車堅、弓良被人求」比喻「充實自身才會被重視」,勸族弟充實自己,正確;A「自許能工」錯;B「製作車弓」錯,是比喻;D「強調自身」錯,是勸族弟,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