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01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A)及時新聞報導新冠肺炎疫情
(B)口罩已成為不可獲缺的物資
(C)民眾不明就裡搶購民生用品
(D)政府呼籲切勿輕信流言斐語

答案

答案:(C)。略解:A「及時新聞」應為「即時新聞」;B「不可獲缺」應為「不可或缺」;C無錯別字;D「流言斐語」應為「流言蜚語」,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02

下列信箋□□□□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華穎經理大鑒:上月蒙敝公司主管安排引薦,雖僅□□□□,但十分欽佩您的專業素養,企盼能向您請益。只是弟方轉調越南分公司,諸事繁瑣,尚無法□□□□。佳節將近,敬備薄禮,□□□□,並祝闔府平安。
(A)一面之緣/親臨賜教/心領懇謝
(B)一面之緣/登門就教/藉申賀忱
(C)偶然邂逅/親臨賜教/藉申賀忱
(D)偶然邂逅/登門就教/心領懇謝

答案

答案:(B)。略解:第一空「一面之緣」指短暫相見,比「偶然邂逅」更正式,符合信箋語境;第二空「登門就教」指主動上門請教,「親臨賜教」是請對方前來,此處應是自己無法上門,用「登門就教」;第三空「藉申賀忱」用於佳節送禮表祝福,「心領懇謝」是接受禮物後的感謝,此處是送禮時用「藉申賀忱」,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03

閱讀下文,□□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甲、中國菜在世界各地異質的環境裡,通過不斷的自我修正、調適,□□了異國的風味、習俗與社會節律,終於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生存之道。(鄭寶娟〈法國的川菜館〉)
乙、在許多年以前的詩作裡,我把北非的意象帶進某個荒涼的段落,為了營造某種遙遠到幾乎等於□□、等於永不相幹的孤獨情懷。(羅智成〈沙中之沙〉)
丙、架上硬梆梆的思想哲學類書籍一臉□□,仿彿在守候一位皓首窮經的學者。一位,我相信,只要一位,就可以滿足它們的苦苦等待了。(鍾怡雯〈藏魂〉)
(A)影響/隔絕/茫然
(B)影響/空洞/孤寂
(C)順應/空洞/茫然
(D)順應/隔絕/孤寂

答案

答案:(D)。略解:甲處「順應」指適應異國環境,比「影響」更符合「自我修正、調適」;乙處「隔絕」體現「遙遠、永不相幹」,「空洞」無此含義;丙處「孤寂」符合書籍等待學者的冷清感,「茫然」不契合,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04

下列是一段現代散文,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戊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一個強者,一旦洩漏人性軟弱的一面,
甲、在如此巨力之前
乙、此所以當時帳中諸將皆泣,莫能仰視
丙、項羽、虞姬生死不移之至情
丁、其震撼人心的巨力,實難抵禦
戊、凡人不由得會畏懼震怖,心魂無主
實在已足糞土王侯。(方瑜〈項羽- 超級巨星〉)
(A)丁甲戊乙丙
(B)丁乙丙戊甲
(C)戊甲乙丙丁
(D)戊乙丁甲丙

答案

答案:(A)。略解:先接「震撼人心的巨力(丁)」,再講「在巨力前(甲)凡人的反應(戊)」,接著說明「帳中諸將泣(乙)」的原因是「項虞至情(丙)」,順序為丁甲戊乙丙,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05

關於下列詠物詩畫底線處之物的形貌特質與詩人的情志,敘述最適當的是:
(A)「凍蕊凝香雪豔新,小山深塢伴幽人。知君有意淩寒色,羞共千花一樣春。」描寫梅花無懼嚴寒而綻放,宣示不隨俗浮沈的堅持
(B)「草木多情似有之,葉憎人觸避人嗤。也知指佞曾無補,試問含羞卻為誰。」描寫含羞草以閉合葉片回應人的觸碰,蘊藏笑罵由人的生命態度
(C)「百尺扶桑萬木低,朝陽五色鳳同棲。司晨每喚千家醒,戒旦常先百鳥啼。」描寫雞隻每於破曉之時先鳴,叫醒眾人,流露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寂寞
(D)「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描寫牛耗竭心力耕作,換來糧倉的豐實,展現厚植實力,無人可傷的自信

答案

答案:(A)。略解:A「淩寒色、羞共千花」體現梅花耐寒、不隨俗,正確;B「指佞」是指斥奸佞,與含羞草無關,錯誤;C「司晨」是雞,但「眾人皆醉我獨醒」未體現,錯誤;D詩中牛體現奉獻,非「厚植實力」,錯誤,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06

依據下文對「笑」的看法,敘述最適當的是:
笑亦多術矣,然真於孩,樂於壯,而苦於老。海上憨先生者,老矣。歷盡寒暑,勘破玄黃,舉人間世一切蝦蟆傀儡,馬牛魑魅,搶攘忙迫之態,用醉眼一縫,盡行囊括。日居月諸,堆堆積積,不覺胸中五嶽墳起。欲嘆則氣短,欲罵則惡聲有限,欲哭則為其近於婦人。於是破涕為笑,極笑之變,各賦一詞,而以之囊括天下之苦事。(王思任〈屠田叔笑詞序〉)
(A)即便老去,也努力追求純真的笑
(B)遍嘗冷暖,唯在醉中能以笑紓憤
(C)歷經興衰,終於能掌握笑的樣態
(D)閱盡人生,方知萬事可一笑概括

答案

答案:(D)。略解:文中「勘破玄黃、囊括人間百態,以笑囊括天下苦事」體現「閱盡人生,以笑概括萬事」;A「純真的笑」錯誤,是「破涕為笑」;B「唯在醉中」錯誤,醉眼是比喻;C「掌握笑的樣態」非核心,核心是「以笑概括苦事」,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07

作品可反映體裁、流派特色。關於下列詩詞曲作品,敘述正確的是:
(A)崔顥〈黃鶴樓〉首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因其對仗工整,後人譽此詩為唐人七律傑作
(B)李煜〈浪淘沙〉「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流露故國之思,不但拓展詞的境界,也開後世豪放詞風之先
(C)黃庭堅〈寄黃幾復〉「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化用典故,展現了江西詩派點鐵成金的風格
(D)關漢卿〈大德歌秋〉「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淅零零細雨灑芭蕉」中「兒、淅零零」為襯字,元曲使用襯字與文句長短有關,文句長襯字多,文句短襯字少

答案

答案:(C)。略解:A〈黃鶴樓〉首聯不對仗,錯誤;B李煜是婉約詞,不開豪放詞風,錯誤;C黃庭堅化用「雁足傳書」典故,體現江西詩派特色,正確;D元曲襯字與文句長短無必然關聯,錯誤,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08

[題組:第8題到第9題]

老現代詩認定詩的語言必須有「張力」,張力一失,垮做一堆,便成了散文。不過,張力雖見於語言的安排,卻不能不符合主題的需要。把張力從主題之中抽離出來,在絕緣之中加工經營,很可能引起一種病態現象:那便是不必要的緊張、急促,甚至做作。過分經營張力,往往會犧牲整體去成全局部,變成所謂「有句無篇」,不然便是句句動人、字字爭先,效果互相抵消,結果是一句也不可愛。(改寫自余光中〈新現代詩的起點〉)

尋字與尋意看似糾纏,其實也可以拉開來分看。寫詩初期,對語言此一媒介都情有獨鍾、任意把玩,此時詩句的孕育和發展,即是情思的孕育和發展,兩者隨時相互調整焦距,「一句數日得」是這時期的特點,追逐的是奇語,要擺脫的是常語。整體而言,此時期以尋字為主,偏於語言策略,故宜寫小詩。寫詩中期,技巧的掌握漸趨平穩,轉而投注詩意之深淺寬廣,對語言的糾纏遂感不耐,亟欲掌握的是事物本質,眼光逐次拔高。此時多從謀篇著手,常以妙觀逸想的情思去捕捉所寫,靈感所注非在字句而在尋意,此時期可說偏於情思策略。當然寫詩過程也非盡如此,有人終生尋字,有人跳過尋字,直接尋意,結果意不新,情思平凡,始於失意,終於哀傷,始於汗水,終於淚水。(改寫自白靈《一首詩的誕生》)
8. 關於甲、乙二文對於寫現代詩的觀點,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A)乙文的「一句數日得」,可能會造成甲文「有句無篇」的情形
(B)乙文的眼光拔高、妙觀逸想,應屬於甲文的句句動人、字字爭先
(C)甲文中老現代詩的寫作觀點,或許即為了避免乙文對語言糾纏的不耐
(D)甲文把張力從主題中抽離加工,將造成乙文寫詩始於汗水,終於淚水的結果

答案

答案:(A)。略解:A乙文「一句數日得」是過分雕琢字句,可能導致甲文「有句無篇」,正確;B乙文眼光拔高是謀篇尋意,非甲文「字字爭先」,錯誤;C甲文是反對過分經營張力,與乙文「對語言糾纏的不耐」無關,錯誤;D甲文抽離張力造成「有句無篇」,非乙文「始於汗水,終於淚水」,錯誤,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09

[題組:第8題到第9題]
9. 關於甲、乙二文的旨意,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A)甲文探討詩的整體性,乙文說明詩人創作的成長歷程
(B)甲文側重如何經營一首詩,乙文強調寫詩應以尋意為主
(C)甲文討論何謂主題,乙文論辯孕育詩句和孕育情思的異同
(D)甲文論述寫詩如何不失張力,乙文分析寫詩如何掌握事物本質

答案

答案:(A)。略解:A甲文反對「有句無篇」,探討詩的整體性;乙文分「初期尋字、中期尋意」說明創作成長,正確;B乙文未強調「以尋意為圭臬」,錯誤;C甲文不討論「何謂主題」,錯誤;D乙文分析「尋字與尋意」,非「如何掌握事物本質」,錯誤,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10

[題組:第10題到第11題]

對翻譯要求完美,幾乎是種苛求。譯者若採「歸化」策略,遷就譯作語言的文化背景,或顧及譯作語言的順暢表現而調整文意,可能被質疑犧牲原文特色與含意;若採「異化」策略,將文意與表達方式按原作樣貌重現,往往被批評為生硬不通。例如翻譯古典英詩,必然會碰到韻腳、節奏等格律,與其保存形式而犧牲文意,不如在中文字數和韻腳上保留彈性。執意押韻卻譯成打油詩,反而得不償失。因此,翻譯不只是把作品移植到另一種語文,還涉及作者與譯者雙方的文化。在機器翻譯發達的時代,只有「人」能使翻譯在文化交流上產生重要功能與意義。譯者,既是易者,也是益者。「易」,兼具易文改裝、變得容易與人親近之意;「益」,則是指作者與讀者同為翻譯的受益者,獲益最大的其實是認真的譯者。沒有翻譯,就沒有廣為流傳的世界文學,作者才識無法受到肯定,異文化之間無法交流,將導致自身文化的孤立與枯萎。(改寫自林承勳〈專訪翻譯學家單德興〉)

翻譯從來不是兩種語言的等值替代,而是原文的再創作。翻譯中文古典詩,有可譯和不可譯的範疇,但不可譯範疇並非無法處理。以翻譯杜甫律詩〈旅夜書懷〉為例,英國外交官弗萊徹為它套上英雄雙韻體的古典英詩外衣,呈現維多利亞詩歌風格。劉若愚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則試圖透過句式、詞類的平行對應,呈現原詩對仗的部分樣貌。杜甫在詩的末句以「天地一沙鷗」提供聯想意境,是中文古典詩「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常用手法。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直譯此句,即試圖保留中文古典詩簡潔含蓄的特質。有其他翻譯家則另外添加「尋找庇護所」之意,固然便於英文讀者理解,卻限制讀者想像而「抑」縮了詩意。

譯者 〈旅夜書懷〉詩句的英譯
劉若愚 Stars drooping, the flat wilds widen; The moon bobbing, the Great River flows. (星) (垂下) (平坦的荒野)(開闊) (月) (湧起) (大江) (流動)
宇文所安 In Heaven and Earth, a single gull of the sands. (天) (地) (單一的) (鷗) (沙)
其他翻譯家 A wild gull seeking shelter on the sea. (野生的) (鷗) (尋找) (庇護所) (海)

10. 關於翻譯的認知,下列敘述與甲、乙二文最相符的是:
(A)翻譯工作者將原作以另一種語文轉化時,既是再創作,同時也引介了異文化
(B)翻譯使用「歸化」手法,較易接近完美;使用「異化」策略,較易遭受批評
(C)機器翻譯發達的時代,翻譯工作者的可貴在於成為「益」者,而非「易」者
(D)中文古典詩譯為英文,不可譯的範疇多;古典英詩譯為中文,可譯的範疇多

答案

答案:(A)。略解:A甲文提翻譯涉及雙方文化,乙文提翻譯是再創作,正確;B甲文未說「歸化較接近完美」,錯誤;C甲文「易者」與「益者」均重要,錯誤;D文中未比較中英文詩歌可譯範疇,錯誤,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