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第31題到第32題]
笛卡兒主張心智和身體是兩種不同的實體。哲學家所謂的「實體」是指某種基礎、根本、型塑這個世界的東西。因此,心智和身體可以說根本不是同一個世界裡的產物。笛卡兒認為,大腦裡的松果體是心智和身體相互協調作用的地方。
對熱愛散步的達爾文來說,有些思維在走路時更容易浮現。如果笛卡兒也能在走路時工作,不要只是窩在床上苦思,他的哲思成果或許會比較有血有肉。哲學家尼采也用一向浮誇的態度說過:「只有走路時獲得的想法才有價值。」
我們使用的語言也帶有身體的色彩。語言中許多常用的隱喻都和基本的人類生理學有關。例如,我們說某個短跑選手排名「上升」,或是某個足球員的事業發展「倒退」,但是這些運動員並不是真的往上爬或是倒退走。要瞭解這些隱喻,需要掌握身體的感覺,知道爬上一座陡峭的山是什麼感覺,在短跑比賽裡落後又是什麼感覺。哲學家很容易忘記這一點。笛卡兒提到他「賣力」完成《沈思錄》時,就使用和重量有關的隱喻,表示思考不只是心智在身體裡運作這麼輕巧,而帶有物質世界的重力。
感覺也具有身體性。「網壇壞小子」約翰‧馬克安諾在球場上的脾氣,可不只是看不見的內在情緒,而是透過猙獰的表情、緊握的拳頭、手臂猛力揮拍呈現出來。哲學家梅洛龐蒂說:「一般人會說憤怒存在於人心中。這種說法好像憤怒發生在另一個超然的空間,不在生氣的人身體裡,而事實並非如此。」梅洛龐蒂說憤怒和身體「緊密相繫」,當然快樂、膽怯、驕傲這些情緒也都是如此。
尼采說:「身體即是全部的我,此外無他。」思考和感覺一直都發生於肉體內、透過肉體傳達,並經由肉體產生。笛卡兒對自己的身體太習以為常,以致遺忘了他的心智也是透過身體運作。(改寫自Damon Young《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
31. 關於上文對心智與身體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達爾文與尼采均重視走路,進而認為身體坐於書桌前思考的成果沒有價值
(B)笛卡兒說自己「賣力」完成《沈思錄》,可知他主張心智與身體實質相同
(C)約翰‧馬克安諾的肢體語言證明情緒難以由心控制,而是靠身體表達出來
(D)梅洛龐蒂與尼采對於人的心智與身體二者之間的關係,有較為一致的看法
109指考國文
109指考國文考科-32
109指考國文考科-33
[題組:第33題到第34題]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癒,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雲:「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是日劇飲而歸。(蘇軾〈遊沙湖〉)
33. 依據上文,關於蘇軾沙湖之遊,敘述最適當的是:
(A)貶謫黃州時,因欲置田沙湖而有此行
(B)病中邀龐安常同遊清泉寺,品泉賞溪
(C)因療疾而識同遊者,其人聾,觀人畫字以解意
(D)感物興悲,既傷謫居又嘆年老多病,痛飲而歸
109指考國文考科-34
[題組:第33題到第34題]
34. 關於上文蘇軾所作之歌的寫作特色,敘述最適當的是:
(A)上闋寫景,藉由「蘭芽短」、「沙路淨」、「子規啼」描寫秋日清幽
(B)下闋抒懷,化用白居易詩句,抒發了「世殊事異,其致一也」的悲懷
(C)藉問言志,以「無再少」的質疑,傳達「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襟抱
(D)觸景生情,觀蘭溪之水西流而興發「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
109指考國文考科-35
35. 下列各組「」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
(B)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
(C)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窺獄門外/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D)衛公李靖以布衣來謁,獻奇「策」/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E)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
109指考國文考科-36
36.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適當的是:
(A)大英博物館展示古代文明的吉光片羽,真令人神往讚嘆
(B)小明創作的短篇小說,評審譽為本次文學獎的壓卷之作
(C)這部小說因電影上映而熱賣,造成搶購盛況而韋編三絕
(D)警民大力合作,開門揖盜,才能讓這樁竊盜案迅速偵破
(E)王副理行事作風不孚眾望,被總經理撤換乃是意料中事
109指考國文考科-37
37. 依據下文,關於朱熹對疫疾的看法,敘述適當的是:
俚俗相傳,疫疾能傳染人,有病此者,鄰里斷絕,不通訊問,甚者雖骨肉至親,亦或委之而去,傷俗害理,莫此為甚。或者惡其如此,遂著書以曉之,謂疫無傳染,不須畏避,其意善矣,然其實不然,是以聞者莫之信也。予嘗以為誣之無染而不必避,不若告之以雖有染而不當避也。蓋曰無染而不須避者,以利害言也;曰雖有染而不當避者,以恩義言也。告之以利害,則彼之不避者,信吾不染之無害而已,不知恩義之為重也,一有染焉,則吾說將不見信,而彼之避也,唯恐其不速矣。告之以恩義,則彼之不避者,知恩義之為重而不忍避也。知恩義之為重而不忍避,則雖有染者,亦知吾言之無所欺,而信此理之不可違矣。抑染與不染似亦繫乎人心之邪正、氣體之虛實,不可一概論也。(朱熹〈偶讀謾記〉)
(A)疫疾隔離處所距鄰里太遠,不但使病人缺乏照護資源,也有違倫理
(B)透過著書宣導疫疾不會傳染,既難取信於人,也無法解決照護問題
(C)從利害角度加以剖析,可使群眾對疫疾有正確認識,有利於照顧家人
(D)當群眾對疫疾照護態度分歧,明理者可曉以恩義,無知者宜勸以利害
(E)每個人的身心素質狀況不同,即使在疫疾流行之時,也未必都會染病
109指考國文考科-38
38. 文學作品中,作者常因當前的景物憶起自身的過往。下列文句,具有此一表述方 式的是:
(A)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B)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又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導人謂楠也
(C)舉目四望,盡是繁密排列的古老房屋。當然,其中許多建築物幾度經歷天災兵禍的毀壞而又修復,不可能是十六世紀的原來面貌了
(D)一整個夜晚都是月光,航向克里特島的夜航,原來是為了注解張九齡的一句詩。小時候讀過的一句詩,竟然一直儲存著,是美的庫存,可以在一生提領出來,享用不盡
(E)向左邊看,就在防風林外,一片潔白的沙灘上,白芒花也開著,朝碧藍的大洋,永不休息的浪,它開著,在風裡。我知道它更明更亮更燦爛,曾經就是如此,猶似新雪,在我曾經的旅程
109指考國文考科-39
39. 下列有關金聖歎對《水滸傳》的評點,詮釋適當的是:
| 金聖歎對《水滸傳》的評點 | 詮釋 | |
|---|---|---|
| (A) | 只是寫人粗鹵處,便有許多寫法。如魯達粗鹵是性急,史進粗鹵是少年任氣,李逵粗鹵是蠻,武松粗鹵是豪傑不受羈靮 | 人物敘寫傳神,既寫出某類人物的共性,也表現個別人物的殊性 |
| (B) | 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詐,故處處緊接出一段李逵樸誠來,做個形擊。其意思自在顯宋江之惡,卻不料反成李逵之妙也 | 通過對比手法塑造人物,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
| (C) | 一百八人中,獨於宋江用此大書者,蓋一百七人皆依列傳例,於宋江特依世家例,亦所以成一書之綱紀也 | 以史傳體例類比人物書寫方式,彰顯梁山泊好漢身分地位的差異 |
| (D) | 《史記》是以文運事,《水滸》是因文生事。以文運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卻要算計出一篇文字來,雖是史公高才,也畢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順著筆性去,削高補低都由我 | 在以文運事的基礎上加入虛構成分,用筆更為自在靈活 |
| (E) | 《水滸傳》不說鬼神怪異之事,是他氣力過人處。《西遊記》每到弄不來時,便是南海觀音救了 | 情節鋪敘詭譎幻怪,筆勢縱橫,能凸顯傳奇的色彩 |
109指考國文考科-40
40. 《論語‧子罕》:「吾誰欺?欺天乎?」文中「吾誰欺」為「吾欺誰」之意,賓語(受詞)「誰」放在動詞「欺」之前。下列文句,也有將賓語前置情形的是:
(A)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B)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C)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D)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E)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