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21

[題組:第21題到第23題]

 

 

 

 


作史與他文不同。寧失之質,不可至於蕪靡而無實;寧失之繁,不可至於疏略而不盡。宋子京不識文章正理,而惟異之求,肆意雕鐫,無所顧忌,以至字語詭僻,殆不可讀,其事實則往往不明,或乖本意。(王若虛《滹南遺老集》)

自分類興,而元氣剝削殆盡,未有如去年之甚也!幹戈之禍愈烈,村市半成邱墟。問為漳、泉而至此乎?無有也。問為閩、粵而至此乎?無有也。蓋孽由自作,釁起鬩牆,大抵在非漳泉、非閩粵間耳。(鄭用錫〈勸和論〉)

淡水環垣病最多,漳泉棍棒粵閩戈。因牛為水芝麻釁,一鬥經年血漲河。(陳肇興〈械鬥竹枝詞〉)
21. 依據甲、乙二表,下列關於華巧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華巧來自於形式雕繪,與內容無關
(B)修辭手法始於華巧,終於寧拙毋巧
(C)欲強化讀者感受,不能不追求華巧
(D)有華巧未必精確,有精確自有華巧

答案

答案:(C)。略解:A華巧含「辭格(內容與形式)」,與內容有關;B未提「始於華巧,終於寧拙」;C甲表藝術修辭(華巧)目的是「使人感受」,故強化感受需追求華巧,正確;D有精確未必有華巧(如規範修辭僅精確無華巧),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22

[題組:第21題到第23題]
22. 參照甲表,關於丙文對宋祁(子京)修史的批評,說明最適當的是:
(A)一旦追求藝術修辭,必將損及規範修辭
(B)規範修辭易失之質,藝術修辭易失之繁
(C)藝術修辭常致詭僻,唯才高者方能駕馭
(D)寫作應先認清目的,不宜忽略規範修辭

答案

答案:(D)。略解:丙文批宋祁修史「肆意雕鐫(追求藝術修辭),字語詭僻、事實不明(忽視規範修辭)」;A「必將損及」過度;B未提規範修辭「失之質」;C未提「才高者駕馭」;D寫作(修史)應認清「傳達事實」目的,不忽略規範修辭,正確,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23

[題組:第21題到第23題]
23. 依據甲、乙二表,關於丁、戊二文的分析,最不適當的是:
(A)丁的自問自答屬於辭格
(B)丁以表達作者的認知為主
(C)戊單用抒情的表述方式
(D)戊的押韻屬形式修辭手法

答案

答案:(C)。略解:A丁文自問自答屬「設問」辭格,正確;B丁文表達「械鬥禍因」的認知,以說明為主,正確;C戊文是竹枝詞,既抒情(悲嘆械鬥慘狀)也說明(械鬥原因與結果),非「單用抒情」,不適當;D押韻屬「辭趣(形式)」,正確,故C不適當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24

[題組:第24題到第25題]
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佚而能盡之難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韓非子》)
24. 依據上文,說服過程中最困難的是:
(A)善用言辭以明確表達觀點
(B)堅持無所顧忌的直言態度
(C)掌握對方的心理進行遊說
(D)運用所知達到遊說的目的

答案

答案:(C)。略解:文中提「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以吾說當之」,即「掌握對方心理進行遊說」;A「明確表達」、B「直言態度」、D「運用所知」均非最難,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25

[題組:第24題到第25題]
25. 依據上文,關於○1 、○2 的研判,最適當的是:
○1 燭之武對秦伯說:「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運用了「吾知之有以說之」與「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
○2 馮諼對梁惠王說:「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運用了「吾辯之能明吾意」與「吾敢橫佚而能盡」。
(A)○1 、○2 皆正確
(B)○1 、○2 皆錯誤
(C)○1 正確,○2 錯誤
(D)○1 錯誤,○2 正確

答案

答案:(C)。略解:○1燭之武以「亡鄭益秦」勸秦伯,既「有以說之」(知亡鄭利弊)又「知秦伯心理」,正確;○2馮諼勸梁惠王迎孟嘗君,是「知所說之心」,非「明吾意、敢盡言」,錯誤,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26

[題組:第26題到第27題]
許多心理學教科書都會讓學生思考:冰淇淋銷量與溺水率為何呈正比關係?其實吃冰淇淋不會引發溺水,溺水新聞也不會刺激人們吃冰淇淋,而是酷暑造成兩者同時發生。這個例子,意在引導我們透過很難互為因果的兩件事,發現因果錯覺所造成的偏見。
人們常喜歡將複雜的事件歸結於單一成因,例如對青少年打暴力電玩與後來產生暴力行為,總認為兩者有因果關連。但要確認事件的因果關連,唯有透過實驗找到支持證據。進行實驗的對象,必須隨機分配為兩組來比較,否則,兩組之間的差異可能起因於其他的系統性偏差。若因經費或倫理上不允許,無法進行隨機分配,該研究便無法稱為實驗。
沒有實驗,單靠觀察取得的相關性,只能算是「注意到一項巧合」,不表示真有因果關連。許多醫學研究採用一種流行病學研究法–計算並比較不同群組的疾病發生率。例如計算並比較「攝取大量蔬菜者」與「攝取少量蔬菜者」的整體健康狀況,結果顯示:攝取量多者比攝取量少者健康。這項研究僅表示「吃蔬菜與健康有關」,並未支持「吃蔬菜讓身體健康」。流行病學研究雖不能採認為實驗證據,但在許多研究案例上–例如吸菸與肺癌可能具有潛在因果關連,仍是判斷兩項因子是否相關的最佳途徑。(改寫自克里斯‧查布利斯、丹尼爾‧西蒙斯著,楊玉齡譯《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教你擺脫六大錯覺的操縱》)
26. 依據上文,關於因果錯覺,最適當的敘述是:
(A)亦即張冠李戴、指鹿為馬的荒謬情事
(B)以想當然耳的方式,賦予事件關連性
(C)事件成因的解讀,會變得主觀且複雜
(D)只要確認事件發生的順序,即可辨識

答案

答案:(B)。略解:A「荒謬情事」過度;B因果錯覺是「未經證實,想當然賦予事件因果關連」,如冰淇淋與溺水,正確;C「主觀複雜」未提;D「確認順序即可辨識」錯,文中需實驗證據,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27

[題組:第26題到第27題]
27. 下列關於科學研究方法的敘述,最符合上文看法的是:
(A)由觀察獲得的巧合,不足以成為未來實驗研究的項目
(B)未經隨機分配對照的實驗比較,可能存有系統性偏差
(C)流行病學研究法以比較發生率為主,會強化因果錯覺
(D)疾病研究的實驗,應先透過流行病學研究法蒐集樣本

答案

答案:(B)。略解:A觀察巧合可為實驗項目;B文中提「未隨機分配,差異可能起因系統性偏差」,正確;C流行病學研究是判斷相關,非「強化因果錯覺」;D未提「先透過流行病學蒐集樣本」,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28

[題組:第28題到第32題]


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而與人;大道既隱,天下為家而與子。與人、與子固出於天,聖人所以順天而趨時也。然其為公者非不家之,以為公者為主;為家者非不公之,以為家者為主。至於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力不必藏於己,非無所別也;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非無以待人也,亦其所為主者異矣。
選賢與能,講信脩睦,六君子非不由之;禮義以為紀,堯舜非不用之;特其有所輕重淺深,煩簡之不一耳。蓋上世之選賢,則一於德而已;後世之選賢,則有及於勇知。上世之信,則出於精誠之中;而後世之信,則見於作誓作會之際。上世之睦,則和光同塵而有餘;後世之睦,則魚沫呴濡而不足。上世則有道德以為綱,而不止於禮義之紀;後世則禮義以為紀,而有失於道德之綱也。(衛湜《禮記集說》引陳祥道說)
28. 關於甲文的解說,最不適當的是:
(A)○ㄅ 句與○ㄈ 句的「此」,均指「禮義」或「禮」
(B)○ㄆ 句補充說明○ㄅ 句,強調「六君子」共通處
(C)○ㄇ 句的「其」,均指○ㄆ 句的「六君子」
(D)○ㄈ 句藉假設情境,凸顯「禮」是評判依據

答案

答案:(C)。略解:A○ㄅ「由此其選」、○ㄈ「不由此者」的「此」均指禮義,正確;B○ㄆ「此六君子者不謹於禮」補充○ㄅ「六君子由此選」,強調共通處,正確;C○ㄇ「以著其義」的「其」指「民」或「天下」,非「六君子」,不適當;D○ㄈ「如有不由此者」假設凸顯禮的重要,正確,故C不適當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29

[題組:第28題到第32題]
29. 關於孫希旦移動文句的原因,下列○1 、○2 兩項推論,最適當的是:
○1 使「謀作」、「兵起」肇因於世人以私利為先。
○2 讓「謀作」、「兵起」做為實行禮制的原因,而非實行禮制的結果。
(A)○1 、○2 皆正確
(B)○1 、○2 皆錯誤
(C)○1 正確,○2 錯誤
(D)○1 錯誤,○2 正確

答案

答案:(A)。略解:原句「謀作兵起」在「禮義為紀」後,易被視為禮制結果;移動後置於「各親其親…以功為己」後,可體現「私利為先(各親其親)致謀作兵起(○1正確)」,且成為「實行禮制的原因(因有謀作兵起故需禮制約束),非結果(○2正確)」,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0

[題組:第28題到第32題]
30. 乙文「上世之睦,則和光同塵而有餘;後世之睦,則魚沫呴濡而不足」意謂:
(A)上世自足而相融無爭,後世互持仍時感困窘
(B)上世君子超塵而拔俗,後世小人貪求而無饜
(C)上世之養民無微不至,後世之勞民竭澤而漁
(D)上世以道家精神為尚,後世距儒家理想益遠

答案

答案:(A)。略解:「和光同塵」指上世和睦自足;「魚沫呴濡」指後世需互相依靠仍不足;A符合此意;B「君子小人」、C「養民勞民」、D「道儒思想」均未提及,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