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1

[題組:第28題到第32題]
31. 下列示意圖,最接近乙文觀點的是:

答案

答案:(B)。略解:乙文提「後世以禮義為紀,有失道德之綱」,即後世社會安定以禮義為主要依靠;A上世「與人」為主,非示意圖;B後世以禮義為高層安定之道,符合;C未提相處原則;D上世選賢「一於德」,非示意圖,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2

[題組:第28題到第32題]
32. 孫希旦與陳祥道皆透過深度閱讀,對《禮記》原文提出新見。下列敘述,最符合二人持論基礎的是:

孫希旦 陳祥道
(A) 後世治亂有合理演變 上世與後世皆因時制宜
(B) 後世治亂有合理演變 上世與後世皆積久弊生
(C) 後世明主應天下為公 上世與後世皆因時制宜
(D) 後世明主應天下為公 上世與後世皆積久弊生
答案

答案:(A)。略解:孫希旦移動文句,認為「私利致亂,禮制治亂」,體現後世治亂合理演變;陳祥道提「上世重道德、後世重禮義,皆順天趨時」,即因時制宜;B陳祥道未提「積久弊生」;C孫希旦未提「天下為公」;D二人均未提「積久弊生」或「天下為公」,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3

[題組:第33題到第34題]
今之好惡者,多不免於因人,而尤易於附眾,不知眾人有眾人之好惡焉,而我亦自有我之好惡焉。使茍而同於眾,是我遂無好惡也,惟舉而試為察,則我故自有好惡也。
察者不因眾而起信,豈因眾而起疑?獨彼所為瑕瑜失得之端,亦必嘗親見之,而後愛憎之意得緣而有所出,不然,則未知夫所曹好曹惡之為何事也。
既無意於徇眾,豈有意於矯眾?獨彼所為積毀積譽之實,亦必嘗微得之,而後妍媸之意始因而有所生,不然,則未知夫所受好受惡之為何本也。
故即眾人之惡自真,吾惡眾人之惡自妄,察則彼此皆真矣。即眾人之好自確,吾好眾人之好自浮,察則人我皆確矣。(〈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33. 關於上文第二、三段的說理方式,敘述最適當的是:
(A)第二、三段平行,皆論「對於眾人之所好、所惡,都應親自明察」
(B)第二、三段對立,先論「明察眾人之所惡」,再論「明察眾人之所好」
(C)第二、三段是因果關係,先談「眾人有所好、有所惡」的原因,再談結果
(D)第二、三段是總分關係,先述「眾人有所好、有所惡」的現象,再加以分論

答案

答案:(A)。略解:第二段論「察眾人好惡需親見」,第三段論「察積毀積譽需微得」,二者平行,均強調「明察眾人好惡」;B「對立」、C「因果」、D「總分」均不符,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4

[題組:第33題到第34題]
34. 下列敘述,最符合第四段看法的是:
(A)人人皆有盲點,勿過度堅持己見
(B)人能戒惡向善,皆可以回歸真我
(C)縱有真知灼見,也難敵世俗觀點
(D)若經反思驗證,固不忌好惡隨俗

答案

答案:(D)。略解:第四段提「眾人好惡真確,吾之好惡經察也真確」,即「經反思驗證,可隨俗好惡」;A「勿堅持己見」、B「戒惡向善」、C「難敵世俗」均不符,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5

35. 下列有關報導文字的校對,修改正確的是:
(A)健康資訊不能以偏概全→改為蓋
(B)這名選手成績獨占螯頭→改為鼇
(C)檢察官對案情諱莫如深→改為晦
(D)搶劫嫌犯終於俯首就範→改為犯
(E)房價一如繼往居高不下→改為既

答案

答案:(B,E)。略解:A「以偏概全」正確,無需改;B「獨占螯頭」應為「獨占鼇頭」,改對;C「諱莫如深」正確,無需改;D「俯首就範」正確,無需改;E「一如繼往」應為「一如既往」,改對,故選B,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6

36. 「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句中的「撰成」,「成」在動詞「撰」之後,用來補充動作的結果。下列文句「」內,屬於此種用法的是:
(A)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B)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C)公閱「畢」,即解貂覆生
(D)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E)有善相者思「見」郎君,請迎之

答案

答案:(C,D)。略解:題幹「成」表動作結果;A「空」是賓語(排天空);B「善」是賓語(具備好處);C「畢」表「閱讀完畢」,補充結果;D「盡」表「進諫完盡」,補充結果;E「見」是動詞(拜見),故選C,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7

37. 文章佳構多留意於銜接照應。關於下列各文的銜接照應,分析適當的是:
(A)荀子〈勸學〉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為例,藉以闡發其後「(君子)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的觀點
(B)韓愈〈師說〉敘述士大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態度,可與「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深刻感慨相呼應
(C)蘇軾〈赤壁賦〉描寫「水光接天」、「月出於東山之上」的景色,為其後「客亦知夫水與月乎」的議論預設開端
(D)歸有光〈項脊軒志〉敘述家中「東犬西吠,客踰庖而宴」不分彼此的和樂情景,回應前文「居於此,多可喜」的感懷
(E)連橫〈臺灣通史序〉指出「臺、鳳、彰、淡諸志,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的事實,用以證明「老成雕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

答案

答案:(A,B,C)。略解:A「蓬生麻中直」與「君子就士近中正」均論環境影響,銜接適當;B士大夫恥學態度與「師道不傳」呼應,適當;C寫水與月為後文議論預設,適當;D「東犬西吠」是家族紛亂,非和樂,不適當;E「諸志侷促」證明「需撰通史」,非證明「老成雕謝」,不適當,故選A,B,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8

38. 下列各組「」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
(B)木直「中」繩,輮以為輪/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C)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
(D)斲而為琴,弦而「鼓」之/余身乃行鑊蓋上,所賴以不陷者,熱氣「鼓」之耳
(E)雖然,使後之為君者,「果」能保此產業,傳之無窮,亦無怪乎其私之也/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

答案

答案:(B,E)。略解:A前「與」(交往),後「與」(贊同),不同;B前「中」(符合),後「中」(符合),相同;C前「亡」(丟失),後「亡」(逃跑),不同;D前「鼓」(彈奏),後「鼓」(鼓起),不同;E前「果」(果真),後「果」(果真),相同,故選B,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9

39. 關於下列馮忌的言談方式與內容,學生評析適當的是:
馮忌請見趙王,行人見之。馮忌接手免首,欲言而不敢。王問其故,對曰:「客有見人於服子者,已而請其罪。服子曰:『公之客獨有三罪:望我而笑,是狎也;談語而不稱師,是倍也;交淺而言深,是亂也。』客曰:『不然。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昔者堯見舜於草茅之中,席隴畝而蔭庇桑,陰移而授天下傳。伊尹負鼎俎而幹湯,姓名未著而受三公。使夫交淺者不可以深談,則天下不傳,而三公不得也。』」趙王曰:「甚善。」馮忌曰:「今外臣交淺而欲深談,可乎?」王曰:「請奉教。」於是馮忌乃談。(《戰國策‧趙策》)
(A)馮忌先故作姿態,誘使趙王疑惑探問,以展開後續鋪陳
(B)馮忌透過「服子與客對話」的故事,為之後與趙王暢言預埋伏筆
(C)在服子與客的對話中,對於相同的態度和言語,客故意與服子做不同解讀,藉以諷刺服子寵信佞臣
(D)舜見堯、伊尹見商湯的故事,強調明君樂見賢良毛遂自薦,既是客對服子的諫言,也是馮忌對趙王的期待
(E)服子與客的對話最終暗示「囿於偏見或成俗,可能錯失賢良」,馮忌藉此對趙王形成「莫如服子一般」的壓力,也為自己創造機會

答案

答案:(A,B,E)。略解:A馮忌「欲言而不敢」誘趙王問故,展開後續,評析適當;B透過服子與客的故事,讓趙王認同「交淺可深談」,為後續暢言鋪墊,適當;C客的解讀是辯駁服子,非「諷刺服子寵信佞臣」,不適當;D故事強調「交淺可深談」,非「賢良毛遂自薦」,不適當;E服子因偏見判客有罪,馮忌藉此暗示趙王勿犯同錯,創造深談機會,適當,故選A,B,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40

40. 依據文意推論,符合本文看法的是:
吳喬《圍爐詩話》曾以米變為飯或酒為喻,指出文與詩之異。此喻亦可借用來形容國文試題與教材的關係。若教材選文為米,在試題中,會以米、飯、酒三種形式出現。
米:原形登場,直接考教材選文的詞義、語法、修辭手法、寫作方式或文意。
飯:雖已變形,但米之形仍可窺知,而延展性變佳。飯的面貌多元,隨命題者的巧思而變化。將教材選文重要內容與試題所取材的課外文本特定概念相連結,是最常見的方式。如110年學測第21題,請學生判斷〈諫逐客書〉、〈虬髯客傳〉中的李斯、虬髯、李靖,是否符合文中哈士奇、土狗、狼的特性;109年指考第32題,則請學生判讀教材選文中的文句,如「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等,是否符合文中「我們使用的語言也帶有身體的色彩」的概念。試題也可藉素材選擇,呈現不同面貌:如摘引關於教材中重要篇章、作家的論述,107年指考第16-19題,便改寫鄭毓瑜論蘭亭詩、蘭亭序的論文。
然而,最大量出現在題目中的形態,其實是酒。雖然米已渾化無形,但無礙米為酒之原料的事實。學生解讀課外文本時,必然會啟動經由國文教材學習而逐漸積累建構的詞彙、句型、表現技巧等向度的知識或規律,同時連結相類議題或主題的理解,並整合運用適當的閱讀策略。以110年學測第7題方旗〈小舟〉為例,全詩以「舟」喻人,強調人舟孤獨的普遍性。(甲)雖是課外素材,但文類、手法與內涵均是學過的。學生可藉由研讀紀弦〈狼之獨步〉,理解「藉物喻人」手法與孤獨況味,從而推知物、人之間可能如何連結?有哪些相似點可供詩意闡發?
語文教學的理想是「用教材教語文,而不是教語文教材。」孫本文〈中學校之讀文教授〉主張:「課內教授僅為指導課外自讀之預備,國文之主課宜於課外自讀求之,不當斤斤於課內求之也。」教材提供的僅是示例,師生研讀時,不僅要傳授/學習其中的知識、概念,更要以此為本,教會/學會國語文的某些規律、閱讀的某些策略與特定議題所可延伸的面向,以有效遷移到陌生文本的閱讀。
110年學測國文試題有二篇文章提供了我們一些啟示。語言學者指出人類在學習語言時,不像鸚鵡只會人家教牠說的,而是能將所習得的語言意義單位,做不同的組合。洪蘭則說明:「背景知識就像個篩網,網越細密,新知識越不會流失」,並可「將新獲得的知識放在適當的位置上,組合成有意義的東西」。國文教材同時提供了不同的語文意義單位,和有助學生純熟運用中文的部分背景知識,以甄別人才為目的的大學入學考試試題,如何可能小學大遺,只考米和飯的題目?(乙)大考國文試題的命意,正在檢驗學生是否能用其所讀,同時寄望他們能如蜂採花而釀蜜,消化吸收教材內容,轉變成新能量。(改寫自李清筠〈酒中之米:對國文升學考試試題的一點想法〉)
(A)學習國文要以能釀酒、釀蜜,轉化新生為目標,不必在意基本知識的多寡
(B)「用教材教語文,而不是教語文教材」的主張,意近於「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C)教材是通向陌生文本的橋梁,課文可做為媒介,用以統整語文規律、建構背景知識系統
(D)文中有(甲)、(乙)兩處標記,如欲引述「《雅堂文集》:『讀書不難,能熟為難;熟書不難,能用為難。』」做為論據,依據文意,應插入(甲)處
(E)本題(第40題)屬於本文所謂的飯類試題

答案

答案:(B,C)。略解:A「不必在意基本知識」錯,文中強調教材是基礎;B「用教材教規律(授漁),非教教材本身(授魚)」,意近「授人以漁」,適當;C教材幫助統整規律、建構背景,為陌生文本閱讀鋪路,適當;D「能用為難」強調運用,應插入(乙)處(檢驗學生是否能用所讀),非(甲)處,不適當;E本題需整合課外文本與教材理念,屬「酒類試題」,非「飯類」,不適當,故選B,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