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41

41. 下列教育理念,可與文中孫本文的主張相應的是:
(A)以校內課程為發端,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
(B)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能兼顧學生的個別需求
(C)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策略,啟動自主學習力
(D)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的互動能力
(E)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善盡國家公民責任

答案

答案:(A,C)。略解:孫本文主張「課內教授為課外自讀預備,國文主課在課外」;A「校內課程(課內)奠定終身學習(課外)基礎」,相應;B「個別需求」、D「互動能力」、E「公民責任」均未提及;C「指導方法策略(課內),啟動自主學習(課外)」,相應,故選A,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42

42. 關於運用教材所學理解右框文字的說明,適當的是:

(A)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不與培塿為類」相近,〈昏鏡詞〉亦運用藉物寫人手法,並隱有嘲諷之意
(B)與〈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的「序+詩」形式相類,〈昏鏡詞‧引〉與〈昏鏡詞〉既能獨立閱讀,又能相互闡發
(C)古詩文中常見「未若……」的句型,用以表示比較,如「未若柳絮因風起」。據此可推知詩中「謂若它鏡明」的「謂若」有誤,當作「未若」
(D)〈諫太宗十思疏〉中提及「慮壅蔽」,點出障蔽會幹擾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可與「求與己宜」、「瑕疵既不見,姸態隨意生」的內涵相連結
(E)〈典論論文〉「審己以度人」的「以」,與〈昏鏡詞〉「飾帶以紋繡,裝匣以瓊瑛」的「以」,皆為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而」

答案

答案:(A,B,D)。略解:A〈始得西山宴遊記〉借西山喻品格,〈昏鏡詞〉借昏鏡喻自欺者,均藉物寫人且有嘲諷,適當;B〈桃花源記+詩〉與〈昏鏡詞引+詞〉均為「序+詩」,可獨立可互補,適當;C「謂若」是「謂之若(說它像)」,無誤,「未若」表比較,不適用,不適當;D「壅蔽(遮蔽)」與「昏鏡遮瑕疵(遮蔽真實)」內涵相連,適當;E〈典論論文〉「以」是連詞(來),〈昏鏡詞〉「以」是介詞(用),不同,不適當,故選A,B,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