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27

[題組:第26題到第27題]
27. 下列關於科學研究方法的敘述,最符合上文看法的是:
(A)由觀察獲得的巧合,不足以成為未來實驗研究的項目
(B)未經隨機分配對照的實驗比較,可能存有系統性偏差
(C)流行病學研究法以比較發生率為主,會強化因果錯覺
(D)疾病研究的實驗,應先透過流行病學研究法蒐集樣本

[題組題]
答案

答案:(B)。略解:A觀察巧合可為實驗項目;B文中提「未隨機分配,差異可能起因系統性偏差」,正確;C流行病學研究是判斷相關,非「強化因果錯覺」;D未提「先透過流行病學蒐集樣本」,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28

[題組:第28題到第32題]


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而與人;大道既隱,天下為家而與子。與人、與子固出於天,聖人所以順天而趨時也。然其為公者非不家之,以為公者為主;為家者非不公之,以為家者為主。至於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力不必藏於己,非無所別也;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非無以待人也,亦其所為主者異矣。
選賢與能,講信脩睦,六君子非不由之;禮義以為紀,堯舜非不用之;特其有所輕重淺深,煩簡之不一耳。蓋上世之選賢,則一於德而已;後世之選賢,則有及於勇知。上世之信,則出於精誠之中;而後世之信,則見於作誓作會之際。上世之睦,則和光同塵而有餘;後世之睦,則魚沫呴濡而不足。上世則有道德以為綱,而不止於禮義之紀;後世則禮義以為紀,而有失於道德之綱也。(衛湜《禮記集說》引陳祥道說)
28. 關於甲文的解說,最不適當的是:
(A)○ㄅ 句與○ㄈ 句的「此」,均指「禮義」或「禮」
(B)○ㄆ 句補充說明○ㄅ 句,強調「六君子」共通處
(C)○ㄇ 句的「其」,均指○ㄆ 句的「六君子」
(D)○ㄈ 句藉假設情境,凸顯「禮」是評判依據

[題組題]
答案

答案:(C)。略解:A○ㄅ「由此其選」、○ㄈ「不由此者」的「此」均指禮義,正確;B○ㄆ「此六君子者不謹於禮」補充○ㄅ「六君子由此選」,強調共通處,正確;C○ㄇ「以著其義」的「其」指「民」或「天下」,非「六君子」,不適當;D○ㄈ「如有不由此者」假設凸顯禮的重要,正確,故C不適當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29

[題組:第28題到第32題]
29. 關於孫希旦移動文句的原因,下列○1 、○2 兩項推論,最適當的是:
○1 使「謀作」、「兵起」肇因於世人以私利為先。
○2 讓「謀作」、「兵起」做為實行禮制的原因,而非實行禮制的結果。
(A)○1 、○2 皆正確
(B)○1 、○2 皆錯誤
(C)○1 正確,○2 錯誤
(D)○1 錯誤,○2 正確

[題組題]
答案

答案:(A)。略解:原句「謀作兵起」在「禮義為紀」後,易被視為禮制結果;移動後置於「各親其親…以功為己」後,可體現「私利為先(各親其親)致謀作兵起(○1正確)」,且成為「實行禮制的原因(因有謀作兵起故需禮制約束),非結果(○2正確)」,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0

[題組:第28題到第32題]
30. 乙文「上世之睦,則和光同塵而有餘;後世之睦,則魚沫呴濡而不足」意謂:
(A)上世自足而相融無爭,後世互持仍時感困窘
(B)上世君子超塵而拔俗,後世小人貪求而無饜
(C)上世之養民無微不至,後世之勞民竭澤而漁
(D)上世以道家精神為尚,後世距儒家理想益遠

[題組題]
答案

答案:(A)。略解:「和光同塵」指上世和睦自足;「魚沫呴濡」指後世需互相依靠仍不足;A符合此意;B「君子小人」、C「養民勞民」、D「道儒思想」均未提及,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1

[題組:第28題到第32題]
31. 下列示意圖,最接近乙文觀點的是:

[題組題]
答案

答案:(B)。略解:乙文提「後世以禮義為紀,有失道德之綱」,即後世社會安定以禮義為主要依靠;A上世「與人」為主,非示意圖;B後世以禮義為高層安定之道,符合;C未提相處原則;D上世選賢「一於德」,非示意圖,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2

[題組:第28題到第32題]
32. 孫希旦與陳祥道皆透過深度閱讀,對《禮記》原文提出新見。下列敘述,最符合二人持論基礎的是:

孫希旦 陳祥道
(A) 後世治亂有合理演變 上世與後世皆因時制宜
(B) 後世治亂有合理演變 上世與後世皆積久弊生
(C) 後世明主應天下為公 上世與後世皆因時制宜
(D) 後世明主應天下為公 上世與後世皆積久弊生
[題組題]
答案

答案:(A)。略解:孫希旦移動文句,認為「私利致亂,禮制治亂」,體現後世治亂合理演變;陳祥道提「上世重道德、後世重禮義,皆順天趨時」,即因時制宜;B陳祥道未提「積久弊生」;C孫希旦未提「天下為公」;D二人均未提「積久弊生」或「天下為公」,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3

[題組:第33題到第34題]
今之好惡者,多不免於因人,而尤易於附眾,不知眾人有眾人之好惡焉,而我亦自有我之好惡焉。使茍而同於眾,是我遂無好惡也,惟舉而試為察,則我故自有好惡也。
察者不因眾而起信,豈因眾而起疑?獨彼所為瑕瑜失得之端,亦必嘗親見之,而後愛憎之意得緣而有所出,不然,則未知夫所曹好曹惡之為何事也。
既無意於徇眾,豈有意於矯眾?獨彼所為積毀積譽之實,亦必嘗微得之,而後妍媸之意始因而有所生,不然,則未知夫所受好受惡之為何本也。
故即眾人之惡自真,吾惡眾人之惡自妄,察則彼此皆真矣。即眾人之好自確,吾好眾人之好自浮,察則人我皆確矣。(〈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33. 關於上文第二、三段的說理方式,敘述最適當的是:
(A)第二、三段平行,皆論「對於眾人之所好、所惡,都應親自明察」
(B)第二、三段對立,先論「明察眾人之所惡」,再論「明察眾人之所好」
(C)第二、三段是因果關係,先談「眾人有所好、有所惡」的原因,再談結果
(D)第二、三段是總分關係,先述「眾人有所好、有所惡」的現象,再加以分論

[題組題]
答案

答案:(A)。略解:第二段論「察眾人好惡需親見」,第三段論「察積毀積譽需微得」,二者平行,均強調「明察眾人好惡」;B「對立」、C「因果」、D「總分」均不符,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4

[題組:第33題到第34題]
34. 下列敘述,最符合第四段看法的是:
(A)人人皆有盲點,勿過度堅持己見
(B)人能戒惡向善,皆可以回歸真我
(C)縱有真知灼見,也難敵世俗觀點
(D)若經反思驗證,固不忌好惡隨俗

[題組題]
答案

答案:(D)。略解:第四段提「眾人好惡真確,吾之好惡經察也真確」,即「經反思驗證,可隨俗好惡」;A「勿堅持己見」、B「戒惡向善」、C「難敵世俗」均不符,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5

35. 下列有關報導文字的校對,修改正確的是:
(A)健康資訊不能以偏概全→改為蓋
(B)這名選手成績獨占螯頭→改為鼇
(C)檢察官對案情諱莫如深→改為晦
(D)搶劫嫌犯終於俯首就範→改為犯
(E)房價一如繼往居高不下→改為既

[多選題]
答案

答案:(B,E)。略解:A「以偏概全」正確,無需改;B「獨占螯頭」應為「獨占鼇頭」,改對;C「諱莫如深」正確,無需改;D「俯首就範」正確,無需改;E「一如繼往」應為「一如既往」,改對,故選B,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6

36. 「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句中的「撰成」,「成」在動詞「撰」之後,用來補充動作的結果。下列文句「」內,屬於此種用法的是:
(A)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B)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C)公閱「畢」,即解貂覆生
(D)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E)有善相者思「見」郎君,請迎之

[多選題]
答案

答案:(C,D)。略解:題幹「成」表動作結果;A「空」是賓語(排天空);B「善」是賓語(具備好處);C「畢」表「閱讀完畢」,補充結果;D「盡」表「進諫完盡」,補充結果;E「見」是動詞(拜見),故選C,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