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7

37. 文章佳構多留意於銜接照應。關於下列各文的銜接照應,分析適當的是:
(A)荀子〈勸學〉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為例,藉以闡發其後「(君子)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的觀點
(B)韓愈〈師說〉敘述士大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態度,可與「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深刻感慨相呼應
(C)蘇軾〈赤壁賦〉描寫「水光接天」、「月出於東山之上」的景色,為其後「客亦知夫水與月乎」的議論預設開端
(D)歸有光〈項脊軒志〉敘述家中「東犬西吠,客踰庖而宴」不分彼此的和樂情景,回應前文「居於此,多可喜」的感懷
(E)連橫〈臺灣通史序〉指出「臺、鳳、彰、淡諸志,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的事實,用以證明「老成雕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

[多選題]
答案

答案:(A,B,C)。略解:A「蓬生麻中直」與「君子就士近中正」均論環境影響,銜接適當;B士大夫恥學態度與「師道不傳」呼應,適當;C寫水與月為後文議論預設,適當;D「東犬西吠」是家族紛亂,非和樂,不適當;E「諸志侷促」證明「需撰通史」,非證明「老成雕謝」,不適當,故選A,B,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8

38. 下列各組「」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
(B)木直「中」繩,輮以為輪/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C)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
(D)斲而為琴,弦而「鼓」之/余身乃行鑊蓋上,所賴以不陷者,熱氣「鼓」之耳
(E)雖然,使後之為君者,「果」能保此產業,傳之無窮,亦無怪乎其私之也/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

[多選題]
答案

答案:(B,E)。略解:A前「與」(交往),後「與」(贊同),不同;B前「中」(符合),後「中」(符合),相同;C前「亡」(丟失),後「亡」(逃跑),不同;D前「鼓」(彈奏),後「鼓」(鼓起),不同;E前「果」(果真),後「果」(果真),相同,故選B,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9

39. 關於下列馮忌的言談方式與內容,學生評析適當的是:
馮忌請見趙王,行人見之。馮忌接手免首,欲言而不敢。王問其故,對曰:「客有見人於服子者,已而請其罪。服子曰:『公之客獨有三罪:望我而笑,是狎也;談語而不稱師,是倍也;交淺而言深,是亂也。』客曰:『不然。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昔者堯見舜於草茅之中,席隴畝而蔭庇桑,陰移而授天下傳。伊尹負鼎俎而幹湯,姓名未著而受三公。使夫交淺者不可以深談,則天下不傳,而三公不得也。』」趙王曰:「甚善。」馮忌曰:「今外臣交淺而欲深談,可乎?」王曰:「請奉教。」於是馮忌乃談。(《戰國策‧趙策》)
(A)馮忌先故作姿態,誘使趙王疑惑探問,以展開後續鋪陳
(B)馮忌透過「服子與客對話」的故事,為之後與趙王暢言預埋伏筆
(C)在服子與客的對話中,對於相同的態度和言語,客故意與服子做不同解讀,藉以諷刺服子寵信佞臣
(D)舜見堯、伊尹見商湯的故事,強調明君樂見賢良毛遂自薦,既是客對服子的諫言,也是馮忌對趙王的期待
(E)服子與客的對話最終暗示「囿於偏見或成俗,可能錯失賢良」,馮忌藉此對趙王形成「莫如服子一般」的壓力,也為自己創造機會

[多選題]
答案

答案:(A,B,E)。略解:A馮忌「欲言而不敢」誘趙王問故,展開後續,評析適當;B透過服子與客的故事,讓趙王認同「交淺可深談」,為後續暢言鋪墊,適當;C客的解讀是辯駁服子,非「諷刺服子寵信佞臣」,不適當;D故事強調「交淺可深談」,非「賢良毛遂自薦」,不適當;E服子因偏見判客有罪,馮忌藉此暗示趙王勿犯同錯,創造深談機會,適當,故選A,B,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40

40. 依據文意推論,符合本文看法的是:
吳喬《圍爐詩話》曾以米變為飯或酒為喻,指出文與詩之異。此喻亦可借用來形容國文試題與教材的關係。若教材選文為米,在試題中,會以米、飯、酒三種形式出現。
米:原形登場,直接考教材選文的詞義、語法、修辭手法、寫作方式或文意。
飯:雖已變形,但米之形仍可窺知,而延展性變佳。飯的面貌多元,隨命題者的巧思而變化。將教材選文重要內容與試題所取材的課外文本特定概念相連結,是最常見的方式。如110年學測第21題,請學生判斷〈諫逐客書〉、〈虬髯客傳〉中的李斯、虬髯、李靖,是否符合文中哈士奇、土狗、狼的特性;109年指考第32題,則請學生判讀教材選文中的文句,如「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等,是否符合文中「我們使用的語言也帶有身體的色彩」的概念。試題也可藉素材選擇,呈現不同面貌:如摘引關於教材中重要篇章、作家的論述,107年指考第16-19題,便改寫鄭毓瑜論蘭亭詩、蘭亭序的論文。
然而,最大量出現在題目中的形態,其實是酒。雖然米已渾化無形,但無礙米為酒之原料的事實。學生解讀課外文本時,必然會啟動經由國文教材學習而逐漸積累建構的詞彙、句型、表現技巧等向度的知識或規律,同時連結相類議題或主題的理解,並整合運用適當的閱讀策略。以110年學測第7題方旗〈小舟〉為例,全詩以「舟」喻人,強調人舟孤獨的普遍性。(甲)雖是課外素材,但文類、手法與內涵均是學過的。學生可藉由研讀紀弦〈狼之獨步〉,理解「藉物喻人」手法與孤獨況味,從而推知物、人之間可能如何連結?有哪些相似點可供詩意闡發?
語文教學的理想是「用教材教語文,而不是教語文教材。」孫本文〈中學校之讀文教授〉主張:「課內教授僅為指導課外自讀之預備,國文之主課宜於課外自讀求之,不當斤斤於課內求之也。」教材提供的僅是示例,師生研讀時,不僅要傳授/學習其中的知識、概念,更要以此為本,教會/學會國語文的某些規律、閱讀的某些策略與特定議題所可延伸的面向,以有效遷移到陌生文本的閱讀。
110年學測國文試題有二篇文章提供了我們一些啟示。語言學者指出人類在學習語言時,不像鸚鵡只會人家教牠說的,而是能將所習得的語言意義單位,做不同的組合。洪蘭則說明:「背景知識就像個篩網,網越細密,新知識越不會流失」,並可「將新獲得的知識放在適當的位置上,組合成有意義的東西」。國文教材同時提供了不同的語文意義單位,和有助學生純熟運用中文的部分背景知識,以甄別人才為目的的大學入學考試試題,如何可能小學大遺,只考米和飯的題目?(乙)大考國文試題的命意,正在檢驗學生是否能用其所讀,同時寄望他們能如蜂採花而釀蜜,消化吸收教材內容,轉變成新能量。(改寫自李清筠〈酒中之米:對國文升學考試試題的一點想法〉)
(A)學習國文要以能釀酒、釀蜜,轉化新生為目標,不必在意基本知識的多寡
(B)「用教材教語文,而不是教語文教材」的主張,意近於「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C)教材是通向陌生文本的橋梁,課文可做為媒介,用以統整語文規律、建構背景知識系統
(D)文中有(甲)、(乙)兩處標記,如欲引述「《雅堂文集》:『讀書不難,能熟為難;熟書不難,能用為難。』」做為論據,依據文意,應插入(甲)處
(E)本題(第40題)屬於本文所謂的飯類試題

[多選題]
答案

答案:(B,C)。略解:A「不必在意基本知識」錯,文中強調教材是基礎;B「用教材教規律(授漁),非教教材本身(授魚)」,意近「授人以漁」,適當;C教材幫助統整規律、建構背景,為陌生文本閱讀鋪路,適當;D「能用為難」強調運用,應插入(乙)處(檢驗學生是否能用所讀),非(甲)處,不適當;E本題需整合課外文本與教材理念,屬「酒類試題」,非「飯類」,不適當,故選B,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41

41. 下列教育理念,可與文中孫本文的主張相應的是:
(A)以校內課程為發端,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
(B)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能兼顧學生的個別需求
(C)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策略,啟動自主學習力
(D)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的互動能力
(E)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善盡國家公民責任

[多選題]
答案

答案:(A,C)。略解:孫本文主張「課內教授為課外自讀預備,國文主課在課外」;A「校內課程(課內)奠定終身學習(課外)基礎」,相應;B「個別需求」、D「互動能力」、E「公民責任」均未提及;C「指導方法策略(課內),啟動自主學習(課外)」,相應,故選A,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42

42. 關於運用教材所學理解右框文字的說明,適當的是:

(A)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不與培塿為類」相近,〈昏鏡詞〉亦運用藉物寫人手法,並隱有嘲諷之意
(B)與〈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的「序+詩」形式相類,〈昏鏡詞‧引〉與〈昏鏡詞〉既能獨立閱讀,又能相互闡發
(C)古詩文中常見「未若……」的句型,用以表示比較,如「未若柳絮因風起」。據此可推知詩中「謂若它鏡明」的「謂若」有誤,當作「未若」
(D)〈諫太宗十思疏〉中提及「慮壅蔽」,點出障蔽會幹擾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可與「求與己宜」、「瑕疵既不見,姸態隨意生」的內涵相連結
(E)〈典論論文〉「審己以度人」的「以」,與〈昏鏡詞〉「飾帶以紋繡,裝匣以瓊瑛」的「以」,皆為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而」

[多選題]
答案

答案:(A,B,D)。略解:A〈始得西山宴遊記〉借西山喻品格,〈昏鏡詞〉借昏鏡喻自欺者,均藉物寫人且有嘲諷,適當;B〈桃花源記+詩〉與〈昏鏡詞引+詞〉均為「序+詩」,可獨立可互補,適當;C「謂若」是「謂之若(說它像)」,無誤,「未若」表比較,不適用,不適當;D「壅蔽(遮蔽)」與「昏鏡遮瑕疵(遮蔽真實)」內涵相連,適當;E〈典論論文〉「以」是連詞(來),〈昏鏡詞〉「以」是介詞(用),不同,不適當,故選A,B,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01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A)及時新聞報導新冠肺炎疫情
(B)口罩已成為不可獲缺的物資
(C)民眾不明就裡搶購民生用品
(D)政府呼籲切勿輕信流言斐語

[單選題]
答案

答案:(C)。略解:A「及時新聞」應為「即時新聞」;B「不可獲缺」應為「不可或缺」;C無錯別字;D「流言斐語」應為「流言蜚語」,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02

下列信箋□□□□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華穎經理大鑒:上月蒙敝公司主管安排引薦,雖僅□□□□,但十分欽佩您的專業素養,企盼能向您請益。只是弟方轉調越南分公司,諸事繁瑣,尚無法□□□□。佳節將近,敬備薄禮,□□□□,並祝闔府平安。
(A)一面之緣/親臨賜教/心領懇謝
(B)一面之緣/登門就教/藉申賀忱
(C)偶然邂逅/親臨賜教/藉申賀忱
(D)偶然邂逅/登門就教/心領懇謝

[單選題]
答案

答案:(B)。略解:第一空「一面之緣」指短暫相見,比「偶然邂逅」更正式,符合信箋語境;第二空「登門就教」指主動上門請教,「親臨賜教」是請對方前來,此處應是自己無法上門,用「登門就教」;第三空「藉申賀忱」用於佳節送禮表祝福,「心領懇謝」是接受禮物後的感謝,此處是送禮時用「藉申賀忱」,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03

閱讀下文,□□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甲、中國菜在世界各地異質的環境裡,通過不斷的自我修正、調適,□□了異國的風味、習俗與社會節律,終於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生存之道。(鄭寶娟〈法國的川菜館〉)
乙、在許多年以前的詩作裡,我把北非的意象帶進某個荒涼的段落,為了營造某種遙遠到幾乎等於□□、等於永不相幹的孤獨情懷。(羅智成〈沙中之沙〉)
丙、架上硬梆梆的思想哲學類書籍一臉□□,仿彿在守候一位皓首窮經的學者。一位,我相信,只要一位,就可以滿足它們的苦苦等待了。(鍾怡雯〈藏魂〉)
(A)影響/隔絕/茫然
(B)影響/空洞/孤寂
(C)順應/空洞/茫然
(D)順應/隔絕/孤寂

[單選題]
答案

答案:(D)。略解:甲處「順應」指適應異國環境,比「影響」更符合「自我修正、調適」;乙處「隔絕」體現「遙遠、永不相幹」,「空洞」無此含義;丙處「孤寂」符合書籍等待學者的冷清感,「茫然」不契合,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04

下列是一段現代散文,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戊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一個強者,一旦洩漏人性軟弱的一面,
甲、在如此巨力之前
乙、此所以當時帳中諸將皆泣,莫能仰視
丙、項羽、虞姬生死不移之至情
丁、其震撼人心的巨力,實難抵禦
戊、凡人不由得會畏懼震怖,心魂無主
實在已足糞土王侯。(方瑜〈項羽- 超級巨星〉)
(A)丁甲戊乙丙
(B)丁乙丙戊甲
(C)戊甲乙丙丁
(D)戊乙丁甲丙

[單選題]
答案

答案:(A)。略解:先接「震撼人心的巨力(丁)」,再講「在巨力前(甲)凡人的反應(戊)」,接著說明「帳中諸將泣(乙)」的原因是「項虞至情(丙)」,順序為丁甲戊乙丙,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