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7學測國寫試題-01

自從有了電腦、智慧型手機及網路搜尋引擎之後,資訊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類大腦處 理資訊的方式。我們可能儲存了大量的資訊,卻來不及閱讀,也不再費力記憶周遭事物和 相關知識,因為只要輕鬆點一下滑鼠、滑一下手機,資訊就傳到我們面前。 $2011$ 年美國三位大學教授作了一系列實驗,研究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其中一個 實驗的參與者共有 $32$ 位,實驗過程中要求每位參與者閱讀 $30$ 則陳述,再自行將這 $30$ 則 陳述輸入電腦,隨機儲存在電腦裡 $6$ 個已命名的資料夾,實驗中沒有提醒參與者要記憶檔 案儲存位置(資料夾名稱)。接著要求參與者在 $10$ 分鐘內寫出所記得的 $30$ 則陳述內容, 然後再進一步詢問參與者各則陳述儲存的位置(資料夾名稱)。實驗結果如圖 $1$:

問題(一):有甲生根據上述的實驗結果主張:「人們比較會記得資訊的儲存位置,而比較不會記得資訊的內容。」請根據上圖,說明甲生為何如此主張。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答案

根據圖1記憶測試結果顯示,參與者「記得內容不記得位置」的比例明顯低於「不記得內容記得位置」的比例。具體而言,能夠記得資訊儲存位置(資料夾名稱)但忘記內容的人數佔比最高,而能夠記得內容但忘記位置的人數佔比較低。此數據分布支持了甲生的主張:在數位儲存情境下,人們傾向於依賴外部記憶(儲存位置),而非內部記憶(資訊內容),反映出大腦處理資訊方式的轉變。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寫試題-02

問題(二):二十一世紀資訊量以驚人的速度暴增,有人認為網路資訊易於取得,會使記憶力與思考力衰退,不利於認知學習;也有人視網際網路為人類的外接大腦記憶體,意味著我們無須記憶大量知識,而可以專注在更重要、更有創造力的事物上。對於以上兩種不同的觀點,請提出你個人的看法,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答案

我認為這兩種觀點各有其立論基礎,也反映了數位時代下認知學習的雙面性。第一種觀點擔憂網路導致記憶力與思考力衰退,確有其依據。當我們過度依賴外部儲存,大腦負責記憶的區域(如海馬迴)可能因缺乏鍛鍊而功能弱化,不利於深度思考與長期知識建構。此外,資訊爆炸易導致注意力分散,形成淺碟式學習,影響認知學習的深度與連貫性。

然而,第二種觀點將網際網路視為「外接大腦記憶體」,亦有其積極意義。它解放了我們記憶瑣碎事實的負擔,使認知資源能重新分配至更高階的思維活動,如批判性思考、創造性問題解決、跨領域整合與宏觀視野的建立。這並非放棄記憶,而是將記憶功能轉型,從「記憶事實」轉向「記憶如何尋找與應用事實」。

我個人的看法是,關鍵不在於否定任何一方,而在於如何「善用」網路此一工具。我們應培養「數位素養」,包括:1. 有意識地區分哪些知識需要內化為長期記憶,哪些可以外包給網路;2. 發展資訊篩選、驗證與整合的能力,避免被動接受資訊;3. 在利用網路效率的同時,保留並刻意練習深度閱讀、獨立思考與邏輯論證的習慣。如此,我們方能將網路轉化為強大的認知輔具,既避免心智能力退化,又能釋放創造力,實現更有效的學習與創新。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寫試題-03

(3-4題組)

你在傾聽小魚澼濺的聲音 張望春來日光閃爍在河面 微風吹過兩岸垂垂的新柳 野草莓翻越古岩上的舊苔 快樂的蜥蜴從蟄居的洞穴出來 看美麗新世界野煙靄靄── 在無知裡成型。你在傾聽 聽見自己微微哭泣的聲音 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楊牧〈夭〉)

 

問題(一):詩中有聲音的傾聽,有視覺的張望,也有快樂與哭泣。作者描寫春天的美麗新世界,但詩題為何命名為〈天〉?請從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加以說明。文長限120字以內(至多6行)。(占7分)

答案

詩題〈天〉不僅指自然天空,更隱喻一種超越現實、近乎宿命或宇宙性的存在維度。詩中雖描繪春天感官的愉悅(聽魚濺聲、望日光閃爍、看新柳、快樂的蜥蜴),但情感隨即轉變為「微微哭泣的聲音」、「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這種從美麗新世界的沉醉,轉向對生命無常、時間流逝的細微感知與內在悲憫,將個人瞬間的感官體驗,提升至對「天」——即自然規律、時間本質、生命存在困境——的深刻冥思與敬畏。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寫試題-04

(3-4題組)

問題(二):普魯斯特(Proust, M.)在《追憶逝水年華》中說:「一小時不僅僅是一個小時,它是一只充滿香氣、聲響、念頭和氛圍的花缽」,說明時間的認知與感官知覺及感受有關。楊牧的〈天〉透過感官描寫,傳達季節的感知,請以「季節的感恩」為題,寫一篇文章,描寫你對季節的感知經驗,並抒發心中的感受與領會。(占18分)

答案

此題要求以「季節的感恩」為題進行寫作。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連結:可從普魯斯特的話或楊牧的詩引入,點出時間(季節)並非單純的物理刻度,而是鑲嵌著豐富感官記憶與情感體驗的載體。進而闡明「感恩」的對象,不僅是季節帶來的美好景致,更是這些景致所觸發的內在感受、生命啟示與情感連結。
2. 具體感知經驗描寫:選擇一個或多個令你印象深刻的季節(如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熾熱、秋天的靜美、冬天的沉潛),細膩描寫該季節特有的感官印記。例如:春日雨後的泥土芬芳與新芽氣息如何喚醒蟄伏的希望;夏日午後的蟬鳴與陽光溫度如何承載著童年的放肆與悠長;秋日涼風中桂花甜香與落葉聲響如何引發對時光流轉的哲思;冬日清晨凜冽空氣與暖陽如何對比出溫暖的珍貴。描述時應結合視、聽、嗅、觸等多種感官,使場景立體鮮活。
3. 感受與領會的抒發:在感官描寫的基礎上,深入抒發這些季節經驗帶給你的內心感受與生命體悟。例如:從四季循環中學會接納生命的起落與更新;從自然景物的靜美中獲得心靈的沉澱與療癒;從季節特有的活動(如團圓、豐收)中感受到人情的溫暖與文化的傳承。說明你為何對此心懷感恩——是它豐富了你的情感,教會你觀察生活,還是給予你面對挑戰的力量與啟示?
4. 結語:總結這些來自季節的饋贈如何形塑了你對世界的感知與對生命的態度,重申感恩之心,並或許展望未來能持續以敏銳的感官與開放的心靈,迎接每一個季節帶來的獨特禮物。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