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9學測國寫試題-01

一、
玩具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成古典玩具、積木玩具與擬仿玩具這三大基本分類。 古典玩具其特徵是造型簡單,不刻意模仿現實事物,提供兒童以各種方式耍弄,即 常見的童玩(七巧板、陀螺等)。相反地,擬仿玩具不同於積木玩具的單元式或化 約式排列組合,這類玩具試圖模擬現實上或想像上的事物樣貌。模仿的對象從名人 偶像、卡漫人物到槍砲刀劍、交通工具、軍事武器等應有盡有,並分別發展為自成 一格的複雜體系。 擬仿玩具不只是提供存在的物質本身,更包含其背後所蘊含的意象、敘事、歷 史記憶等脈絡。例如卡漫玩具主角衍生自整套卡漫文本;交通玩具(跑車、工程車 等)則可引發對某種生活方式、社會地位與品味的認同;軍事武器則關聯於對戰爭 史和科技發展史的知性興趣。 各個時代的孩子都會拿日常生活中取得的物品製作玩具,或者是自己設計、就 地取材。專門替小孩製作玩具這種現代化形式,一直到啟蒙主義時代才出現。當時 德國人對兒童的教育非常嚴格,但不久便有人開始對這種教育方式產生質疑,並重 新思考孩子的本質及教育的意義。這些人肯定遊戲對孩子不可或缺,同時也提倡學 習應該是快樂而非枯燥、無趣,因此接著又出現強調合宜的玩具對孩子具有重要性 的聲音,福祿貝爾就是支持此種主張的人士,於是造型簡單的積木於焉誕生。 玩具的存在體現價值觀的變遷而反應在玩具的型態上,那麼要怎麼看待孩子玩 玩具?小時候常常聽到大人告誡不要再玩玩具了,趕快去用功讀書,但現今也常常 聽到許多專家學者不斷鼓吹玩出創造力,即使還是有許多人認為買玩具是一種奢侈、 享樂主義式的行為。 現今對於玩具是否是一種可以玩出大能力的中介物,還是仍認為它是享樂?這 都顯示出不同類型的人對玩具消費看法的差異,它到底是玩物喪志?還是玩物養志? 顯然仍各說各話。(改寫自張盈堃〈物體系:玩具的文化分析〉)

問題(一):請依據上文,說明積木誕生的背景因素。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答案

積木誕生於啟蒙主義時代的德國。背景因素在於當時有人開始反思並質疑過於嚴格的兒童教育方式,轉而肯定遊戲對孩子的不可或缺性,並提倡學習應是快樂而非枯燥無趣的。在此思潮下,福祿貝爾等人主張合宜玩具的重要性,因而催生了造型簡單的積木,作為實現此教育理念的媒介。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寫試題-02

問題(二):玩具對你而言,較偏向「玩物喪志」或「玩物養志」?請就你的成長經驗,說明你的看法。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答案

我認為玩具更偏向「玩物養志」。根據我的成長經驗,玩具絕非僅是享樂或消磨時間的工具,而是啟發思考、培養能力的重要中介物。

以古典玩具如七巧板為例,它訓練了我的空間邏輯與問題解決能力;積木則讓我初步理解了結構、平衡與創造的樂趣,這些都是課本難以直接賦予的直觀經驗。即使是擬仿玩具,如歷史人物模型或交通工具,也激發了我對相關領域知識的好奇心,成為自主學習的起點。

玩具提供的「遊戲」狀態,是一種高度專注且富於想像力的活動。在此過程中,我學會了嘗試錯誤、制定策略、與同儕合作或競爭,這些都是未來面對複雜情境的預演。它養成的「志」,並非傳統的書本知識,而是更根本的創造力、韌性、社交技巧與探索精神。

當然,若沉迷過度、影響正務,任何事物都可能「喪志」。但這關鍵在於「人」如何與玩具互動,而非玩具本身。在家長的適當引導與時間管理下,玩具能成為「養志」的沃土。因此,我肯定玩具的正面價值,它是我童年不可或缺的導師與玩伴,為我的成長奠定了充滿樂趣與創造力的基礎。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臨江仙〉)

 


山居中的恬靜最使人心生歡喜,覺得充滿了幸福。但這種感覺完全是屬於我個 人私己的,難以和他人分享。當深夜沉寂,偶爾會有一部卡車從山腰轟隆急馳而過, 聲音在峽谷間響應激盪,久久停留,我往往就會從安寧的心緒中驚覺過來。車上至 少有一個聚精會神在奔波的人,重山曲流外就是苦樂混合著沸騰的紅塵,那裡面也 有著我的妻女和親友,而我卻一個人上山來獨自享受清靜。那麼,我的幸福是不是 純由逃避式的懶散得來的呢?山居只是自己刻意經營的一種看似空靈其實奢侈的 生活?心安理得會不會是虛幻而脆弱的? 至少,我不希望如此,因為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陳列《地上歲月‧山中書》)

請回答下列問題:
甲文中,蘇軾面對夜闌風靜,意欲「小舟從此逝」,遠離塵世;乙文中,陳列則從山居中的恬靜,興發「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的情思,二者顯然不同。請以「靜夜情懷」為題,連結甲文或乙文的體悟,寫一篇文章抒發你對靜夜的體驗及感受。(占25分)

答案

此題要求以「靜夜情懷」為題,並連結蘇軾或陳列的體悟進行寫作。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選擇:開篇點出靜夜常能引發人深沉的思考與情感。說明你將主要連結甲文蘇軾「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超脫嚮往,或乙文陳列「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的塵世眷戀,作為你文章情感基調的參照。
2. 靜夜體驗描寫:細緻描繪一個或多個令你印象深刻的靜夜場景。可從環境著手:如月色、星光、晚風、夜燈、萬籟俱寂或細微聲響。再轉向內心:靜夜中思緒如何沉澱、紛擾如何暫歇、感官如何變得敏銳。描述時融入具體的感官細節,營造靜謐氛圍。
3. 情懷抒發與連結:這是文章核心。闡述在這樣的靜夜中,你產生了怎樣的情懷與思考。
- 若連結蘇軾:可抒發對現實束縛(「長恨此身非我有」)、世俗奔波(「營營」)的疲憊與厭倦,進而萌生暫時逃離、尋求精神自由與心靈歸宿(「江海寄餘生」)的渴望。談論靜夜如何成為你暫時卸下重擔、安頓心靈的空間。
- 若連結陳列:可抒發在享受靜夜獨處的安寧與幸福時,內心同時湧起的對紅塵人世、家人親友的牽掛與責任感。探討個人清靜與人間情緣的平衡,靜夜如何讓你更清晰地看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堅定「根本用情處」就在人間煙火之中。
4. 體悟與總結:總結靜夜之於你的意義。它或許是洗滌心靈的驛站,或許是認清所愛的鏡子。透過對蘇軾或陳列體悟的參照與自身經驗的印證,表達你對生活、對自我、對世界的獨特感悟,完成「靜夜情懷」的書寫。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