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來找 > 國文 > Page 26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25

[題組:第25題到第26題]
就中國古典詩學傳統而言,詩歌的意義往往以詩人個人內在的情感意念為重心,此等情意又是間接借助語言文字所呈示的對象加以烘襯,由是而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趣。至於間接烘襯的表現手法能成為主要的創作模式,就是根源於古典文化的論述中,對語言表意功能的質疑。一方面固然由於情感或意念本身不可捉摸的特性,另一方面也認定了語言作為一種表意的工具其實有所不足,甚或不完備,因而如何以有限的語言媒介傳寫極為流動精微的情感或意念,便成為一項備受關注的課題。(改寫自蔡英俊《語言與意義》)
25. 依據上文,中國古典詩歌以間接烘襯方式表達情感的原因是:
(A)詩以言志
(B)言不盡意
(C)得意忘言
(D)意在筆先

[題組題]
答案

答案:(B)。略解:B文中提「語言表意不足」,即言不盡意,故用間接烘襯,正確;A「詩以言志」是詩的功能;C「得意忘言」是獲得意義後忘記語言;D「意在筆先」是先有意念再寫作,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26

[題組:第25題到第26題]
26. 下列詩句,最符合上文畫底線處所述表意方式的是:
(A)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B)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C)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D)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題組題]
答案

答案:(A)。略解:A以「天地一沙鷗」間接烘襯飄泊孤獨,符合;B是直敘;C是用典;D是評論,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27

[題組:第27題到第29題]
甲:
烏於人最黠,伺人音色有異,輒去不留,雖捷矢巧彈,不能得其便也。閩中民狃烏性,以謂物無不可以性取者,則之野,挈罌飯、楮錢,陽哭冢間,若祭者然。哭竟,裂錢棄飯而去。烏則爭下啄,啄盡;哭者復立他冢,裂錢棄飯如初。烏不疑其紿也,益鳴爭,乃至三四,皆飛從之。稍狎,迫於羅,因舉獲其烏焉。今夫世之人,自謂智足以周身,而不知禍藏於所伏者,幾何不見賣於哭者哉!(蘇軾〈烏說〉)

狃:了解。

乙:
臺灣平地甚少看到烏鴉,較難想像「烏合」的場面,但在日本東京、印度孟買等城市,常可見到一群群烏鴉,乍看牠們的確是毫無紀律地聚集、啄食、行動,但仔細觀察會發現,牠們飛到啄食處,離開啄食處,甚至歸巢的行動,都是相當有紀律的。
許多研究顯示,烏鴉在鳥類中屬於智慧高、學習能力強的一群。觀察烏鴉的行為,會發現牠比其他鳥類及猴子、海豚之外的哺乳類動物高明不少。例如棲息於海邊的烏鴉要取食蛤蜊等貝類時,會先叼起蛤蜊起飛,再從高處將牠丟下,把硬殼撞破。若飛得太高,體力消耗太多;飛得太低,又打不開殼,因此必須掌握適當的高度。此外,還必須丟在質地較硬處才有效率。當一隻烏鴉發現適當的地點和合宜的擲落高度時,其他烏鴉馬上起而模仿。所以《伊索寓言》裡聰明的小烏鴉,叼石頭填滿裝著些許水的瓶子而喝到水的故事,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不只學習能力,在多烏地區,有時我們還可以看見數隻烏鴉攻擊一隻流浪貓或小狗的場面。(改寫自朱耀沂《成語動物學》)
27. 下列關於甲文的解說,最不適當的是:
(A)「音色有異」指人們聲音和表情不同於往常
(B)「裂錢棄飯」指人們怕遭攻擊而丟下錢和飯
(C)「不疑其紿」指烏鴉不懷疑人們的欺騙手法
(D)「舉獲其烏」指烏鴉全部都被人們網羅捕捉

[題組題]
答案

答案:(B)。略解:B「裂錢棄飯」是引誘烏鴉,非「怕遭攻擊」,不適當;A、C、D均符合文意,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28

[題組:第27題到第29題]
28. 下列關於乙文的解說,最適當的是:
(A)認為烏鴉無組織、無紀律,是人們經過長期觀察的定見
(B)日本東京、印度孟買等城市的烏鴉比臺灣的烏鴉有紀律
(C)烏鴉的智慧與學習能力,比其他鳥類和哺乳類動物高明
(D)烏鴉為取食蛤蜊,會探索適當的地點和合宜的擲落高度

[題組題]
答案

答案:(D)。略解:D乙文提烏鴉取食蛤蜊「掌握適當高度、丟在硬地」,正確;A「無紀律」錯,是乍看無紀律;B「比臺灣烏鴉有紀律」錯,臺灣少見烏鴉;C「比其他哺乳類高明」錯,是「猴子、海豚之外」,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29

[題組:第27題到第29題]
29. 下列關於甲、乙二文文意的說明,最適當的是:
(A)甲文提醒人們勿如烏鴉爭奪楮錢而陷入羅網
(B)甲文警惕人們不要只看到眼前近利而忽略隱藏的災禍
(C)乙文從動物行為學觀點證成「烏合之眾」一詞是指有紀律的群眾
(D)乙文藉烏鴉毫無紀律地聚集、啄食、行動,證明「烏合」之說法其來有自

[題組題]
答案

答案:(B)。略解:B甲文以烏鴉貪食陷入羅網,警惕人們勿貪近利忘隱患,正確;A「爭奪楮錢」錯,是啄食;C「證成烏合之眾有紀律」錯,是解釋烏鴉有紀律;D「毫無紀律」錯,是乍看無紀律,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30

[題組:第30題到第31題]
故車之堅可以任重也,而人斯載之;故弓之良可以射遠也,而人斯彀之。茍汝治車而堅矣,為弓而良矣,焉往而不為人所求。不此之務,而急急焉以求人知為事,則非予之所望於汝也。(陳高〈送族弟祥遊金陵序〉)
30. 陳高在上文中提及「車之堅」、「弓之良」,用意是:
(A)自許為堅車良弓的能工巧匠
(B)勉勵族弟以製作堅車良弓為務
(C)勸告族弟充實自身,如治堅車為良弓
(D)強調自身如堅車可任重,如良弓可射遠

[題組題]
答案

答案:(C)。略解:C陳高以「車堅、弓良被人求」比喻「充實自身才會被重視」,勸族弟充實自己,正確;A「自許能工」錯;B「製作車弓」錯,是比喻;D「強調自身」錯,是勸族弟,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31

[題組:第30題到第31題]
31. 依據上文,陳高所要闡釋的論點是: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B)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D)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題組題]
答案

答案:(B)。略解:B陳高主張「充實自身,勿急於求人知」,與「君子病無能,不病人之不己知」意近,正確;A「弘毅」未提及;C「好之樂之」未提及;D「無所爭」未提及,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32

[題組:第32題到第34題]
趙成陽堪,其宮火,欲滅之,無階可升,使其子朒假於奔水氏。朒盛冠服,委蛇而往。既見奔水氏,三揖而後升堂,默坐西楹間。奔水氏命儐者設筵,薦脯醢觴朒。朒起,執爵啐酒,且酢主人。觴已,奔水氏曰:「夫子辱臨敝廬,必有命我者,敢問?」朒方白曰:「天降禍於我家,鬱攸是崇,虐焰方熾,欲緣高沃之,肘弗加翼,徒望宮而號。聞子有階可登,盍乞我?」奔水氏頓足曰:「子何其迂也!子何其迂也!飯山逢彪,必吐哺而逃;濯谿見鱷,必棄履而走。宮火已焰,乃子揖讓時耶!」急舁階從之,至,則宮已燼矣。(宋濂《宋文憲公全集》)

儐者:接待賓客的侍者。
脯醢:肉乾和肉醬。
鬱攸是崇:火氣積聚,指發生火災。
舁:擡。

32. 依據上文,下列文意解說最適當的是:
(A)「委蛇而往」是因為心虛以至於膽怯地前往
(B)「必有命我者」是相信對方一定能救我的命
(C)「盍乞我」是埋怨對方怎麼不把梯子借給我
(D)「飯山逢彪」是在山上吃飯的時候遇到老虎

[題組題]
答案

答案:(D)。略解:D「彪」指老虎,「飯山逢彪」即山上吃飯遇老虎,正確;A「委蛇」是從容,非膽怯;B「命我」是有吩咐,非救命;C「盍乞我」是請求借梯子,非埋怨,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33

[題組:第32題到第34題]
33.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濯谿「見」鱷/若有招待不周之處,請您「見」諒
(B)必棄履而「走」/快走運動有益全民身心健康
(C)「假」於奔水氏/歲末音樂會將「假」文化中心舉行
(D)「乃」子揖讓時耶/竊盜屬公訴罪,非告訴「乃」論

[題組題]
答案

答案:(C)。略解:C前「假」(借),後「假」(借用地點),意義相同;A前「見」(看見),後「見」(代詞,我);B前「走」(逃跑),後「走」(步行);D前「乃」(豈是),後「乃」(才),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指考國文考科-34

[題組:第32題到第34題]
34. 上文藉由故事人物的言行寄寓主旨,下列說明最適當的是:
(A)藉奔水氏批判虛榮浮誇、惺惺作態的人
(B)藉奔水氏表彰指揮若定、功成不居的人
(C)藉成陽朒諷刺食古不化、不知變通的人
(D)藉成陽朒讚美處變不驚、溫文有禮的人

[題組題]
答案

答案:(C)。略解:C成陽朒在宮殿失火時仍堅持禮節,不識變通,文中藉此諷刺,正確;A「批判奔水氏」錯;B「表彰奔水氏」錯;D「讚美成陽朒」錯,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