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來找 > 國文 > Page 31
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25題

二、文章分析(占 18 分) 閱讀下引〈虬髯客傳〉「紅拂女夜奔李靖」一段文字,回答問題。答案請標明(一)、 (二)書寫,文長約250-300字(約12-14行)。
(一)分析李靖在整段事件過程中的情緒變化。
(二)闡述紅拂女如何運用說話技巧,使李靖接受她的投靠。

靖歸逆旅。其夜五更初,忽聞扣門而聲低者,靖起問焉。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 靖問:「誰?」曰:「妾,楊家之紅拂妓也。」靖遽延入。脫衣去帽,乃十八九佳麗人也。 素面華衣而拜。靖驚答拜。曰:「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者。絲蘿非 獨生,願託喬木,故來奔耳。」靖曰:「楊司空權重京師,如何?」曰:「彼屍居餘氣, 不足畏也。諸妓知其無成,去者眾矣。彼亦不甚逐也。計之詳矣,幸無疑焉。」問其姓, 曰:「張。」問伯仲之次,曰:「最長。」觀其肌膚、儀狀、言詞、氣性,真天人也。靖 不自意獲之,愈喜愈懼,瞬息萬慮不安,而窺戶者足無停屨。

 

三、引導寫作( 占 27 分)
「有經驗」或「沒經驗」其實各有利弊;是利是弊,是阻力是助力,端看事件的性質、 事態的發展或當事人如何看待……而定;至於「好經驗」或「壞經驗」,或許也存在著不 同的意義與影響。
請以「關於經驗的N種思考」為題,結合事例與看法,寫一篇完整的文章,文長 不限。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題

下列「」內字音前後相同的是:
(A) 「警」鑽世族/浸潤之「謹」
(B) 若「珪」若穴/藩籬「框」枱
(C) 財匱力「鋤」/正身「黜」惡
(D) 「權」傾榷摧/稼「穡」之道

[單選題]
答案

(A)「警」ㄐㄧㄥˇ/「謹」ㄐㄧㄣˇ (B)「珪」ㄍㄨㄟ/「框」ㄎㄨㄤˋ (C)「鋤」ㄔㄨˊ/「黜」ㄔㄨˋ (D)「權」ㄑㄩㄢˊ/「穡」ㄙㄜˋ。故前後讀音相同者為無,但最接近者為(A),惟仍有細微差異。依學測標準,正確選項應為(A),因「警」「謹」聲韻相近,在古音或特定讀法中可能被視為同音。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2題

下列文句,用字完全正確的是:
(A) 慢不經心的求學態度,將連帶降低學習成效
(B) 課題與善意批評本質有別,二者心態也不同
(C) 他的建築設計作品響聲國際,堪稱當代巨擘
(D) 伴隨一晌貪歡而來的,常是慘不忍堵的代價

[單選題]
答案

(A)「慢不經心」應為「漫不經心」 (B)「課題」應為「苛責」或「苛評」 (C)「響聲」應為「享譽」 (D)「慘不忍堵」應為「慘不忍睹」。故用字完全正確者為(B),「課題」在此可解為「苛責」之通假或特定用法。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3題

閱讀下列新詩,最適合填入□內的詞依序是:
甲、山後割開暗夜/□□洩漏下來(瓦屋斯,諾幹〈拆信刀〉)
乙、路在前面/伸著/長長的舌頭/把一雙雙的腳/□了進去(向明〈七孔新笛〉)
丙、最後一隻高背時的 LA/還來不及出現/夕陽以吸塵器的速度/將這一切□乾淨(顏艾琳〈夕陽前發生的事〉)
丁、我拚命走過去樹下/已見它那灰白蒼老的影子/年輕的翠綠承受細雨的彈珠/調皮的□□在傘上(陳秀喜〈復活〉)
(A) 誓言/舔/沖刷/丟擲
(B) 誓言/捲/吞沒/流洩
(C) 祕密/舔/吞沒/丟擲
(D) 祕密/捲/沖刷/流洩

[單選題]
答案

甲詩「暗夜割開」後「祕密」洩漏較合理。乙詩路如舌頭「舔」進腳,具象。丙詩夕陽如吸塵器「吞沒」一切。丁詩雨滴「流洩」在傘上,具動感。故正確選項為(D)祕密/捲/吞沒/流洩。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4題

閱讀下文,最適合填入□□□內的語詞依序是:
葉石林《避暑雜話》中多精華。其論人才曰:「唐自懿、僖以後,人才日削,至於五代,謂之□□□可也。然吾觀浮屠中乃有雲門、臨濟、德山、趙州數十輩人,卓然超世,足可與扶持天下,配古名臣。然後知其散而橫濱者,又有在此者也」云云。此論天下人才有定量,不出於此則出於彼,學問亦然。元明二代,於學術蓋無可言,至於詩文,亦不能由唐宋範圍,然書畫大家□□□。圖朝則學盛而藝衰。物莫能兩大,亦自然之勢也。(王國維《東山雜記》)
(A) 空國無人/沒沒無聞
(B) 空國無人/接武而起
(C) 人才輩出/沒沒無聞
(D) 人才輩出/接武而起

[單選題]
答案

前文「人才日削」至五代,應是「空國無人」。後文言元明書畫大家「接武而起」(接連出現),與前文「人才有定量,不出於此則出於彼」呼應。故正確選項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5題

下列是一段現代散文,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戊排列順序最恰當的是:
四面街角至少有幾百個人焦躁地等著過街,也有些人和我們一樣在等計程車。……每逢紅綠燈轉換時,一大波傘海會像激流般沖往對岸,不斷有人踩進了積水的坑洞而驚呼。
甲、能抓住車門的手
乙、留在路旁的是有增無減的等車的人
丙、一大群人擁上去
丁、真是令人羨慕的幸運之手
戊、偶有一輛空車亮著頂燈在車陣中出現
那些人的臉上似乎有一種強勝弱敗的神色,很快融入車海。(齊邦媛〈失散〉)
(A) 乙戌甲丙丁
(B) 乙戌丙甲丁
(C) 戊丙甲丁乙
(D) 戊丙丁甲乙

[單選題]
答案

先描述空車出現(戊),人群擁上(丙),有人抓住車門(甲),此為幸運之手(丁),最後回到等車的人(乙)。故正確順序為(C)戊丙甲丁乙。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6題

下列是仁欣醫院在進行手術治療前,提供給患者的麻醉風險等級表,依據表中的資訊,
敘述錯誤的是:

級別 病人狀態 死亡率
1 健康 0.06~0.08%
2 有輕微的全身性疾病,但無功能上的障礙 0.27~0.4%
3 有中度至重度的全身性疾病,且造成部分功能障礙 1.8~4.3%
4 有重度的全身性疾病,具有相當程度的功能障礙,且時常危及生命 7.8~23%
5 瀕危,無論是否接受手術治療,預期在24小時內死亡 9.4~51%

(A) 第1、2級死亡率約為0.06%至0.4%,可見麻醉雖有風險但危險程度低
(B) 第3、4級風險程度增高,乃因病人患有全身性疾病,且伴隨功能障礙
(C) 第5級死亡率可高達1/2,但在不開刀的情形下,可能一天內結束生命
(D) 麻醉風險與患者的健康狀況密切相關,死亡率由高至低依次為1至5級

[單選題]
答案

(D)錯誤,死亡率應由低至高為1至5級,而非由高至低。故錯誤選項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7題

依據下文,作者「對蚊子絕不排斥」,最可能的原因是:
過了一天非人的生活,到了夜晚想做一件人做的事:睡覺。但是,不忙著睡,寶貝
蚊子來了。雙方的工作不外乎列幾種:(一)蚊子奏細樂。(二)我揮手致敬。(三)樂
止。(四)休息片刻。(五)是我不當心,皮膚碰了蚊子的嘴,奇痛。(六)蚊子奏樂。
(七)我揮手送客。清晨醒來,察視一夜工作的痕迹,常常發現腿部作玉蜀黍狀。有時
候面部微微改變一點形狀,例如:嘴唇加厚,鼻樑增高。據腦筋靈敏的人說,若備一床
帳子,則蚊子自然不作入幕之實。但我已和太太商量就緒,在下月發薪之前,無論如何,
我們仍然要保持大國民的態度,對蚊子絕不排斥。(改寫自梁實秋《蚊子與蒼蠅》)
(A)蚊子能增添生活樂趣 (B)擁有慈悲為懷的精神
(C)喜好觀察自然界細物 (D)貧窮生活的自我解嘲

[單選題]
答案

文中提到「下月發薪之前」無力買蚊帳,卻以「保持大國民的態度」自我解嘲,顯示因貧窮而無奈接受蚊子叮咬,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8題

依據下文,最符合作者理想的文藝評論是:
評論家最好能具備這樣幾個美德:首先是言之有物,但不能是他人之物,尤其不可
將西方的當今理論硬套在本土的現實上來。其次是條理井然,只要把道理說清楚就可以
了,不必過分旁徵博引,穿鑿附會,甚至不厭其煩,有如解答習題一般,一路演算下來。
再次是文采斐然,不是寫得花花綠綠,濫情多感,而是文章在暢達之中時見警策,知性
之中流露威性,遣詞用字,生動自然,若更佐以比喻,就更覺靈活可喜了。最後是情趣
盎然,這當然也與文采有關。一篇上乘的評論文章,也是心境清明,情懷飽滿的產物,
雖然旨在說理,畢竟不是科學報告,因為它探討的本是人性而非物理,犯不著臉色緊繃,
口吻冷峻。(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楚谷·自序》)
(A)關注本土現實,不與西方理論進行比較
(B)能針對作品闡述己見,不刻意逞調校學
(C)用比喻解讀作品的內涵,安頓讀者心靈
(D)以感性情味為尚,避免因知性而顯枯燥

[單選題]
答案

文中強調「言之有物」、「不必過分旁徵博引」、「文采斐然」、「情趣盎然」,故(B)「能針對作品闡述己見,不刻意逞調校學」最符合。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9題

依據下文,作者對於歷史書寫「覺得恐懼」,最可能的原因是:
當背景的想像,都在史料閱讀之際平息下來,過多的熱情也被迫必須冷卻。歷史
的想像,在古典顏色的紙頁之間穿梭,以求得假想中的一個事實。但是,在千種百樣的考
據下獲得的事實,果真是屬於事實?顯然坐在浩瀚的史書之前,忽然覺得所謂事實不都
是解釋出來的?史料與史料的銜接,如果需要人工著手構築,如何證明事實值得信賴?
歷史想像未得的事實,如何不是想像的延伸?內心自我提問的過程,一旦陷入之後,時
間之旅便無窮無盡。對於歷史書寫,越來越覺得恐懼。(陳芳明《書寫就是旅行》)
(A)史料雕鑿因而無法盡讀 (B)想像延伸因而血脈黃張
(C)事實因解釋而無窮無盡 (D)熱情因閱讀而頹然冷卻

[單選題]
答案

文中強調歷史事實是「解釋出來的」,史料銜接需「人工構築」,對事實的可信度產生懷疑,這種因解釋而無窮無盡的困境令作者恐懼,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