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來找 > 國文 > Page 44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28

依據甲文觀點,下列對乙、丙二詩的解讀,最適當的是:
(A)乙詩藉伊尹、呂尚與湯武之功,投射個人期望君臣相得,以建立立業的心志
(B)丙詩藉遙望西都,懷想宮闕隱士朝盛衰而興廢,揭示明代興衰無常的規律
(C)乙詩詠史,丙詩懷古,均透過對歷史的詮釋,闡述遭逢明君盛世的重要性
(D)二詩均以史抒情,乙詩寄寓民胞物與的襟懷,丙詩寄寓以天下自任的抱負

[單選題]
答案

(A)正確。乙詩藉古喻今,表達王安石對君臣遇合的期待。
(B)錯誤。丙詩是元代作品,非明代;且未提隱士
(C)錯誤。丙詩主旨非闡述明君重要性
(D)錯誤。乙詩是個人抱負,丙詩是民生關懷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29

29-30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29-30題 。

依據上文,下列敘述最不適當的是:
中國古代對於一日時間的分段,只能從有最早文字記載的商代談起。從卜辭知分段的名稱雖早晚稍有改變,其日間的主要段落為:旦、大采、大食、日中、昃、小食、小采或莫或各日。重要的定點都是以太陽在天空變動的位置取名的。其習慣一直保持到漢代或更晚。太陽剛從地平線升起來的時候為「旦」。甲骨文「旦」字作太陽升到某種東西之上的樣子。與金文字形相比較,它或許表示剛升自海上之景,與海面還未完全脫離;或象太陽映照於海面之景。商朝人發源於東方,對於海上早晨的景色還不致陌生。次階段是「大采」。甲骨文的采字作以手摘取樹上的果葉之狀。采假借為光彩,大采就是太陽大放光彩的時候,是太陽已升到高空,視線清楚的時候了。不久就要吃一頓豐盛的早飯,以補充一清早在田地勞動所消耗的體力的時候,故叫做「大食」。接著不久就是「日中」或「中日」,是太陽高懸天頂的中午時段。這個時間過了便是「昃」。甲骨文的昃字,作太陽把人照得有斜長陰影之狀。它是太陽開始西下的時候。過後是「小食」,這時會吃較簡單的下午飯。吃完飯,整理一些用具,太陽也已西下,光彩大減,只剩微光浮於天際,故叫「小采」,這時或稱「莫」。甲骨文莫字作日已沒入林中之意,光線透出林際已甚微弱,「莫」後來被借用為否定詞,故又加日而成「暮」字。這段時間也叫作「昏」,甲骨文的昏字大概表示太陽已降到人身高以下的高度之狀。(改寫自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
(A)由時間的分段推測,商代的人至少一日吃兩餐飯
(B)「日中則昃」的現象可引申出「盛極而衰」之意
(C)「大食」是依據太陽在天空變動的位置命名,通常為吃中餐時間
(D)甲骨文「昃」、「昏」的造字,都以人為參照點表示太陽的位置

[單選題]
答案

(C)不適當。文中明確說明「大食」是早飯,非中餐。
(A)正確。有大食、小食兩餐
(B)正確。日中則昃可引申盛極而衰
(D)正確。昃字有人影,昏字表太陽低於人身高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30

下列「」中的字,與該字的甲骨文字形本義最接近的是:
(A)〈項脊軒〉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B)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C)俄而文皇來,精「采」驚人,長揖就坐,神清氣朗
(D)臣歷觀前王嗣位之初,莫不躬勤庶政,坐以待「旦」

[單選題]
答案

(D)正確。「旦」甲骨文為日出地平線,與「待旦」語境相符。
(A)「昏」此處指光線暗,非甲骨文日落意
(B)「莫」為否定詞,非甲骨文日落意
(C)「采」為風采,非甲骨文採摘意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31

下列敘述,最符合以上二文故事內容的是:
甲:素香蓮此時原本應該在公堂上的,只因剛才言文啼哭,慌忙下臺去了。金發伯眼看臺上沒有了素香蓮,戲無法演下去,不由得怒火中燒,面向後臺大喝一聲:「來人啊!傳素香蓮!」不見動靜。只有鑼鼓有一搭沒一搭的敲著。隔了一會兒,又叫一次。王朝從後臺跑上來,挨近包大人,低聲說:「阿旺嫂帶伊的困仔,去店仔吃冰!」臺上的人都哭笑不得,大家看著臺下的觀眾,他們仍在那裡談得高興,根本不管臺上的事。秀潔隱約問好像聽到包大人一聲救駕,又好像沒有,鑼鼓聲把一切細微的聲音都壓下去了。只聽包大人有氣無力地傳下令來:「來人啊!將那陳世美搭在鍘口上!」聲音有些含糊,像喉裡有痰。於是秀潔便被推著搡著,往戲臺前方左角上走,她雖作勢掙扎,卻也顯出懶散。(洪醒夫《散戲》)
乙:正當客人們互相推諉間,余參軍長已經擁著蔣碧月走到胡琴那邊,然後打起京腔叫道:「啟娘娘,這便是百花亭了。」蔣碧月雙手摟著嘴,笑得前俯後仰,兩隻腕上幾個扭花金鐲子,錚錚鏗鏗的抖響著。客人們都跟著起鬨,胡琴便奏出了《貴妃醉酒》裡的四平調。蔣碧月身也不轉,面朝了客人便唱了起來。唱到過門的時候,余參軍長跑出去捧了一個朱紅茶盤進來,上面擱了那隻金色的雞缸杯,一手撩了袍子,在蔣碧月跟前做了個半跪的姿勢,放那高力士叫道:「啟娘娘,奴婢敬酒。」蔣碧月果然裝了醉態,東歪西倒的做出了種種身段,一個臥魚彎下身去,用嘴將那隻酒杯銜了起來,然後又把杯子噹啷一聲擲到地上,唱出了兩句:「人生在世如春夢,且自開懷飲幾盅。」(白先勇《遊園驚夢》)
(A)甲文中,帶阿旺嫂孩子去吃冰的秀潔最後還是被推回舞臺,繼續表演
(B)乙文中,蔣碧月不情願的被飾演高力士的余參軍長推上舞臺扮演貴妃
(C)戲劇演出時,甲文的舞臺是臨時搭建的,乙文則是在設備豪華的劇院
(D)觀看演出時,甲文中的觀眾是心不在焉,乙文中的觀眾則是興味盎然

[單選題]
答案

(D)正確。甲文觀眾「談得高興,根本不管臺上」,乙文觀眾「跟著起鬨」,形成對比。
(A)錯誤。秀潔是演秦香蓮,被推去鍘陳世美,非因吃冰被推回
(B)錯誤。蔣碧月是自願表演
(C)錯誤。無法判斷甲文舞臺是否臨時搭建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32

關於以上二文的敘事手法,描述最適當的是:
(A)甲文交錯描寫臺上和臺下,倍顯人物在戲劇表演時的無力感
(B)乙文藉由「貴妃醉酒」的戲碼,呈現表演者借酒裝瘋的樣態
(C)二文都透過戲劇臺詞,暗示所有演員在現實中的人品和際遇
(D)二文都著力於描寫表演者的心理活動,以凸顯其幕後的辛酸

[單選題]
答案

(A)正確。甲文透過臺上混亂與臺下冷漠的對照,凸顯表演者的無奈。
(B)錯誤。乙文是正式表演,非借酒裝瘋
(C)錯誤。未暗示現實人品
(D)錯誤。乙文未著重心理描寫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33

下列敘述,符合文中經籍與通俗對「鬼」與「歸」詮釋的是:
「鬼」/「歸」是古字源學中的歸「去」,也是通俗觀念中的歸「來」。《爾雅》:「鬼之為言歸也。」「歸」意味「返其家也」。但這「返回」與「家」的意思與一般常人的想法有所不同。歸是離開塵世,歸向大化。死亡亦即回到人所來之處。《禮記》:「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左傳·昭公七年》:「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如果歸指歸去(大化),那麼潛藏的另一義應是離開——離開紅塵人間。通俗的詮釋則往往顛倒了此一鬼與歸的意涵。
(A)經籍的詮釋:人類死歸返大化即為鬼;通俗的詮釋:鬼不能忘情而歸返人間
(B)經籍的詮釋:鬼不能忘情而歸返人間;通俗的詮釋:人類死歸返大化即為鬼
(C)經籍的詮釋:鬼有所歸仍然可能為厲;通俗的詮釋:鬼不能忘情而歸返人間
(D)經籍的詮釋:人類死歸返大化即為鬼;通俗的詮釋:鬼有所歸仍然可能為厲

[單選題]
答案

(A)正確。經籍:鬼是歸去(大化);通俗:鬼是歸來(人間)。
(B)錯誤。詮釋顛倒
(C)錯誤。不符合文意
(D)錯誤。不符合文意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34

關於上述對「鬼」的看法,下列敘述最不適當的是:
(A)人生而不免於死,鬼的存在,揭示生與死之間的時空分界
(B)鬼的重返人世,反而說明陰陽永隔的生命裂變,不可回復
(C)鬼顯現了人在出生與他生、失去與回歸間戀棧矛盾的欲念
(D)為等待來世為人,新魂舊鬼穿梭徘徊於陰陽的時空縫隙中

[單選題]
答案

(D)最不適當。文中未提及「等待來世為人」的輪迴觀念,鬼的徘徊是因為對人間的眷戀,非為轉世。
(A)(B)(C)皆符合文中對鬼魅現象的詮釋。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35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詞義,前後相同的是:
(A)「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又「勝」一小丘,覺履底漸爇
(B)呼曰:人乎!王「面」牆,不敢入/呈卷,即「面」署第一
(C)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D)男有「分」,女有歸/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唐、虞之世,人人能讓
(E)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多選題]
答案

(A)前者「勝負」,後者「勝過」,不同義
(B)前者「面對」,後者「當面」,不同義
(C)前者「放逐」,後者「放縱」,不同義
(D)前者「職分」,後者「本分」,同義
(E)前者「詳細」,後者「詳細」,同義
故正確答案為(D)(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36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適當的是:
(A)緊繃的壓力使現代人比以往更焦躁,常見有人因毫髮不爽就大動干戈
(B)因德軍俘虜許多英軍,英國投鼠忌器,不敢對德國軍營展開轟炸行動
(C)家母身為教師,總戰戰兢兢,危言危行,深怕不能給學生良好的身教
(D)家父因工作須至各地出差,常東西奔波,南轅北轍,難得能全家共餐
(E)為搶到週年慶待價商品,百貨公司一開門,我就首當其衝,直奔專櫃

[多選題]
答案

(A)錯誤。「毫髮不爽」指一點不差,非指小事
(B)正確。「投鼠忌器」比喻有所顧忌
(C)正確。「危言危行」指言行正直
(D)錯誤。「南轅北轍」指行動與目的相反
(E)錯誤。「首當其衝」指最先受到攻擊
故正確答案為(B)(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37

關於下文,適當的解說是:
蘇子曰:「奴亦知夫秦與清乎?暴者如斯,而未嘗往也;受虧者如彼,而卒莫不消也。蓋將自其暴者而觀之,則其位曾不能以悠久也;自其受虧者而觀之,則仁與義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人各有權。苟非法之所許,雖一毫而莫取。惟無額之給俸,與出張之旅費,爾得之而為贓,民出之而甘心,取之無抗,徵之不拒,是島民者之無盡藏也,而爾與汝之所共適。」故喜而笑,停盞再酌。更闌已深,各自安眠,相與枕藉乎牢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賴渭水〈入獄賦〉)
(A)套用蘇軾〈赤壁賦〉句型,並襲用文中盛衰無常的旨意
(B)以秦、清兩朝終至覆滅的史實,推知剝削人民的執政者不能久存
(C)藉受虧者的遭遇為鑑,指出人民若一味姑息暴政,不足憐恤
(D)「且夫天地之間,人各有權」意謂人民應有受法律保障的權利
(E)「爾與汝之所共適」是諷刺統治階層聚斂不已,人民莫可奈何

[多選題]
答案

(A)正確。明顯模仿〈赤壁賦〉句式
(B)正確。以秦清覆滅諷刺暴政
(C)錯誤。文中未指責人民姑息
(D)正確。強調人民權利應受保障
(E)正確。諷刺官吏貪汙
故正確答案為(A)(B)(D)(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