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來找 > 國文 > Page 51
Posted in

110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我們的感情是冰箱,打開來看,明亮可喜,關起門後是嗡嗡的黑暗。什麼都不會壞掉, 埋在霜雪的角落。我們的感情是冰箱,有時很滿有時很空,一切都可以保存很久,冷冷的, 可是很新鮮,看起來都像昨天。 (柯裕棻〈冰箱〉) 農曆年前我媽換了新冰箱。雖然舊的其實也還好,十數年如一日修長高冷玉面如銀, 該凍肉時凍肉,該製冰時製冰,門沒關緊永遠忠實地響警告聲。燈泡甚至沒有壞過一次。 只是我媽長期嫌它不得力,冷藏室裝一隻生雞一鍋燉肉就周轉不過來,胃口那樣地小,像 一個節食的人,廚房裡最不需要的就是一個節食的人。我常常看見她蹲在那兒,腳邊圍滿 生鮮,鬥盡心智排列組合,在最有限空間裡籌備出最大的寬容,冰箱門好像看牙醫的嘴開 太久不斷嗶嗶叫,簡直像在哭了。感覺兩方都十分苦惱。
我認為運用如常的器物毋需特別汰換,也主張大家都不妨少吃一點。顯然我媽不作此 想。她說:「總之我就是想要一臺大冰箱啦。」但如此一來,我反倒領悟了,這完全是某 商品宣傳詞「豈止於大」(Bigger than bigger)的道理:一座夠大的新冰箱也豈止於冰箱, 它是一種想像,一種意境,一種可能性,它富有召喚家庭生活最好願景的潛力。 (改寫自黃麗群〈如果在冬天,一座新冰箱〉)

 

請回答下列問題:
冰箱可以很滿,可以很空,當你打開冰箱,通常想尋找什麼?又看見什麼?假如有一座屬於你的新冰箱,你會有怎樣的想像?冰藏什麼(虛實皆可)會符合你所期待的美好生活?請以「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為題,撰文一篇,文長不限。(占25分)

[非選擇題]
答案

此題要求以「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為題進行創意寫作。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現實連結:從日常打開冰箱的經驗出發,描述通常想尋找的解渴飲料、充飢食物,或看見的剩菜、整理不齊的瓶罐,連結冰箱作為儲存實體食物的日常功能。
2. 轉向想像與象徵:提出「如果有一座屬於我的新冰箱」,它將超越實用功能,成為一個承載記憶、情感、夢想與願望的象徵性空間。它可以很「滿」,裝載著過往的珍貴;也可以很「空」,預留給未來的可能。
3. 闡述冰藏內容與對應的美好生活:這是文章主體。具體描繪你會在這座新冰箱中冰藏哪些「虛實皆可」的物品,並說明它們如何映射你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例如:
- 冰藏「夏日海邊的浪花聲與鹹味海風」,象徵對自由、遼闊與自然洗禮的嚮往。
- 冰藏「外婆燉肉的香氣與溫暖叮嚀」,代表對親情、傳統與根系的珍視。
- 冰藏「失敗時的眼淚與挫折感」,意在將負面情緒「冷凍」、轉化,待日後從中提取教訓與力量。
- 冰藏「一罐永保新鮮的星光」或「一個安靜的午後」,象徵對永恆美好與心靈寧靜的追求。
- 冰藏「未完成的夢想藍圖」或「給未來自己的信」,寓意對成長與未知的期待。
4. 總結與昇華:總結這座新冰箱之於你的意義——它不僅是家電,更是你的時光膠囊、情感銀行與夢想孵化器。它冰藏的不是腐敗,而是保鮮的美好、沉澱的智慧與待放的希望。擁有它,意味著你正主動地構建、儲存並期待著你所定義的美好生活。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寫試題-01

一、
$2007$ 年臺灣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推出「不老騎士」計畫,帶 $17$ 位平 均 $81$ 歲的爺爺奶奶,花費 $13$ 天自行騎著摩托車環島 $1139$ 公里。這群「不老騎士」中,有 $2$ 位曾罹患癌症、$4$ 位需戴助聽器、$5$ 位患有高血壓,即使其中有人三進三出醫院,但還是 完成了險峻路途的挑戰。這些騎士們曾是警察、軍人、牧師、老師或理髮師等,在不同人 生經驗的交流中,豐富了彼此的視野。
$2012$ 年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則有「樂齡卡打車」(Cycling Without Age)運動。哥本 哈根一位中年上班族奧利(Ole Kassow)有感於安養機構的老人家行動不便,於是利用下 班時間,用三輪車載老人家外出兜風。老人開心地要求回到他們充滿回憶的地方,有些多 年不說話的老人,開始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與地方的故事;失智症患者變得不再暴躁;盲 人對志工訴說他們聞到花香、聽到鳥鳴,感覺微風吹拂過耳際。志工駕駛員因此聽到許多 生命故事,更進一步認識自己的城市,也彷彿和老人形成了某種奧秘的聯繫。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臺灣與丹麥的樂齡活動案例,都有堅定的推動者。請分析上文所述兩件案例,活動內容的關鍵差異是什麼?用意有何不同?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非選擇題]
答案

關鍵差異在活動形式與主導性:臺灣「不老騎士」是長者「主動」騎車完成環島挑戰,意在「自我實現」與「體能突破」;丹麥「樂齡卡打車」則由志工「被動」載長者外出兜風,意在「社會參與」與「情感回憶」的觸發。前者強調長者的主體能動性,後者著重跨代互動與心靈陪伴。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寫試題-02

問題(二):如果要帶長者在臺灣進行樂齡之旅,一定有許多待注意事項。請以「樂齡出遊」為題,寫一篇短文,說明樂齡出遊的意義,並思考如何照顧到長者在生理與情感上的需求。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非選擇題]
答案

樂齡出遊的意義非凡,它不僅是身體的移動,更是心靈的甦醒與社會連結的再造。對長者而言,走出慣常環境能刺激感官、活化心智,重燃對生活的熱情,並在與他人互動中找回歸屬感與自我價值,對抗孤獨與老化無力感。

要妥善照顧長者的生理與情感需求,需周詳規劃:
生理層面:1. 行程設計應「緩慢而深入」,避免緊湊勞累,預留充分休息時間。2. 交通選擇舒適平穩的交通工具,無障礙設施必須完善。3. 餐飲安排需考量牙口、慢性病飲食限制,力求軟質、清淡、營養均衡。4. 隨行應備妥常用藥物、簡易醫療用品,並有基本急救知識人員陪同。

情感層面:1. 行程可融入「懷舊元素」,如探訪其成長地、品嘗古早味,觸發美好回憶,滿足情感寄託。2. 鼓勵「分享與傾聽」,創造機會讓長者訴說生命故事,使其感覺被重視。3. 促進「跨代或同儕互動」,安排家人陪伴或同齡友伴共遊,強化社會支持網絡。4. 尊重長者意願,給予選擇權(如去哪裡、待多久),維護其自主與尊嚴。

總之,樂齡出遊的成功關鍵在於「以長者為中心」的貼心設計,讓這趟旅程既安全舒適,又充滿溫情與意義,真正達到身心共好的目標。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關於地球的記憶
被文字固禁在課本裡
我們的筆尖游走在山脈和海洋
翻譯每片花瓣的嬌嫩和露水的清新
所有的言語 答案
都靜放在我們的課本裡
等待我們翻起這一切的序幕(節錄自薛憶婷〈我們的課本〉)

以上這首詩,從課本啟動天馬行空的遐想,瞥見知識豐富的樣貌。科學頑童費曼 (Richard P. Feynman)曾說觀察轉動的餐盤,讓他得到很大的啟發,領略了興之所至的樂 趣。物理課可讓我們發現萬物運行的迷人,生物課帶領我們進入細胞核遊歷,外語課讓我 們聽見世界不同的文化。國文課堂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輕羅小扇撲流螢」, 詩中情境也往往能讓人神遊於現實之外。中學教育的課程內容,是否曾經點燃你對知識的 熱情?打開課本時,不知能否如〈我們的課本〉所述,揭開知識想像的序幕。

 

請回答下列問題:
如上文所述,若能從不同角度切入課本,進入知識的想像,或許可以讓課本帶領我們經歷驚奇的旅程。請以「當我打開課本」為題,寫一篇文章,敘述任一學科課本對你的意義,書寫你探索課本內容、知識的經驗與體會。(占25分)

[非選擇題]
答案

此題要求以「當我打開課本」為題,書寫特定學科課本對個人的意義與探索經驗。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學科選擇:開門見山,說明當你打開某一學科(如國文、歷史、物理、生物、地理、外語等)的課本時,它對你而言不僅是考試的教材,更是通往一個廣闊迷人世界的入口。點明你將書寫的具體學科。
2. 具體探索經驗描寫:生動描述你如何「進入」這本課本的知識想像。例如:
- 若選擇國文課本:描述如何從陶淵明的詩句「採菊東籬下」神遊至田園的靜謐,或從「輕羅小扇撲流螢」體會古典夏夜的幽情,文字如何激發你的畫面感與共鳴。
- 若選擇歷史課本:描述如何從冰冷的年代事件中,想像古人的生活、情感與抉擇,彷彿與歷史人物對話,理解時代的波瀾壯闊。
- 若選擇物理課本:描述如何從公式定律中,看見宇宙運行的奧秘,如費曼觀察轉動餐盤般,對萬物規律感到驚奇與著迷。
- 若選擇生物課本:描述如何將細胞結構想像成微觀城市,一次生態系的介紹彷彿帶領你進行了一場紙上森林探險。
3. 意義與體會闡述:深入談論這番探索帶給你的收穫與體悟。這本課本如何點燃你對該領域知識的熱情?它如何改變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是讓你更懂得欣賞文字之美、理解人性與社會的複雜、驚嘆自然與科學的法則,還是開拓了你的文化視野?說明課本作為知識的載體,如何成為你心智成長、想像力飛翔的起點。
4. 結語:總結「打開課本」這個動作的豐富層次。它不只是學習的開始,更是一段段驚奇旅程的序幕,承載著知識的力量與想像的自由,邀請你不斷探索與發現。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寫試題-01

一、
「福爾摩斯,中午吃火腿三明治好嗎?」
「好啊!不過華生,請不要出去太久。」
結果我花了約一個小時才回家,福爾摩斯見到我,咕噥道:「華生,你好像給自己製
造了一些麻煩!吃的東西,你是在貝克街的南邊或北邊買的?」
「我到南邊去。那裡的麵包店一條麵包賣一便士,北邊卻要兩便士,貴得要命。同樣
一條麵包,居然賣兩倍的價格。」
「可是南邊的肉店價格比較貴,不是嗎?」
「嗯,沒錯,不過火腿只貴四分之一,北邊賣十二便士,南邊賣十五便士。」
「所以我們的午餐總支出是十六便士,但是如果你到北邊買,只要十四便士。這算盤
打得可真奇怪,華生,你犯了一個錯誤。」
福爾摩斯繼續說:「老實說,我看到你從南邊的麵包店出來、進肉鋪之前,經過了賣
三明治的米莉女士店門口。我看到她的盤子裡還有沒賣完的三明治。每天早上的尖峰時刻
過後,她會以每份一便士的價格出清,因為不賣完的話,到頭來只好丟掉。我並不是嫌你
的三明治做不好,不過她的三明治的確非常好吃。為什麼你不乾脆用更便宜的價格買更好
吃的三明治,也可以省下做三明治的麻煩?」
「但是我已經買了麵包,而且我喜歡親自做三明治。再說,明天以前麵包不吃完會壞
掉,那未免太浪費。福爾摩斯,不要忘了非洲還有小孩在挨餓!」
「就算你草草做一份三明治,而不買米莉可口的三明治,也幫不了他們。假使你買了
米莉的三明治,把麵包丟掉,然後將省下的幾便士投入捐獻箱,還可以做一些好事。華生,
你又犯了一個錯誤。」(改寫自科林‧布魯斯著,盛逢時譯《數字的陷阱‧不幸商人案》)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根據上文,請說明福爾摩斯認為華生犯了哪兩個「錯誤」?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非選擇題]
答案

福爾摩斯認為華生犯了兩個錯誤:
1. 經濟決策錯誤:華生為省一便士去南邊買便宜麵包,卻在更貴的南邊肉店買火腿,總支出(16便士)反而比在北邊購買(14便士)更高,未做出最經濟的選擇。
2. 機會成本錯誤:華生未選擇直接購買米莉女士更便宜(一便士)且美味的三明治,反而花費時間自製,且可能面臨麵包浪費的問題。將省下的錢捐出更能幫助非洲飢童。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寫試題-02

問題(二):從上文對話中約略可以看出福爾摩斯、華生不同的生活態度,請分析二人的差異,並說明你比較傾向哪一種。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非選擇題]
答案

從對話中可見福爾摩斯與華生展現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
福爾摩斯代表「理性效率主義」:他精於計算機會成本與邊際效益,追求決策的最優化(如總支出最低、省時美味)。他冷靜、客觀,甚至帶點功利色彩,認為直接捐款比情感式節省更能解決問題(非洲飢童)。其生活核心是邏輯與效率。
華生則代表「情感體驗主義」:他重視過程中的個人感受與情感價值,如享受親手製作三明治的樂趣,並對食物浪費有直接的情感不適(想到非洲飢童)。他的選擇常基於習慣、直覺與道德情感,而非純粹的效益計算。其生活核心是體驗與情感連結。

我個人較傾向於華生的態度,但認為需融入福爾摩斯的理性長處。純然的理性計算雖高效,但可能使生活過於機械化,失去人情味與過程中的樂趣。華生對親力親為的享受、對浪費的情感不忍,展現了人性中溫暖、同理的一面,這些是構成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元素。然而,在資源有限或重大決策上,適度借鑑福爾摩斯的理性分析,能避免因情感或習慣導致的非理性浪費。因此,理想的生活態度應是在華生的情感基礎上,輔以福爾摩斯的理性視角,在感性与理性間取得平衡,既享受過程的溫度,也追求決策的智慧。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我覺得童年是一種氣味的記憶。 我的童年,有許多果樹氣味的記憶。夏天暑熱的午後,廟埕後有一棵巨大的龍眼樹。 我從小學翻牆出來,背著書包,爬上龍眼樹,躲在密密的枝葉裡。外面日光葉影搖晃,隱 約聽見老師或母親尋來,在樹下叫著我的名字,但那呼喚的聲音,被蟬聲的高音淹沒了。 我一動不動,找到一處適合蜷窩身體的枝椏,好像變成樹的一部分,而那時,龍眼樹密密 的甜熟的氣味就包圍著我。我閉起眼睛,好像在假寐,也像在作夢,夢裡一串一串纍纍的 龍眼,招來許多蜜蜂果蠅。我童年的夢,很甜很香,好像一整個夏天都窩在那棵樹上,包 圍在濃郁的氣味裡做了一個醒不來的夢。(改寫自蔣勳《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請回答下列問題:

生活中充斥各種氣味。氣味透過嗅覺傳遞,喚起人們的記憶和感受,一如文中龍眼樹甜熟的氣味喚起作者的童年記憶。請以「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為題,寫一篇文章,書寫你熟悉的花草樹木的氣味,及其所召喚的記憶和感受。(占25分)

[非選擇題]
答案

此題要求以「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為題進行書寫。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連結:從氣味是強大的記憶載體入手,點出特定花草樹木的氣息,如同時光機的開關,能瞬間將我們帶回過往的某個場景與心境。
2. 氣味與記憶的描寫:選擇一至數種你熟悉且承載深刻記憶的花草樹木氣味進行細膩描繪。例如:
- 桂花盛開時節,那濃郁而甜軟的香氣,如何瀰漫在整個巷弄,讓你想起外婆家秋天的庭院,以及她做的桂花糕點的溫暖。
- 雨後草地上泛起的清新泥土與青草味,如何將你帶回無憂無慮的童年午後,與玩伴追逐嬉戲的場景。
- 檳榔花在夜間散發的獨特幽香,如何伴隨著夏夜的涼風與蟲鳴,成為你對鄉下老家夏夜的集體記憶。
- 樟木箱或檜木家具散發的沉穩木香,如何讓你憶起祖父的老家、老書房的寧靜,以及家族歷史的厚重感。
- 阿勃勒落花時略帶腐熟的甜味,如何標記了畢業季的來臨,混雜著對青春流逝的淡淡感傷與對未來的憧憬。
描述時,不僅寫氣味本身,更要透過氣味,勾勒出相關的人物、事件、場景與當時的氛圍,使記憶立體化。
3. 感受與體悟的抒發:深入闡述這些氣味所召喚的內在感受。是鄉愁、是溫暖、是寧靜、是傷感,還是對逝去時光的眷戀?這些氣味記憶如何形塑了你對某地、某人或某段時光的獨特情感?它們之於你現在的意義是什麼?是心靈的慰藉、是力量的源泉,還是提醒你勿忘根本的印記?
4. 結語:總結氣味記憶的魔力,它讓無形的過往得以依附,讓情感有了具體的憑藉。這些來自花草樹木的氣息,已然成為你生命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芬芳篇章。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1

一、

生活中,人們習慣使用「標籤」將複雜的事物簡化、分類,再附上標記。然而,有時 我們也將「標籤」使用在人的身上。哲學家叔本華說:「人們都從一個人所擁有的職位、 從事的生意、隸屬的民族和家庭—亦即總體上從世俗常規所給予此人的角色和位置判 斷他。所以,一個人就像商品一樣地被貼上標籤,並受到商品式的對待。至於根據其個人 素質,這個人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只是依自己的需要隨意地提及,亦即在大多數時 候被擱置一邊,或者視而不見。」
人們或傳播媒體貼的標籤,有時會形成「刻板印象」,其中真假對錯值得深思。例如 稱某個世代為「草莓族」,提到南美洲就想到「這些民族很會踢足球」。

 


社會學家貝克指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標籤 對人的個性意識、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因此當人被一種詞語或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可 能會往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許多企業因而賦予員工職稱正向的標籤,以放大標籤的 力量。例如,蘋果(Apple)直營零售店中,為顧客的產品進行故障診斷的工程師,職稱 是「Genius(天才)」,這個職稱間接鼓勵員工不斷了解最新技術知識,以提供顧客更好 建議和技術支持。星巴克(Starbucks)店員則有「咖啡大師」、「咖啡大使」等名稱識別, 象徵其所擁有的咖啡知識與對其專業服務的肯定。 你我也可以為自己貼上標籤,定義對自己的期待,並調整行為以符應標籤的內容,讓 他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擁有更多展現個人價值的機會。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二文,說明「標籤」概念使用於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非選擇題]
答案

負面作用(甲文):標籤會將人簡化、商品化,形成刻板印象,使人們忽略個體的獨特素質,導致片面甚至錯誤的判斷,如「草莓族」的汙名化。
正面作用(乙文):標籤能產生「自我應驗預言」的積極效果,激勵人朝標籤喻示的正面方向發展(如「天才」工程師),並可作為自我期許與形象管理的工具。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2

問題(二):日常生活中不乏「貼標籤」或「被貼標籤」的實例,請寫一篇短文,舉例說明你對標籤現象的看法。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非選擇題]
答案

我認為「標籤」是一把雙面刃,其影響深遠,端看我們如何理解與運用它。

標籤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它如同一個簡化的濾鏡,容易遮蔽個體的複雜性與能動性。例如,學生一旦被貼上「數學不好」的標籤,可能自我設限,放棄努力,甚至被師長區別對待,形成惡性循環。社會上的地域標籤(如某地人一定如何)、世代標籤(如「躺平族」),也常引發誤解與對立,阻礙了真正的理解與溝通。甲文中叔本華的憂慮正在於此:人被簡化為其標籤,獨特性被漠視。

然而,標籤亦非全無價值。如乙文所述,正向的標籤(如「咖啡大師」)能激發榮譽感與專業追求;個人為自己貼上「積極學習者」、「可靠夥伴」等標籤,也能成為自我督促、塑造理想形象的動力。標籤在此扮演了「導航」與「激勵」的角色。

因此,我的看法是:我們應警惕標籤的簡化與固化力量,避免輕易為他人貼上負面或僵化的標籤,並培養辨識與抵抗刻板印象的能力。同時,我們可以主動選擇並善用正向標籤,將其轉化為自我成長的助力。最重要的是,理解每個標籤背後都是一個立體而複雜的個體,保持開放心態,願意撕下舊標籤,看見真實的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看到山上那麼多參天大樹時,會勾起我的惻隱之心。在無法順暢呼吸的空間裡,樹木 之間為了生存必須展開激烈的競爭。為了能多接受一些陽光,它們只能拼命向上生長。 但是,只為生存而競爭的森林卻漸次死亡,因為陽光無法到達地面,所以溫度不夠高, 無法讓幼小的生命萌芽。小樹和花、草,以及與它們一起生活的小昆蟲沒有生存的空間。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完美,但這種森林其實與沒有希望的不孕之地無異。 根據我的經驗,密集栽種的樹苗體型壯大數十倍時,就需要開始砍樹,否則樹木會抱 怨空間太窄,活不下去。要想確保樹木能充分接受陽光照射的空間,就必須做出犧牲。因 此,幾年期間強行進行砍伐,樹木間距剛開始時是一公尺,現已擴大到七公尺。也就是說, 即使是粗略估算,也可知七棵樹中有六棵為之消失。 森林要想成為孕育新生命的希望之地,就需要有縫隙。如果樹木壽命結束或因為意外 災害而倒下,該位置就會產生空間,那麼,溫暖的陽光就會照射進來,被陽光照射的地面 混雜著前一年秋天凋落的樹葉,於是積聚起能夠孕育新生命的養分。因此,樹木的縫隙, 既是結束和開始共存的空間,也是由缺乏轉化為希望的空間。(改寫自禹鐘榮著、盧鴻金 譯《樹木教我的人生課》)

請回答下列問題:
根據上文所述,為什麼森林需要縫隙?由此聯想,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請以「縫隙的聯想」為題,寫一篇文章,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書寫你的感恩與體悟。(占25分)

[非選擇題]
答案

此題要求以「縫隙的聯想」為題,從森林需要縫隙聯想到人生。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類比:闡述森林因過度密集競爭而漸成「不孕之地」,需要透過縫隙讓陽光、養分進入,方能孕育新生命,成為「希望之地」。進而點明,人生亦然,看似完滿緊湊的表象下,實則需要「縫隙」——即留白、停頓、餘裕與接納不完美的空間。
2. 闡述人生需要縫隙的體悟: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從多個層面論證「縫隙」之於人生的必要性與積極意義。
- 時間的縫隙:在忙碌學業或工作中刻意留出的空白時光,允許自己發呆、閱讀無用之書、發展興趣。這並非浪費,而是讓心靈喘息、思緒沉澱,醞釀創造力與靈感的必要空間,避免身心耗竭。
- 人際的縫隙:在親密關係中保持適當的個人邊界與獨處時刻,尊重彼此的差異與獨立性。這份「縫隙」非關疏離,而是讓情感得以自由呼吸,使關係更健康、持久。
- 心境的縫隙:接納生命中的失落、失敗與不完美,視其為成長必經的「縫隙」。正如森林中倒下的樹創造了新空間,人生的挫折與缺憾,往往能讓我們停下慣性腳步,反思生命方向,看見新的可能性,孕育出更堅韌的智慧與更寬廣的胸懷。
- 學習與成長的縫隙:不過度填滿行程,允許自己有探索、犯錯與調整的餘地。這些探索的過程,正是知識內化與人格成熟的養分所在。
3. 表達感恩與總結:感恩那些生命中的「縫隙」時刻——可能是挫折後的暫停、獨處時的寧靜、計畫外的轉彎——它們如同森林中的光隙,帶來了溫暖、養分與新生的希望。總結「縫隙」並非空洞與缺乏,而是結束與開始共存、轉化與希望萌發的家園。學會欣賞並為人生保留縫隙,是我們能給予自己最珍貴的禮物之一。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