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羅、李二人歌詞中,最符合上文所謂「歷史國族」情懷的是:
(A)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B)我所有目光的焦點/在你額頭的兩道弧線/它隱隱約約它若隱若現/襯托你/襯托你靦腆的容顏
(C)不捨你那黑白分明亮亮的眼睛/只是你年紀還小/無從明瞭我的心情/時間不停/時間不停/原諒我依然決定遠行
(D)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已匆匆數年
國文
108學測國文試卷-31
31-3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1-32題。
依據上文,對於越巫形象的描寫,最適當的是:
越巫自詡善治鬼物。人病,立壇場,鳴角振鈴。跳擲叫呼,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饗酒食,持其貲去,死則諉以己故,終不自信其術之妄。恆誇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惡少年慍其誕,瞷其夜歸,分五六人棲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過,下砂石擊之。巫以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駭,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駭頗定,木間砂亂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復至前,復如初,手慄氣懾不能角,角墜;振其鈴,既而鈴墜,惟大叫以行。行聞履聲及葉鳴谷響,亦皆以為鬼號,求救於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門,其妻問故,舌縮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寢,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膽裂,死,膚色如藍。巫至死不知其非鬼。(方孝孺《越巫》)
(A)仗恃靈力,發制鄉里 (B)惡行易改,心魔難除
(C)設置召魁,作法自斃 (D)無知自是,誤人害己
108學測國文試卷-32
關於上文的寫作手法與文意,敘述最適當的是:
(A)以「相去各里所」暗示少年們對越巫心存畏怯,彼此守望照應
(B)以「即旋其角」、「角不能成音」、「手懼氣懈不能角」描寫越巫因又懼又急而法力愈加減弱
(C)以「且角且走」、「角墜;振其鈴,既而鈴墜,惟大叫以行」表現越巫從試圖自欺到心神失控的狼狽
(D)以「行聞履聲及葉鳴谷響,亦皆以為鬼號」凸顯越巫仍想藉由周遭聲響研判鬼的行蹤,求得活命機會
108學測國文試卷-33
依據上文,今日世風之弊在於:
上蔡先生云:「透得名利關,方是小歇處。今之士大夫何足道,真能言之鸚鵡也。」
朱文公曰:「今時秀才,教他說廉,直是會說廉;教他說義,直是會說義。及到做來,只是不廉不義。」此即能言鸚鵡也。夫下以言語為學,上以言語為治,世道之所以日降也。而或者見能言之鸚鵡,乃指為鳳凰、鴛鴦,唯恐其不在靈囿間,不亦異乎!(羅大經《能言鸚鵡》)
(A)禁養珍禽,玩物喪志
(B)模仿剽竊,寡廉鮮恥
(C)蔽於表象,不辨虛實不務隱隱
(D)器識福祿,唯學鸚鵡不慕鳳凰
108學測國文試卷-34
108學測國文試卷-35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去」國懷鄉,憂讒畏懼/欲呼張良與俱「去」
(B)祈而「為」琴,弦而鼓之/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C)「叩」而與語,理甚玄妙/「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
(D)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E)著貴自「奉」,禮異人臣/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
108學測國文試卷-36
下列文句畫底線的詞語,運用恰當的是:
(A)經歷過落後地區窮形盡相的生活,他比以往更積極投入公益
(B)他在人群中一向表現得誠實如深,沒有人真正知曉他的心思
(C)實力堅強的球隊卻場場皆輸,修遭淘汰,戰績如此差強人意
(D)小李無法兌現對好友的承諾,一直耿耿於懷,始終無法放下
(E)巷口小吃店熬過修繕營銷,目前已是近役遠來,門庭若市
108學測國文試卷-37
(馮綾客孟嘗君):「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前、後句有「縱使……卻依然……」的語意邏輯關係,意指「孟嘗君固辭不往」這件事,縱使「梁使三反」也不會改變。
下列文句畫 與 處,具有相同語意邏輯關係的是:
(A)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心無不轉之時
(B)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
(C)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
(D)(連)橫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
(E)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
108學測國文試卷-38
關於下列陸游《老學庵筆記》二則引文,敘述適當的是:
甲、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乙、今人謂賤丈夫曰漢子,蓋始於五胡亂華時。北齊魏愷自散騎常侍遷青州長史,固辭之。宣帝大怒,曰:「何物漢子,與官不受!」此其證也。承平日,有宗室名宗漢,自惡人犯其名,謂漢子曰兵士,舉宮皆然。其妻供羅漢,其子授漢書,宮中人曰:「今日夫人召僧供十八大阿羅兵士,大保請官教點兵士書。」都下傳為笑。
(A)「吏卒多被榜笞」,是違反田登禁忌的下場
(B)書榜「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表示吏人已經避開田登名諱
(C)宗漢不喜他人觸犯名諱,乃因「漢子」一詞在當時含有貶義
(D)「舉州皆謂燈為火」、「舉宮皆然」,顯示州民、宮人欣然認同避諱
(E)選用避諱之例,如「放火」、「十八大阿羅兵士」、「兵士書」,應寓有譏諷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