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
109學測國文試卷-19
19-21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19-21題 。
電 影 《 駭 客 任 務 》 ( The Matrix) 票 房 大 熱 , 故 事 源 於 一 個 簡 單 的 設 想 : 人 們 眼 中 千 真 萬 確、堅 不 可 摧 的 世 界 是 由 一 個 電 腦 程 式 虛 擬 而 來,設 計 者 想 阻 止 人 們 去 接 觸 真 實 的 世 界。電 影 有 眩 目 的 特 技 效 果、帥 氣 的 皮 質 戲 服 和 精 彩 武 打 場 面, 配 合 深 具 新 時 代 靈 修 意 蘊 的 對 白,背 後 的 訊 息 只 有 一 個:人 們 感 知 的 世 界,不 論 從 宏 觀 或 微 觀 而 言,都 在 日 漸 偏 離 傳 統 定 義 或 概 念 中 的 真 實 世 界;人 們 看 到 的 世 界,猶 如 投 向 岩 壁 的 光 影,依 稀 可 見 片 刻 實 景,卻 看 不 到 紋 理 痕 跡,更 深 層 的 真 相 也 藏 在 陰 影 之 下 。 主要經濟指標( 例如:國民生產毛額、國民幸福指數 ……)也是人為的建構, 是 數字 的駭 客帝 國。經 濟指 標構 築出 一個虛 擬世 界, 裡面 由數字 定義 一切 ,現 實 會 得到 局部 呈現 ,也會 變得 模糊 扭曲 。貿易 數據 無法 準確 記錄蘋 果公 司產 品的 生 產 過程 ,就 是最 好的例 子。 失業 不是 真實的 狀態 而是 統計 的產物 ( 如 果你 沒有 工 作,但因市面上沒有合適的工作而不去求職,就不算「失業」),也是有力的說明。 但 這 麼 說 也 不 對。主 要 經 濟 指 標 構 築 的 世 界 不 完 全 是 虛 假 的 幻 象;激 進 分 子 總 執 意 懷 疑 政 府 有 意 操 縱 經 濟 指 標,也 是 過 慮 的 想 法。經 濟 指 標 的 產 生,確 實 是 為 了 理 解 和 處 理 經 濟 調 控 的 複 雜 問 題,本 身 帶 有 美 好 願 望,只 是 它 們 也 有 局 限, 未 必 能 指 引 我 們 。 《 駭 客 任 務 》的 大 英 雄 尼 歐 看 穿 了 虛 擬 世 界,還 在 幾 個 平 行 空 間 中 穿 梭 遊 走, 試圖破解迷陣。現實世界沒有這 種戲劇色彩,但不少人已意識到,所謂「經濟」 是 由 經 濟 指 標 所 塑 造,只 是 反 映 現 實 的 版 本 之 一。目 前,本 土 和 全 球 經 濟 發 展 都 一 日 千 里,謎 團 也 越 滾 越 大,「 經 濟 」卻 只 能 提 供 一 種 描 述,而 且 未 必 準 確。於 是,一 群 經 濟 創 意 大 師 正 努 力 改 變 人 們 認 識 世 界 的 視 角,竭 力 幫 助 人 們 看 清 經 濟 指 標 所 掩 蓋 的 事 實。這 群 統 計 界 的 英 雄 尼 歐,正 是 我 們 的 希 望 所 在。( 改 寫 自 扎 卡 里 ‧ 卡 拉 貝 爾 著 、 葉 家 興 、 葉 嘉 譯 《 當 經 濟 指 標 統 治 我 們 》 )
(A)票房大賣之因在於主角尼歐以高超的技術驗證國家電腦系統,取得貿易數據
(B)故事背景是人們處於由電腦程式所構築出的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日漸偏離
(C)劇中藉充滿靈修意蘊的對白,表達人類的感知能力因沉溺電腦而退化的隱憂
(D)電影將國家的經濟指標暗喻為數字的駭客帝國,為大眾揭開經濟指標的面紗
109學測國文試卷-20
109學測國文試卷-21
109學測國文試卷-22
22-23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22-23題 。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彷彿以為知、好、樂是三層事,一層深一層;其實在文藝方面,第一難關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樂。知、好、樂三種心理活動融為一體,就是欣賞,而欣賞所憑的就是趣味。許多人在文藝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於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當然不會觸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沒有感受,這是精神上的殘廢,犯這種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有些人知得不正確,於是趣味低劣,缺乏鑒別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惡劣作品激勵過癮,以為這就是欣賞文學。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個的精神受腐化。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難免狹隘,往往固於某一派別的傳統習尚,不能自拔。這是精神上的短視,「坐井觀天,誣天藐小」。
下列詞語,最能呼應上文所剖析「在知上有欠缺」的是:
(A)扣槃捫燭 (B)巧拙有素 (C)含糊其辭 (D)匪夷所思
109學測國文試卷-23
109學測國文試卷-24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所欲表達觀點的是: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莊子·山木》)
(A)與時俱化,不拘執於為龍或為蛇的價值思考
(B)死生有命,富貴亦身外之物,毋須為此傷神
(C)天生我材必有用,自當逍遙浮遊於大化之間
(D)世人固於俗見,渾然不知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109學測國文試卷-25
109學測國文試卷-26
26-28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26-28題 。
下列敘述,最符合甲文觀點的是:
甲:中國人是極重歷史的民族,透過對於歷史的不斷詮釋與建構,進行著當代的反省。因而,歷史的意義從來都是流動的,不同的歷史事件也在不同的時代發生著不同的效用。在抒情言志的傳統下,古人古事不但時時在詩作中現身,詠史與懷古更成為詩歌中有關歷史題材的兩大類別,「詠史」是詩人以歷史人物或事件為對象抒發個人的觀感進而寄寓情感;「懷古」則有著緬懷古跡的意味,從而在漫長的時間之流中推展出史蹟作為空間範疇,以此成為綱繹展開歷史漫遊,抒發情感。無論從「詠」或「懷」都可得知,這類詩作雖與所謂客觀的歷史關係密切,卻畢竟是詩人主觀意念的投影,重點既不在敘事,也不在論古;舉凡人事的懷想、史蹟的憑弔,無非是一種以史抒情的憑藉。詩人徘徊於漫長的時空隧道,反思著人類的經驗與命運,也思忖著自身的定位。(蔡瑜《中國抒情詩的世界》)
(A)歷史題材現身於古典詩歌中,主要目的在展現文人的博覽精學
(B)詩人常藉由歷史題材的書寫,以省視當代的情境或自身的定位
(C)詠史、懷古詩皆以歷史為媒介抒情言志,所抒發的皆是家國之情
(D)古人解讀歷史往往有所傳承,故詩人對特定人與事的詮釋,常呈現穩定性
109學測國文試卷-27
關於乙、丙二詩的詩意或作法,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乙: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王安石《浪淘沙令》)
丙: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
(A)乙詩引述伊尹、呂尚二人事蹟,旨在說明自古英雄出少年
(B)丙詩感慨當世兵連禍結,不復秦漢之盛,故百姓生活困苦
(C)二詩均在敘寫史事或史蹟之後,描摹當世的情境,並藉古今對照以興發議論
(D)乙詩設想古人際遇,並對照史實而有所託寓;丙詩藉行經古跡所見,引發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