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
113學測國綜試題05
113學測國綜試題06
6-8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6-8題。
中國湖南省江水地區,一種神祕的菱形文字——女書——悄悄流傳超過百年。它是一種使用當地方言,須以「唱誦」方式表達與理解的表音文字。女人用它來自傳訴情、互通心跡、結交姊妹、祝禱祈願、傳說紀聞……。江水是典型的農業社會,女孩從小「不得亂步出娘房」,因此未嫁的女兒稱作「樓中女」。未嫁的女兒在娘樓做女紅時,邊唱歌、邊學說女書、寫女書、織女書字,進入正統教育體系之外的知識系統,且因熱愛女書而結為姊妹。當有姊妹出嫁,每個姑娘從婚前幾天便開始哭嫁,饒贈女書留念,感懷女性身不由己的共同命運,娘樓是她們建立封閉又親密的女性空間,但事實上又是「無
常」的象徵。
在以哭嫁為主題的女書作品中,常常描述父系社會婚姻將女人從原生土壤進根剜起的滋味,顯示哭嫁不僅是少女面對未知命運的恐懼,更是女人剪斷血緣、地緣與人緣聯帶時的哀號。但也由於有女書,因而婚後她們並不像其他文盲婦女喪失向外通訊、結盟的能力。姊妹們的通信中許多樂少,但總是盡心相勸、彼此扶持。她們透過女書,在社會現實與磨難中掙扎、拉鋸、妥協,尋找生存之道。甚至在書寫過程中,執筆者也不止於代書,悲憐動解的同時,常將自己的身世寫了進去,形成風格特殊的「參與寫作」。關於女書的起源至今仍是個謎,江水女性發明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女書,但因以上話為奇,加上地方阻隔,僅局限於江水一帶流傳。也由於女性死後女書多作為殉葬而被焚毀,以及隨著教育的普及、傳統習俗、社會情境的改變等因素,女書逐漸式微。然而,女書的研究與應用方興未艾,尤其是在消費時代裡,女書反成為一種時尚符號,常出現在文創設計中。(改寫自鄭至慧、劉斐致等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上文「娘樓」與江水女性的關係,說明最適當的是:
113學測國綜試題07
113學測國綜試題08
113學測國綜試題09
9-10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9-10題。
大多數機場的指標都使用黑體字,因為它給人乾淨簡潔的現代感。若使用新細明體,
由於筆畫很細,一段距離外就不易閱讀,甚至連發現它都有困難。新細明體的橫筆設計
得偏細,不適合使用在距離讀者較遠的指標上。而黑體橫筆夠粗,就有良好的「易視性」。
新細明體在80年代曾是新潮設計,但時過境遷,難免靠美疲乏,是想改變中文字型
設計現狀者要革新的對象。高解析度螢幕時代,它更難以勝任螢幕上的閱讀。但只要它
是系統內建的首要字型,就會是大多數人的首選。如此一來,文字風景的基本面一時難
有什麼變化。
新細明體是專門用在「紙本」上的,離讀者眼前不遠,可能是放在桌上、捧在手上
讀。這種字體我們稱為「內文」。通常,內文字體會設計得讓人感覺變化不大,沒有張
狂的造型,像喝水那樣素然無味。但這樣「無聊」的體驗,反而有助於專心吸收資訊。
新細明體是很普遍的內文字體,因而有學院指定報告使用新細明體,以減輕教授閱讀的
負擔。(改寫自柯志杰、蘇婧翔《字型散步》)
上文認為「文字風景的基本面一時難有什麼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細明體的識讀性高 (B)新細明體取得較方便
(C)人們習慣近距離閱讀 (D)人們不在意字型美醜
113學測國綜試題11
11-1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1-12題。
《盲目》是199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最廣為人知的小說。在一個不知名的
城市裡,莫名其妙地出現了一種「白盲症」,患者會突然失明,眼前一片渾白。只有一
人奇蹟般倖免,但也為此承受更多的責任與壓力。
此書除想像奇幻,敘事也別具特色。當中人物完全無名無姓,只以特徵或職業稱呼
——如第一個盲人和妻子、眼科醫生、戴墨鏡的女孩、斜眼的男孩等。全書對話不用引
號,也未特別分段,迫使讀者放慢速度,乃至再三重讀,以確定說話者。如同盲人在缺
乏指引下,須費力摸索,才能確認當前的位置。
白盲症為全書最重要的象徵。薩拉馬戈設計了多條線索以供解讀。如白盲症使人彼
此疑懼,生活脫軌,但患者間也能相互合作,尋求一己和團體的利益。唯一未來疫者固
然有諸多方便與更大能力助人,但也因「眾人皆盲我獨明」,而看清人心險惡,甚至為
了護衛夥伴安全,不得不手刃施暴者。從而感慨:「如果你看得到我被迫看到的景象,
你會情願失明。」白盲症突然消失後,盲而復明者的一番體悟也引人深思:「我覺得我
們並沒有失明,我認為我們本來就是『盲目』的。」(改寫自單德興《瘟疫的文學再現
與生命反思》)
依據上文,關於《盲目》的書寫特色,說明最適當的是:
(A)將故事場景設定在不知名的城市,顯現疫病蔓延的嚴重
(B)用特徵或職業稱呼角色,呈現人際關係因疫情而徹底崩壞
(C)以缺乏指引方式敘寫對話,形成類近百者摸索前行的閱讀感受
(D)藉陳述感染者與未感染者的體悟,隱含盲與不盲無須分辨的論述
113學測國綜試題12
113學測國綜試題13
13-15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3-15題。
周處生時或死後沒有多久,便有關於他的軼聞流傳。 甲 如孔約《志怪》云:「義興
有邪足虎,溪渚長橋有蒼蛟,並大啖人,並郭西周,時謂郡中三害。周即處也。」又如祖
台之《志怪》所述:「義興郡溪渚長橋下有蒼蛟吞啖人,周處執劍橋側伺。久之,遇出,
於是懸自橋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數創,流血滿溪,自郡渚至太湖句浦乃死。」 乙 兩書均
成於東晉時期,時間相近。同一件事,何以在記述上各有其偏重之處? 丙 《世說新語》
則結合「三害」與「斬蛟」,並增加「殺虎」情節,使傳說更為完整:
周處年少時,兇彊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
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
,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
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
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
改意……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丁 固定了「義興三害→周處射虎斬蛟→周處幡然悔悟、改過自新」的情節單元,成為後
世「周處除三害」傳說的「基型」。(改寫自羅景文〈周處傳說探究〉)
上文有甲、乙、丙、丁四處標記。依據文意,
「蓋由民間口傳,各記見聞,彼此歧異,
故是尋常事。」句應填在:
(A)甲
(B)乙
(C)丙
(D)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