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測國文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2題
下列是某生物錄的2016年藝文紀事,用字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 《暗戀桃花源》在暌違十年後,第五度在臺巡迴演出,堪稱戲劇界盛事
(B)透過深度的社群經營,電視劇《一把青》善用行銷,逆勢諦造收視佳績
(C)為紀念莎士比亞逝世四百週年,倫敦環球劇場提供嶄新風貌的視覺飽宴
(D)美國歌手巴布狄倫獲諾貝爾文學獎,反映當代「文學」定義已漸驅改變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3題
閱讀下列新詩,選出依序最適合填入□□內的選項:
甲、大麗花/開在後院裡/月亮□□籬笆時/順手帶走一絲春天殘餘的香氣(洛夫
〈花落無聲〉)
乙、鳥聲在漢城各座宮殿庭院內□□/如密密雨點落在鬼面瓦上/一處處都是回
響……(蓉子〈古典留我〉)
丙、一口老甕/裝著全家人的/心,放在屋漏的地方/接水/□□一家人的人/辛
酸……(林煥彰〈雨天〉)
(A)翻過/滴落/彈唱
(B)翻過/流淌/記錄
(C)駐足/流淌/彈唱
(D)駐足/滴落/記錄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4題
下列是一段現代散文,請依文章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我這個暗光鳥,如此近距離的觀看暗光鳥:黑冠麻鷺、蜥蜴、大蜘蛛。
甲、而我在初春裡,南方住木之城
乙、彷彿也有了坐擁山林的丘壑之心了
丙、植物園裡的地,習得不動聲色的禪學功夫
丁、我想當我離開嘉義時,只消在心頭種上一株植物
戊、大蜘蛛編織著巨網,懸在兩棵大樹之間,優雅的殺手
就會逼想起整個南方,整個城市的亞熱帶風情。(鍾文音〈甜蜜亞熱帶〉)
(A)甲乙丙戊丁
(B)乙戊丙丁甲
(C)丙戊丁乙甲
(D)戊丙甲乙丁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5題
某校為弘揚儒家、墨家思想,特將新建的兩棟大樓命名為「歸仁堂」,「兼愛樓」,若
欲彰顯命名宗旨,則川堂懸掛的字幅依序應是:
(A)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B)愛人利人以得福,惡人賊人以得福/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C)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
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
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7題
依以下蘇先生的看法,滁州鄞那山可能是「鄞那閣」的發想來源,其所持的理由是:
蘇先生
滁州鄞那山之得名,或謂司馬伯曾督察於此,或謂司馬睿曾避亂於此。司馬伯是司馬懿之子,封鄞那王,率兵平吳時接受吳主孫皓的投降。司馬睿是司馬伯之孫,十五歲娶鄞那王爵位,西元318年在江東重建會朝。二人皆與六朝都城金陵關係密切。電視劇《鄞那榜》中,則有個與此山同名的組織「鄞那閣」,攬動了大梁帝都金陵的風雲。因此,若要說劇中「鄞那閣」的發想可能來自鄞那山,是有跡可尋的。
(A)曾有兩位鄞那王對金陵政局產生影響
(B)滁州鄞那山上有晉代所興建之鄞那閣
(C)鄞那山是西晉伐吳與東晉重建的據點
(D)「鄞那閣」藉鄞那王之名在金陵為亂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8題
德國作家赫塞曾把孤獨比喻為「荒野之狼」,文學家用來形容孤獨的意象無疑都非常有力,只可惜太個人化了,我想尋找更具普遍性的意象。
孤獨的面貌並非只有悲傷,它也可以是欣然而美好的;事實上,孤獨乃是人必然的存在狀態,也是一種回歸和自由,且常存於深刻的互動中。我在中國哲學裡找到一個簡潔有力的「太極圖」,很適合說明孤獨的特質。太極圖由陰陽(黑色)兩個對稱而對立的半部所組成。如果把陰比為孤獨,把陽比為交會的話,非常能說明孤獨和交會的關係。首先,陰陽兩個半部裡各自包含著對方顏色的若干細線,這反映出:沒有所謂純粹的孤獨,也沒有所謂純粹的交會。其次,兩個半部間有一灰色的中間地帶,這和前者互為對方底景的特質相似。最特別處是在陰的中央位置有個白點,在陽的中央位置有個黑點,這似乎意味著:在人我交會的極致中,人有可能會突然體驗到最深沉的孤獨,而在孤獨的極致中,人也可能會突然體驗到自我和天地、人際之間最深沉的交會。
用太極圖來象徵孤獨還有一個優點:它可以映出孤獨和群體生活二者對人同等重要,是體驗世界不可偏廢的兩條路徑。(改寫自菲力浦·科克《孤獨》)
下列敘述,符合上文文意的選項是:
(A)文學家每為孤獨所困,但描繪的內容都是個人化的經驗,難以引起讀者共鳴
(B)孤獨和交會的關係就好比陰、陽,二者互涉於對方之中,不可能真正的獨存
(C)要完整體驗世界必須同時過著孤獨和群體生活,讓自己處於灰色的中間地帶
(D)太極圖中的白點象徵在孤獨中能安慰我們的朋友,黑點象徵人心深處的黑暗面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9題
8-9為題組
下列文字,最能表現上文畫底線應情況的選項是:
(A)腦月既望,館人奔告:「玉山見矣!」時旁午,風靜無塵,四字清澈
(B)王氏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C)明日拉顧君借往,坐莽葛中,命二番兒操槓。緣溪入,溪盡為內北社,呼社人為導
(D)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迎以文者,太守也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10題
10-11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0-11題。
少壯時不喜住在固定的地方。當遊覽名山勝水,發現一段絕佳風景時,我定要叫著說:「喔,我們若能在這裡進屋子住多好!」。忘記哪位古人有這麼一句好詩,也許是吾家某公吧?「湖山好處便為家」。行腳僧煙雲雨空,到處樓裡,我常說他們的生活富有詩意。程拔《書舟詞》中,有我欣賞不已的一首〈滿江紅〉:「其屋為舟,身便是煙波的客;沉人間原是浮家泛宅。秋晚雨聲蓬背穩,夜深月影窗橘白,滿船詩酒滿船書,隨意索。也不怕雲濤隔,也不怕風帆側,但獨醒還睡,自歌還歌。以後從教練繪舞,醉來一任乾坤霄。恐有時轉向大江頭,占風色。」詞中的舟並非真舟,不過想像他所居的屋為舟,以達煙波之興而已。我有時也想假如有進屋的錢,不如拿來造一只船,三江五湖,隨意遨遊,豈不稱了我「湖山好處便為家」的心願。不過船太小了,那幾本書先就放沒處安頓;太大了,惹人注目,先就沒膽量開到大湖,不能學破三萬六千項青琉璃,周覽七十二峰之勝,就失卻船的意義了。(改寫自蘇雪林〈家〉)
下列文句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行腳僧煙雲雨空,到處樓裡」描述行腳僧失意飄泊而浪跡天涯
(B)「滿船詩酒滿船書,隨意索」說明作者好客,詩、酒及書任人家取
(C)「獨醒還睡,自歌還歌」描寫眾人皆醉我獨醒與漁歌唱和的情景
(D)「擊破三萬六千項青琉璃」意謂行船於澄碧的大湖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