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3題

12-14為題組
依據上文,最符合韓愈對「學習」看法的是:
(A) 只要有心一定能聞道,學習永遠不嫌遲
(B) 智慧之別會影響學習,故聞道有先有後
(C) 學無止境,自少至長都應該精進地學習
(D) 尊重專業,擇師學習不需計較身分年齡

答案

文中強調「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主張學習應尊重專業,不分貴賤長少,故(D)最符合。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4題

12-14為題組
下列文句,與「感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同樣強調運用資源以追求成長的是:
(A)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B) 恪守職業,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C)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
(D)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答案

題幹強調從師解惑,即善用外部資源。(A)《荀子·勸學》「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同樣強調借助外物(包括師長)以學習成長,意涵相近。故正確選項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5題

15-16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5-16題。

在發現澳洲之前,當世界的人相信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想法其實沒有錯,因為它和實證現象完全吻合。但只要一隻黑天鵝,便足以讓一個基於白天鵝被看到千萬次所形成的認知失效。

出乎意料的黑天鵝事件,說明了人們從觀察或經驗所學到的事物往往有其侷限。人們無力預測黑天鵝事件,也顯示了人們無從預測歷史發展。但黑天鵝事件發生後,人們又會設法賦予它合理的解釋,好讓它成為更可預測的。因此,許多學說總在黑天鵝事件後出現。

雖然令人難以置信的黑天鵝事件經常衝擊現有的局勢,但我們如果願意反知識操作,或許可以從中僥倖獲利。事實上,在某些領域——例如科學發現和創業投資,來自未知事件的報酬非常大。發明家和企業家往往注意雜毛蒜皮的小事,並在機會出現時認出機會。(改寫自 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鵝效應·前言》)

下列敘述,符合作者看法的是:
(A) 黑天鵝事件向來離奇,人類的經驗難以理解
(B) 留意細微徵兆,有助於防範黑天鵝事件發生
(C) 投資致富的關鍵,便是懂得避開黑天鵝事件
(D) 科學研究若出現黑天鵝事件,可能翻轉知識

答案

文中提到黑天鵝事件能顛覆原有認知,且在科學發現等領域可能帶來巨大報酬,故(D)「科學研究若出現黑天鵝事件,可能翻轉知識」符合作者看法。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6題

15-16為題組
下列作品中人物始料未及之事,最接近黑天鵝事件的是:
(A) 《三國演義》:曹操沒料到,赤壁在冬天會吹東南風
(B) 《儒林外史》:胡屠戶沒料到,女婿范進能鄉試中舉
(C) 《獨之武退秦師》:鄭伯沒料到,鄭國能倖免於秦晉聯軍
(D) 《馮諺客孟嘗君》:孟嘗君沒料到,薛地百姓會夾道相迎

答案

黑天鵝事件特徵:罕見、影響重大、事後可解釋。(A)赤壁東南風符合:罕見(冬季)、影響重大(火攻成功)、事後可解釋(諸葛亮借東風),最接近黑天鵝事件。故正確選項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7題

17-18為題組
閱讀下列歷史人物遊戲說明書與五張牌卡,回答17-18題。

歷 史 人 物 遊 戲 說 明 書
基本規則 ①共有99張牌,牌號大者為大(99>98>97>96>……>2>1)。
②每一局,各家分到11張牌,最先將手中的牌出盡者為冠軍。
③局中各輪,下家皆須按上家的牌型出牌(每輪可出牌型如下)。手中無相同牌型可出者,該輪棄權;手中有相同牌型但不想出者,該輪也可棄權。
④該輪勝出者(每輪決勝方式如下),取得下一輪的攻牌權。
每輪可出牌型 依照牌上詩句所吟詠的人物,可出以下牌型:
【出1張(X)】
【出2張(X+Y)】:這2張牌所吟詠的人物,須是同一人。
【出3張(X+Y+Z)】:這3張牌所吟詠的人物,須是同一人。
每輪決勝方式 ①各家按該輪牌型循序出牌,以出最大牌號的一家為勝出。
②若甲家所出的牌型,其他家皆棄權,則該輪由甲家勝出。
42 43 66 98 99
天亡非戰罪,未路困英雄。氣盡處同死,司晨笑沛公。 世間快意寧有此,亭長還鄉作天子。沛容不樂復何為,諸母父兄知舊事。 今日歌大風,明朝歌鴻鵠。為語成夫人,高皇是假哭。 七十衰翁而鬢霜,西來一笑火成陽。平生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 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擬力爭。隔岸故鄉歸不得,十年空負拔山名。

假設某局你的手中尚餘如上「42」、「43」、「66」、「98」、「99」五張牌卡,下列組合,符合「可出牌型」的是:
(A)42+99 (B)66+98
(C)42+98+99 (D)43+66+98″

答案

根據牌面詩句:42、43、66、98皆詠劉邦(項羽對手/漢高祖),99詠項羽。出2張或3張須為同一人。(A)42(劉邦)+99(項羽)不同人。(B)66(劉邦)+98(劉邦)可出2張。(C)42(劉邦)+98(劉邦)+99(項羽)不同人。(D)43(劉邦)+66(劉邦)+98(劉邦)可出3張。故符合者為(B)(D),但題為單選,依牌號組合(B)66+98為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8題

17-18為題組
假設在本輪時,你的手中尚餘如上五張牌卡,上一家以【出1張】的牌型打出「55」這張牌,接著由你出牌。若你想取得此局冠軍,下列預想的出牌策略,符合「正確、快速、穩妥」條件的是:
(A)①本輪:先出66,再出98,再出99,取得攻牌權;②末輪:出42+43
(B)①本輪:出99,取得攻牌權;②末輪:先出42,再出43,再出66,再出98
(C)①本輪:出98,取得攻牌權;②次輪:出42+99,取得攻牌權;③末輪:出43+66
(D)①本輪:出99,取得攻牌權;②次輪:出43+66+98,取得攻牌權;③末輪:出42

答案

手中牌:42(劉邦)、43(劉邦)、66(劉邦)、98(劉邦)、99(項羽)。上家出55,須出單張且牌號大於55才能勝出。最大牌99可穩勝。勝出後,次輪可用43+66+98(三張劉邦)出牌再勝,末輪出42(單張)清空手牌。故(D)策略最符合「正確、快速、穩妥」。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9題

19-20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9-20題。
經絡橫林,山沉遠照,邂逅黃昏鐘鼓。燭映簾櫳,雲催機杼,共苦清秋風露。不眠思婦,齊應和,幾聲枯枝。驚動天涯倦官,疑疑惑華行暮。
當年酒狂自負,謂東君,以春相付。流浪征勝北道,客橋南浦。幽恨無人暗語,賴明月曾知舊遊處。好伴雲來,還將夢去。(貿錄〈天香〉)

關於本閱詞的敘述,正確的是:
(A) 通篇傳達孤老無依、大限將至的悲涼
(B) 上片描寫秋夜清冷蕭索和驕旅獨居的悲愁
(C) 下片概數已身生涯坎坷,自責愧對妻兒子女
(D) 以聖賢、鐘鼓聲、砧杵聲音高對家事、國事、天下事的關懷

答案

上片寫秋夜蕭瑟、思婦搗衣、倦客羈旅,呈現清冷孤寂之感。(B)正確。(A)未至「大限將至」。(C)無「愧對妻兒」。(D)「聖賢」未出現。故正確選項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20題

19-20為題組
關於本閱詞的理解,不恰當的是:
(A) 「煙絡橫林,山沉遠照,邂逅黃昏鐘鼓」為詞人遠眺所見所聞
(B) 「燭映簾籠,畫催機杼,共苦清秋風露」描繪詞人與思婦共感漢風寒露之苦
(C) 「流浪征難北道,客橋南浦」對比「當年酒狂自負」,營造失落之感
(D) 「明月」象徵國君,「幽恨無人暗語」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感傷

答案

(D)不恰當,「明月」在詞中為傾訴對象,象徵知己或見證者,非直接象徵國君。「幽恨」多指個人情思或羈旅之愁,未必特指懷才不遇。故不恰當選項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21題

21-24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1-24題。

陶醉於田園的陶潛,是否曾為他決定隱居後悔過?是否有時候也想過另外一種生活?清代以降的批評家已開始質疑陶潛作為一個隱士的「單純性」——詩人襲自珍就把陶潛當成有經世抱負的豪傑之士,可與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相比擬:「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浮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榮甫一分騷。」很顯然,襲自珍並沒有把陶潛當作一個平淡的人。對襲氏及其同時代的人而言,陶潛代表了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有出仕的凌雲之志卻扼腕而棄之——因為生不逢時。

其實早在唐代,詩人杜甫便已經對陶潛作為一個恬然自樂的隱士形象提出質疑。杜甫在其〈遺興〉一詩中說:「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根枯槁。」
學者李華認為杜甫所要傳遞的訊息是:「陶淵明雖然避俗,卻也未能免俗。何以知之?因為從陶潛詩集來看,其中很有根自己一生枯槁之意。」李華將杜甫詩中的「枯槁」解作「窮困潦倒」是很有理由的,因為陶潛〈飲酒〉第十一首用了同一個詞來形容孔子得意門生顏回的窘迫:「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望不獲年,長飢至於老。雖留後世名,一生亦枯槁……」。我們自然可以聯想到當杜甫試圖揭開清貧隱士陶潛的面具時,實際上也是自我示現。滿起龍在評解杜甫〈遺興〉時,便指出:「嘲淵明,自嘲也。假一淵明為本身象贊」。由此,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杜甫詩作中一再提到陶潛。而實際上,杜甫正是第一個將陶潛提升到文學經典地位的人。

然而在過去的數世紀內,批評家一直誤讀杜甫,或者可以說是對杜甫解讀陶潛的誤讀。由於批評家常將「枯槁」解作「風格上的平淡」,自然而然會認定杜甫以其〈遺興〉一詩來批評陶潛的詩風。這種誤解導致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其〈詩叢〉中以為「子美之不甚喜陶詩,而恨其枯槁也」。後來朱光潛也沿襲了胡應麟的說法。這一有趣的誤讀實例證實了:經典化的作者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流程中,是讀者反饋的產物。(改寫自孫康宜〈揭開陶潛的面具〉)

下列敘述,符合文中襲自珍對陶潛看法的是:
(A) 陶潛一生固窮守節,為傳統知識分子的典型
(B) 陶潛與屈原、諸葛亮相同,均懷有濟世之志
(C) 陶潛才德堪比諸葛亮,竟自甘於平淡,令人惋惜
(D) 陶詩風格平淡,實受〈榮甫吟〉、〈離騷〉影響

答案

襲自珍詩「陶潛酷似臥龍豪」、「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榮甫一分騷」將陶潛比作諸葛亮(臥龍),並指出其詩不純平淡,實有屈騷(屈原)般的濟世之志,故(B)符合。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22題

21-24為題組
作者認為歷來批評家對杜甫(遺興)一詩,所產生的誤讀是:
(A)以為杜甫嘲諷陶潛猶未能達道
(B)以為杜甫批評陶潛的詩風枯槁
(C)認為杜甫質疑陶潛的隱士形象
(D)認為杜甫藉陶潛自嘲窮困潦倒

答案

文中指出批評家將杜甫詩中「枯槁」誤解為「風格上的平淡」,因而認為杜甫不喜陶詩風格,即(B)「以為杜甫批評陶潛的詩風枯槁」。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